“知行合一”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

2019-09-10 07:22邹巍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法治道德

邹巍

道德与法治课应不断加强教学内容的延伸,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将道德意识与法治思维的养成作为自身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与部分学生法治意识淡薄、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有关。面对这种局面,学校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应长期系统地进行教育引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培养学生自律、自立、对他人负责的品质,进而让学生成为具有法治思维、法治信仰和道德情怀的人。

那么,如何有效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目的,让小学生将法治观念作为自身的行动准则?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反思,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人手,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目的,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没有下课铃声”。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可塑性较强,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幼小的心灵就像白纸一样,书写的内容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承担“播种”的任务,引导学生认清真善美,辨别假恶丑。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关心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理解他们的需求,以师爱的力量去感染他们,让他们将教师作为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其次,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表率,带动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做起,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的方式来感受爱的巨大力量,让爱成为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源动力。在初步形成“小爱”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树立“大爱”观念,让学生学习英雄事迹,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观念,培养远大理想,让民族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让报效祖国变成他们发奋学习的不竭动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理解法治思维内涵需要适合的环境。因此,教师应该将教材内容与具体学情加以整合,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故事再现等方式创设能让学生产生真实体验的课堂教学情境,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从显性引导走向意识唤醒,从是非判断走向问题解决,从理性引领走向人文关怀。教师在情境中要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说说好习惯”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如以不良的姿势写字、近距离看电视、走廊跑跳打闹,坐公交车不排队等情形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展现出来,然后引导全体学生对这些具体行为进行辨析,学生在感受不良习惯产生的危害的同时增强了辨析能力,通过实际体验获得更真实的感受,认识到了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这种真实的体验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产生了深刻的课堂体验,此举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对提升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个别学生在现实中经常表现出与课堂截然不同的一面。比如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地喧哗;在上放学的路上与同学追逐打闹,横穿马路;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不能团结友爱,喜欢制造矛盾等。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习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学生没有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

对此,教师应在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时,用行为动词将学生需要达到的行为标准表述出来,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孝行养成教育方面,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确孝行对人立身、立业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孝行养成计划,然后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加以实践,将他们的孝行目标计划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通过加强课后延伸,学生改变了以往“课上学习课下忘”的情形,在生活中逐渐学会了感恩父母,幫助父母分担家务,收获成长的快乐。

道德与法治课应不断加强教学内容的延伸,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将道德意识与法治思维的养成作为自身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成效,家长也应密切配合。由于学生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学校应采取开家长会或通过家长群发布消息的方式积极与家长沟通,力争与家长达成共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形成合力对学生开展教育。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环境都不同,教师应提醒家长要对孩子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改变单一、粗暴、无底线满足孩子需求的教育方式,了解他们的内心,给予学生更多心灵上的关爱。

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较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家庭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优良家风的创设,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将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作为行事准则,做孩子道德行为的榜样,让孩子在感受家庭温馨的同时,明确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而逐渐形成平等思维与规则意识。

此外,家长需要与教师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道德行为表现,同时将学生在家庭中的具体表现反馈给教师,让家校双方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共同监督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家校的密切联系与共同努力能创设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氛围,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的培养必将事半功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定要担当好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历史重任,全方位呵护小学生的“拔节育穗期”,从厚植学生爱的情怀人手,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真实的课堂体验;加强课后延伸,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注重家校配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只有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做到“没有下课铃声”,我们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