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智慧 字里童年

2019-09-10 07:22王亚中
中华瑰宝 2019年8期
关键词:蒙学识字书法

王亚中

暑假来临,针对幼儿教育开设的各种培训课程如雨后春笋,令家长们眼花缭乱。有些家长会给孩子报喜欢的兴趣班,以强化对儿童的素质培养;有些家庭成员还因为早教理念的冲突而产生矛盾。

邻居崔阿姨最近便因小孙子的教育问题和儿子发生了争吵。崔阿姨主张报国学班和书法班,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好;儿子坚持报钢琴班、素描班、英语班等,认为传统的东西都是封建糟粕,应该以现代化教育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崔阿姨因此非常郁闷,一气之下回了乡下老家。

生活中,像崔阿姨家这样两代人因早教问题发生冲突的家庭不在少数,很难判断孰是孰非。鉴古方能知今,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去看,让我们且打开一卷蒙学课本,看古人是如何识字读书的—

史籀仓颉  智慧本源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本源,包含着古人的学习智慧和生活理念,形成了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汉字文化体系。从上古时期仓颉造字开始,识字便是古人学习认知的第一要素,也是儿童开蒙第一课。古代蒙学识字课本种类丰富,包罗万象,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宣王命太史编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这也是见于著录最早的一本字书。其字体繁复方正,有别于小篆,与金文、石鼓文相似,被称为“籀文”,列入大篆体例。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史籀篇》共十五篇文字,用来教儿童识字。其中所载文字已佚,仅存二百余字被收入《说文解字》,成为后人研究籀文的重要参考。后来,秦代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此三篇字多源自《史籀篇》,汉初合并三篇,统称《仓颉篇》。

两汉时期,语文规范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识字教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汉武帝时,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作为当时官学或私学的识字启蒙教材。据说《凡将篇》每篇38字,字无重复,其中对文字的解释多被许慎的《说文解字》采用。该作魏晋之后亦亡佚,清代有人辑录《小学钩沉》等书,从中隐约可见其字。此外,两汉时期的蒙学识字课本还有史游《急就篇》、李长《元尚篇》、扬雄《训纂篇》和贾鲂《滂喜篇》,其中以史游的《急就篇》影响最大,也是唯一流传下来的早期蒙学识字读本。

字书并重  识字典范

《急就篇》的作者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汉代官职,在少府任职,负责陪伴皇帝,通报内外事情)史游,他也是一名书法家,《急就篇》得以流传亦赖其书法之功。史游书写《急就篇》时,把传统的隶书结构打散,笔画加以减省,打破隶书书写规律,书写迅捷便利,纵横奔逸,如急挥而就,因而又称《急就章》,其草创的这种写法被后世称为“章草”。

魏晋时期,钟繇、索靖、卫夫人、王羲之都有《急就章》写本,但未能传世,只有三国时期皇象写的版本流传下来,被视为章草范本。其后出现了多种注解本,如颜师古《急就篇注叙》;还有一些改编模仿之作,如北魏马仁寿《开蒙要训》、陆暐《悟蒙章》,宋欧阳修《州名急就章》、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明王祎《急就章》等,均是仿《急就篇》而作。现在能见到的版本还有元代赵孟頫、邓文原写本,以及明代杨政松江府学古刻本和一些其他刻本。

《急就篇》全文用韻语写成,多为三言、四言、七言,或隔句押韵,或逐句押韵,朗朗上口,字字不同,方便诵读学习。如开篇七言“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再如三言姓名“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这种形式被后世的童蒙读物广为借鉴,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均参考了《急就篇》的体例规律。

“急就”有速成之意,虽然《急就篇》是识字课本,但是内容并不是单纯识字,还兼具传播知识的功能。全篇由姓氏名字、服器百物、文学法理三部分组成,其中分章设定包含姓名官职、衣食住行、自然景观、生活器物、医药法律、星象地理等各个方面,堪称早期的儿童百科全书。

《急就篇》开创了蒙学识字的范本,无论是体例编排,还是内容涵盖,均对后世蒙学教育读本产生了深远影响。《急就篇》一经问世,便因实用性强、知识点丰富,而受到热烈欢迎,得到广泛传播,甚至从宫廷传到了边疆。唐代颜师古曾在《急就篇注叙》中写道,《急就篇》自问世以来,“蓬门野贱,穷乡幼学,递相承禀,犹竞习之”。可见,自汉至唐《急就篇》均是主要的蒙学识字教材,其中有很多词语沿用至今。

