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派怎能打造?

2012-08-31 00:01
中国美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画派画家美术

[编者按]

绘画史上画派名目繁多,有因所画对象而得名,如清初的黄山画派有石涛、梅清、渐江等人;有因画家群体的籍贯或者所在地而得名,如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在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组成的(新安画派的形成与新安文化的浸润、新安一地自然环境的培育是分不开的),还有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等;也有根据作品风格的,如油画写实画派、金石画派。在画派的界定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分类包括“文化源流说”、“地域区划说”、“题材取向说”、“师徒血缘说”、“笔墨技巧说”、“创作方法说”等几大类。但是无论如何界定,历史上的画派大多是自然形成,后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其整理归纳为某一画派。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各地纷纷提出成立画派、打造画派,其形式大多是先打出“新某某画派”、“后某某画派”的旗帜,几位画家共同举办展览,研讨一番然后宣布画派成立,认为通过成立画派的组织形式,可以使志同道合的画家有更多的机会在一起切磋技艺,形成一个研究和创作的良好氛围。可以说这是一个“画派爆炸”的时代。那么,画派究竟应该如何界定?画派的发展应当顺其自然,还是可以人为地扶植和培育?打造画派是对地方文化事业的促进,还是单纯为了获得政绩而违背艺术规律的揠苗助长?画家热衷于成立画派,是为了在切磋中共同提高,还是在画派的旗帜下更容易获得关注,提高知名度?针对当前美术界的画派现象,我们对多位美术界的专家进行了采访。

《中国美术》:您觉得画派能否打造?

陈醉(以下简称陈):画派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与时代、地域、民族都有关系,其根本是艺术规律本身。画派是必然中的偶然,符合艺术规律,到时候就出现了。

《中国美术》:最近几年有没有打造成功的画派?

陈:没有发现。我们历史上有很多画派,首先,是有一群人对某种样式、某种相对趋近的艺术有共同的追求,把每个人的个性很自然地体现在自己的画面里。其次,众多这样的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这种追求,在他们众多的作品里也体现某一种精神,画不一定完全一样,但精神让人感觉是一样的。再有,画派多半是后人或者后来史家通过研究进行的命名,也许他们画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会是什么派。

现在很多人急功近利,想要尽快形成一种风格,就以打造画派来标榜自己的风格。但是风格并不是先想要画一个什么风格,我再去画;如果能想出来风格的话,那肯定是别人的风格,不是你自己的。真正的风格是自然形成的,经过无数次实践和长时间的磨练,不知不觉地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而且相对很长时间固定在某种样式上,这才可称之为风格。

《中国美术》:但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乐于做打造画派这件事呢?这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现象。

陈:从大的方面讲,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所以到处都在打造当地文化艺术品牌,希望通过打造画派来塑造地方形象,这是从领导层方面看;另一方面,画家本身也急于求成,想很快地从众多艺术作品或艺术家中冒出来,形成一种个人面貌,或形成一种群体的面貌,才提出打造画派。

这两个方面,正好合在一起,地方政府希望艺术家这样作,艺术家也希望得到地方政府的扶持,其中牵扯到领导的重视、经费的划拨、创作条件的提供。从条件意义讲也确实是一件好事,但为了好事利用违反艺术规律的方式来宣传是不可取的。我已经开过好多次有关“打造某某画派”的地方性的研讨会。我首先鼓励他们的积极性,也鼓励地方政府能够扶持艺术,这是一件好事。但我很坦率地提出建议,不要提出“打造”这类的提法。如果是遇上比较熟识的人,我就直接批评他们,说明这是不对的,这是炒作。真正从事艺术、从事研究的人员不应该推波助澜。

当然,现在我们提倡文化大发展,党中央很重视。估计还会有更多类似打造画派的活动出现,在这样的形式下,研究人员、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员,尤其媒体更应该作出正确的引导。促进艺术繁荣发展是件好事,但要注意具体的说法、做法。

《中国美术》:您认为怎样说比较合适?

