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亮:取法自然 问道生活

2019-09-10 07:22麦宇旻
大社会 2019年9期
关键词:番禺长卷画派

麦宇旻

曾海亮,1977年出生,广东番禺人,職业画家。师承林宏钜、黄云、许钦松,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番禺美术家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番禺区市桥书画研究会会长。获番禺区“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称号。国展、省展及市展入选作品超100幅,并获奖20多次。

“在我心目中,艺术应当是取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曾海亮表示,艺术不应当仅仅局限于风花雪月,而应主动观照生活。曾海亮格外擅长描绘日常生活,通过绘画,对时代进行记录与见证。

遵从本心  投身艺林

曾海亮出生于番禺新造,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父母的帮助下,曾海亮师从岭南画派的林宏钜老师,踏上艺术的道路。学业完成之后,曾海亮来到广州进修,因缘巧合认识了华南师范大学美术教授黄云,受到系统的指导,获益良多。其后,曾海亮进入室内设计行业,从担任室内设计师一职到自己创业开办室内设计公司,他一步一个脚印,在艺术理想与市场现实之间游走,体会二者的差别与结合点,工作再如何忙碌,曾海亮每日抽出两小时绘画的规律从未发生改变,“一直相信天道酬勤,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坚持不懈,终会学有所成。”曾海亮说。

2006年,曾海亮独自一人前往北京,在中国美术馆观摩全国性的大展。这一轮观摩对曾海亮影响甚深,“看了这些大展,我体会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宽广,我的观念也因为这次观摩而产生很大的改变。”此时的曾海亮,下定决心通过绘画创作大展拳脚。

在从北京飞往广州的航班上,于高空俯瞰地面,曾海亮凝视着城市的美景,脑海忽然产生一个想法:“我能不能以高空俯瞰的视角画出城市的另类感觉?运用多年在从事室内设计工作中绘制平面设计图的本领,融汇出不一样的风格?”

顺着这个思路,曾海亮完成了他的第一幅参展作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作品甫一投稿,很快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城市山水画展。这次参展的成功,进一步坚定了曾海亮的信念。此后,曾海亮以创新的理念继续绘画,作品屡屡入围国家级和省市级画展并获奖,成绩斐然。

2016年,曾海亮开办了自己的美术学校。“其实,有很多人一直期望获得艺术熏陶,通过学习绘画达到审美与思想境界的提升,但是,由于职业原因和经济原因未能获得机会,我创办美术学校的目的,就是顺应这个需求。”

当然,从创作转向教学,期间自然又有不少曲折和故事,不过曾海亮一直乐在其中,他说,能让更多人拿起画笔,学会通过绘画来表达与宣泄情感,乃是艺术教育者莫大的成就。

乡土巨变  落笔欣然

曾海亮的绘画作品,取材异常丰富,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以广州地铁系列尤为著名。为什么会选择地铁作为创作对象?曾海亮说,这与自己的家乡息息相关。2005年,广州地铁4号线新造站建成通车,这件重大喜讯,不仅使新造的老百姓享受到便利的交通,还带来了新造经济面貌的焕然一新,十多年来,新造的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睹了家乡成就一日千里,他欣喜之余,更加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这种喜悦——这正是地铁系列作品的初衷。

曾海亮的地铁系列作品与其它国画作品有着不小的区别,它们及时而直观地反映现实生活,远离了风花雪月,回归了柴米油盐,在曾海亮的妙笔之下,现代化的地铁车站,穿梭的旅客行人,零落而闲适的摩托车司机,一切都是如此生动活泼、自然美好。这正是曾海亮艺术观念的体现:多从身边的题材汲取营养,贴近生活、记录时光。绘画不仅是个人情调的表达,还是历史和时代的印证。

