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童领悟汉语里的音符和诗韵

2019-09-10 07:22忍冬
中华瑰宝 2019年8期
关键词:神童读物诗歌

忍冬

在德云社的相声中,有一个经典桥段—对春联。其中,“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雾蒙蒙。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开世大吉,万事亨通”的对仗为大家所熟知,相声演员一开口,观众就能跟着接下去。然而,少有人知,这段话的原句实则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所作启蒙读物《笠翁对韵》。

对于古代的儿童来说,通过韵对、诗歌的熏陶,了解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文基础,是启蒙阶段必修的课程。这类读物通常以对仗、押韵的形式,在语音上呈现和谐顺畅、优美悦耳之感,在内容上涵盖自然、人文领域的知识和哲理,是古代儿童学习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实用教材,也是今天的儿童熟悉诗歌语言、培养声律美感的合适读物。

识韵

想要学习作对和写诗,首要的问题就是了解什么是韵。

韵的概念来自诗歌。汉字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韵母包含韵头、韵腹和韵尾。韵腹是韵母的基础,为每个汉字所必有,韵头、韵尾则视韵母简单或复杂的情况而非必备。

合辙押韵是诗词歌赋等韵文的基本特征,押韵一般指句尾对应的字收音相同,即音节的末尾部分—韵腹加韵尾相同,为的是利用周期性的重复,在语音上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有言:“唐以前的人按口语押韵,唐以后的人按韵书押韵。”韵书,即将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隋唐以前,没有韵书流传下来。自隋唐开始,基于科举考试的需要,陆续出现了《切韵》(隋·陆法言)、《唐韵》(唐·孙愐)、《广韵》(宋·陈彭年、邱雍)、《集韵》(宋·丁度等)、《平水韵》(作者一说为宋·刘渊,一说为金·王文郁)等韵书,收字、韵部数量各不相同。

其中,《平水韵》含106个韵部,包括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是明清以后童蒙学习韵对和作诗的重要基礎教材。随着其流传越来越广,106韵趋于通用,今人作近体诗也皆循《平水韵》。

作对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曾说:“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词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蒙童来说,直接对其讲述字词的性质和类别、四声声调、平仄对偶等十分枯燥,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有效,因此古人想出将属对编排成段、成篇的方法,在熟读记诵中培养蒙童的兴趣,使其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渐灵活运用。

《对类》《时古对类》《千金裘》《声律启蒙》《声律发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等启蒙读物,正是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其中,《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三篇被称为“吟诗作对三基”,是对儿童进行格律训练的重要工具类教材。

《声律启蒙》有多个版本,至今广为流传的是清代车万育所撰《声律启蒙撮要》,《笠翁对韵》由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撰写,《训蒙骈句》则出自明代司守谦之手。三者均依照《平水韵》的顺序编写,含平声30个韵部,分为上平十五部: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十五部: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在形式上,《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每韵均由数段组成,段中按一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顺序排列,含数个韵脚。如《笠翁对韵》一东部分为三段,每段首句分别为“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空”“公”“公”皆押“东”韵。书中对子由短及长,循序渐进,层层属对,声调平仄交替,段与段之间呈现对称之感,读来音韵和谐悦耳,节奏明朗上口。《训蒙骈句》则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骈句对偶形式,以平仄相对,每韵两段,注重词采雕饰,对仗工整,组织精妙,别具一格。

在内容上,三本读物均涵盖天文、地理、草木、鸟兽、人物、器物、文史、人伦等多方面内容,大到历史巨变,小到花鸟鱼虫,既有对自然奥秘的观察,又有人文社会的规范,亦夹杂不少对谚语民俗、典故轶事的化用。