对相识字  寓教于图

宋元之后,随着印刷术的进一步普及,关于蒙学的各种刻书也日益增多,品类形式也更加多样,蒙学识字读物日趋丰富。图文对照与看图识字,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早在宋元时期,中国就已经有图文并茂的字书《对相四言杂字》,现存明初刊印的《对相四言杂字》《新编对相四言》两种刻本,是世界上最早的看图识字教材。《新编对相四言》是对《对相四言杂字》的延展与补充,其后,明清时期有多种增删复刊本,内容小有差异。

《新编对相四言》字体工整,内容丰富,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类似的教材还有《增补幼学须知杂字大全》《增补素翁指掌杂著全集》等。这种识字形式更加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记忆特点,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如上海图书馆藏民国时期由叶圣陶编著、丰子恺绘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把插图故事化,结合三言或四言韵语,融识字于生活场景,寓教于图,令人耳目一新。

明清时期,蒙学识字教材愈加成熟。清代王筠从《说文解字》中选取两千多个常用字,编成儿童识字教材《文字蒙求》。此书根据造字规律,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部分排列,并对字做了通俗化解释,让儿童更容易理解,从造字基础上提升了儿童认字高度。

古人的蒙学识字不只是教儿童认字,而是坚持“蒙以养正”的理念,以育人为本,把为人处事之道融入教材中。除了专门用于识字的教材,还有一些综合性的教材也以识字为主,如我们熟悉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孩子们通过诵读不仅可以识字,还能从字的背后领悟很多故事及人生道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德行品格,让儿童自小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从这方面来说,这些古代蒙学识字教材虽然尘封千百年,依然有其生命活力,深入研究,取其精华,对于当下幼儿教育亦有借鉴意义。

书文记事  规矩写字

前不久,某卫视一档电视节目《书法大会》热播,让少年儿童现场书写书法作品,然后由资深专家进行评判,以此来带动少年儿童学习书法的热情。节目反响热烈,掀起了一股学书法热潮。撇开节目效果,节目背后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深层渴望与追求,体现出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那么,古人是如何教儿童学书法的呢?

毛笔是中国古代的主要书写工具,书法也是伴随着识字产生并发展的。早些时候,写毛笔字只是为了书文记事,偏于实用,人们并没有书法的概念。古人从童蒙识字之始便要临帖写仿,其目的也只是为了打好基础,以字正人。科举制度形成后,字写得好坏直接影响仕途。如果要求取功名,必须要练得一手好字,所以我们看历代状元的字,个个堪称书法高手。随着书法发展日渐成熟,一些书法家开始总结经验,把写字的方法加以总结规范,编写出供儿童学字用的书法教材,推动了童蒙书法教育,如清代戈守智辑《汉溪书法通解》、冯武《书法正传》等。

《汉溪书法通解》分述古、执笔、运笔、结字、诀法、谱序六门,除了采集古人书论以外,还以图解、口诀等方式对执笔、运笔、结字等书写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关于执笔方法,有拨镫法、拨镫枕腕法、平覆法、握管法、单包法、捻管法等十余种,每种执笔方法都有图示和详细的文字解讀,将每根手指的握笔位置、功能、技法讲解得明明白白。其中拨镫法即为现在通行的五指执笔法,只是将原来的擫、押、钩、揭、抵、拒、导、送八字诀简化为五字诀。这些书法教材通俗易懂,把文字书写细节化、规范化,不仅有助于儿童掌握写字技巧,提高书法水平,对于成人也是很好的书法教材。

古代字书多为文化名人或学者编著,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多为韵文,好读易记,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并融合文学、历史、自然、品德等多方面内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蒙学教育体系。从自然领悟到规矩写字,是儿童识字写字的必然规律。识字与书法相辅相成,并非孤立存在。古人把两者相结合,儿童在识字认知的同时,练习书文记事,从而达到涵养文思、正心立德的教育目的。

如今,我们在市场上可以见到很多新的识字教材,书法字帖数不胜数,还有一些高科技手段的加持,儿童教育条件可以说是非常优越。如何把传统的文化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传承古代蒙学智慧,让古代蒙学读本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后来,听说崔阿姨最终说服了儿子,已回到北京,相信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只要对孩子身心有益,能让其轻松识字,快乐书写,用文字智慧记录美好的童年,我们又何必拘泥于古今之别?

猜你喜欢
蒙学识字书法
日新才能启蒙
论传统蒙学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启示
蒙学:古人的儿童教育智慧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诗书画苑
识字谜语
书法等
教授经典的蒙学,还是蒙学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