番禺盛史  浩浩荡荡

番禺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岭南耕读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但是,长期以来,此地一直没有诞生有足够分量的艺术作品来承载其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幸运的是,这一片空白由曾海亮的代表作品番禺长卷《岭南古邑 粤韵风情》成功填补。该长卷的时间跨度从两千多年前的旧番禺始、至当代新番禺止,旨在呈现不同时期番禺地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画卷从番山、禺山开始,以一条水道贯穿整个番禺城,画中的大帆船,代表的是番禺的丝绸之路。从沙湾到大夫山、从宝墨园到余荫山房,旧番禺的古代建筑完全融为一体,散发出历史的厚重感。

现代建筑在番禺长卷中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里面既有著名的祈福新村,也有番禺重要的珠宝产业基地——大罗珠宝城,还有很多番禺地区的代表性建筑,例如番禺博物馆、番禺大厦、广州南站……众多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将新番禺的奔放活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画卷从小帆船始,至高铁而终,“小船承载历史,高铁奔向未来”,从古代到现代,在曾海亮饱含深情的笔触下,两千多年的岁月从笔光墨色中浸然而出。一幅番禺长卷,表现的正是番禺历史传承的绵绵脉络以及现代风貌的勃勃生机。

对于这部长卷,曾海亮给自己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创作要求,“这次创作,面向的是普罗大众,要让群众看得明白,所以创作技法必须是接地气的,不能画得过于高深。”作品中的大部分景物,曾海亮皆用最为简单基础的方式进行创作,而没有采用最擅长的水墨画方式,因为,这幅长卷承载了极为厚实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艺术技法必须从简,元素不能过多,以免喧宾夺主。

事实上,像番禺长卷这样的艺术作品,具有详尽的纪实性,属于历史的见证人,“我们在长卷上面描绘的一切,多年后也会作为历史记录而被后人观摩研究,这是长卷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潜在价值。”

南派雄风  恒久永存

岭南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二高一陈”都是番禺人,后世的岭南画派画家,大都与番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曾海亮看来,番禺是岭南画派的正宗发源地,是番禺艺术的象征与骄傲。

近年来,关于岭南画派已是“明日黄花”的说法不时出现。对于岭南画派是否日渐式微,曾海亮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一种艺术文化之所以能够维持,关键是能否在世界范围流传,而接触过岭南画派的艺术家在全世界可谓星罗棋布,“从广州、江门等侨乡出国的华侨,以及从我国港澳台地区走向世界的画家,基本上都属于岭南画派,可谓凡有粤言处,必有岭南风。”曾海亮说,正是有了这些走向国际化的画家,将岭南画派的风格带到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当今的岭南画派不仅没有式微,反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愈加枝繁叶茂。

岭南画派的技法有其独到之处,对此曾海亮深有体会,“例如画树叶,传统的技法是用笔勾勒,把线条勾勒出来,而岭南画派则是直接用色,上色后再勾线,有的是趁颜色未干再勾线,这种技法就已经和传统的技法有所区别。”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曾到日本学习绘画,因此他们的技法也深受日本画师的影响。而后的几代岭南画派画家,则是充分吸收了欧洲画家的技法。正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岭南画派几经进化,直至现在卓然成家,“岭南画派的技法,是永远推陈出新的,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外来技法的特点,而后自成一派,这就是岭南画派直到现在依然充满活力的根源。”

无论是忙于教学工作,还是花费精力创作番禺长卷,曾海亮始终坚持绘画,从不间断,“我不想停留在某一个阶段的绘画模式,有的画家擅长文人画,但可能一辈子只画梅兰竹菊,如此一来,视野不免被局限。作为一个画家,接触的事物应该尽量多元化,只有接触的东西多了,你的眼界才会开阔,技法和境界才会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番禺长卷画派
团练与善后: 广东洪兵起义前后的番禺士绅与地方秩序(1853—1858)
长卷
唐诗中的番禺
谈唐英与景德镇妙不可言的缘分
立体画派
《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番禺祠堂对联初探
我的一生是宣纸的长卷
打造画派迟早也要打入冷宫
画派怎能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