以《声律启蒙》为例,自然如“山对水,海对河”,气象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动物如“白鹤对青鸾”,植物如“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黄”,建筑如“高楼对邃阁”,地理如“岭北对江东”,朝代如“六朝对三国”,官职如“内史对中书”,服饰如“短褐对华裾”,器物如“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缸”,相反词义如“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相关词义如“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乌”,历史典故如“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种种属对,内容丰富,由浅入深,便于记忆;语言简洁练达、自然清新,既贴近日常生活,又兼具意境上的美感。“吟诵之下,恍觉景物山川,皆成佳趣;庙堂经济,如在目前”,可充分领略自然风物之美和日常情趣之美。这些意象词汇的掌握,亦可为蒙童此后学习诗词创作积累大量素材。

对蒙童而言,这些由属对构成的读物就像一场语言游戏,活泼有趣的言语与形式,关于世界未知的知识,让他们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而为了找到和理解恰当的应对之辞,不仅需要对语感、语法熟悉,还要拥有灵敏的语言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这正是属对读物所要培养与带给蒙童的思维乐趣。

吟诗

自古以来,儒学即有诗教的传统。子曰“不学诗,无以言”,《礼记·经解》载“温柔敦厚,诗教也”。此处的诗专指《诗经》,到了后世,诗的范围逐渐扩大,诗教被用来指代用诗歌教化人心、陶冶性情的方法。这种方法亦被应用到蒙童的教育之中。有谚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语言整齐匀称,平仄相对,读来铿锵和谐,适宜蒙童诵读。长此以往,即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诗歌的音韵之美和思想之美传递给蒙童。正因如此,唐代以后,众多诗歌类的蒙学读本层出不穷,其中流传最广者当属《神童诗》《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

《神童诗》相传为北宋神童汪洙所作。汪洙,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自幼聪颖好学,九岁即善诗赋,后人将其诗作编著成童蒙读物《汪神童诗》,以勉励、劝诫蒙童。如今所见《神童诗》包含诗作30余首,但并非都是汪洙的作品,而是经历代编补修订,加入了南北朝、隋唐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主题涵盖劝学、早春、春游、登山、除夕等,均为五言绝句,简短明快、浅显易懂,易于初学者诵读和领会。

《千家诗》由南宋谢枋得选、明末清初王相补注的《重订千家诗》(含七绝、七律)和王相选注的《五言千家诗》(含五绝、五律)合并而成。所选诗作多为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内容通俗易懂,读之朗朗上口,题材包含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怀古伤今、思乡怀人、咏物题画、侍宴应制等内容。《千家诗》共选入122位诗人的226首诗作,分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四卷,每卷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编排,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时令相关人事情感的表达,在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怀中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唐诗三百首》由清人孙洙编选。关于其编选目的,作者在题辞中说得十分清楚:“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则以筋骨思理见胜,在唐宋之争中坚持唐诗为正统的孙洙“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以作为家塾课本,“稗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不仅能够指导蒙童学习写诗,也能够让成年人受益终生。

《唐诗三百首》选入唐诗310首,恰好比《诗经》少一篇,寓含编者怕人笑其僭越的意思。题材涵盖友情、亲情、爱情、山水、田园、边塞、思乡、闺怨、怀古等,风格既有慷慨豪放,亦有含蓄缠绵。全篇采用分体编排,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乐府,每首诗皆配有注释和评点。其中以盛唐诗作为主,在数量上以杜甫诗为最多。相比《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更适用于蒙童教育后期,不仅可作为蒙童学习诗作的重要参考,在思想、道德、情感和认识等方面对蒙童予以熏陶和教化,亦是一本优秀的诗歌欣赏选本,可以让蒙童全面了解唐诗之气象高远、率真自然,培养蒙童对美的韵律和美的诗歌的感受力。

自识韵,至作对,及吟诗,古人能够脱离死板的框架,以朗朗上口又活泼有趣的形式,将音韵声律传递给蒙童。这不仅是汉语基础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有关美的教育,让蒙童了解汉语之美,了解声韵之美。

猜你喜欢
神童读物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神童特工拯救世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都是神童
刘晏七岁为官
数学阅读指南
诗歌过年
美国有声读物市场:稳步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