陈:不能说打造画派,应该说扶持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政府可以扶持当地的美术创作事业,至于将来会不会成为画派,要看他们的努力和实践的结果。这跟建个楼不同,盖楼你投资进去肯定能造出来,只要认真去建。但是提出打造画派,这是属于人文学科的东西,不一定能成为画派,也不一定非得成画派才能成为地方政府的成绩。没成为画派,文艺繁荣也是地方政府的成绩。抗战时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也没弄什么音乐流派,就成了我们的国歌;阿炳的《二泉映月》就是流浪艺人拉的曲子,也就是我们音乐研究所老所长整理出来的音乐,推广成为一个不朽的经典作品。《茉莉花》是无锡的民歌,也没一定要弄成无锡流派。

现在比如通常所称的“冰雪画派”,实际上本身就不是一个画派,只是利用一种画法,集中地画了一批作品,而且这种方法历史上就有,后来带动一部分人也这样画,仅仅这样不能称之为画派。黄胄也没说过我要作个“毛驴画派”,但他就是画毛驴画出名的。如“海派”,对中国画传统方式进行了一种扩充,吸收了新的内容;“岭南画派”很明显地吸收了西方绘画相对写实的合理的内核来充实到中国画的创作里,用了一些写实的东西,有一群人这样作,而且也是历史原因。并不是只用一种方法,只画一种题材,就叫画派。

《中国美术》:地方为发展当地文化事业对打造画派推波助澜,对整体美术事业发展会有影响吗?

陈:不会有太大影响,只是这种提法显得很幼稚,显得我们的学术不严谨,所以我们有责任尽量引导美术事业。起码媒体不要跟着乱叫,如果所有媒体从事这方面报道的人都能有这个知识,媒体不跟着叫就会好许多。比如我参加研讨会时一直回避“打造”这个词,只是说你们地方政府这么扶持美术工作者创作。我还明确告诉他们不能叫打造画派,画派打造不了。

我们从事研究的人员也不要跟着乱喊;另外从事艺术创造的人,可以感谢政府对你的照顾,感谢党对你工作支持和关怀,但是同样尽量不要跟着叫喊“打造”画派,这样一来领导也会知道“打造”的提法是不合适的。只要照样扶持,艺术能繁荣,能不断出现好作品,不在乎是不是什么画派,是不是属于什么画派,关键能出一批人才,出一批好作品。如果说打造,“文革”时期绝对是打造,纯粹是打造,什么“三结合”,什么“领导出思想,画家出手段”,那是真正在“打造”,但在艺术领域,打造什么都是打造不出来的。

《中国美术》:如前一段时间召开打造画派研讨会,召开这个专题会议本身就是持赞成的态度,来的人又都是著名理论家,参加这样打造画派的会是否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陈:我是比较有克制地鼓励他们,但对“打造”的提法肯定是反对的。让媒体报道的时候整理文件会将反对声音给删掉,这在客观上是对打造画派起了推动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媒体作出客观的报道。有时媒体采访我,之后整理出来总求我,这几句话能否删掉,其实就是很简单几句话,我只是稍微提一点希望、不足,他们就受不了,那又何必采访我们呢?

《中国美术》:现在我们走到哪儿都会撞见新某某画派,您从理论家高度呼吁一下,看对打造画派能通过几个方面控制。

陈:一方面是地方上需要,但最根本的是画家自己想炒作自己。我们只能希望他们不要靠这种手段,还是要靠自己的实力;没这个实力,新“八怪、九怪”出不来,也许炒两下子会有几个老板一看,以为是新画派,有一点用。但有些真正很严肃地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我希望他不要走这样的路,起码我们一看就很鄙视这种做法。也许有的画家画得还可以,这样一搞反而将格调降低了。我们只能把这个问题很坦率地说说,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继续炒作。有的炒作也没用,画得太差,除非有很大的资本来炒作,把狗能说成猫,但这种机会不会很多。有人不愿意老老实老实很刻苦地训练,在实践中有所突破,希望通过一些巧妙办法。最主要的是眼前利益的驱动,很多人认为是一条比较容易走的捷径,只能是我们不断呼呈,你们不断宣传,起码让广大观众懂得打造画派不是一件可能的事。

猜你喜欢
画派画家美术
美术篇
酷炫小画家
立体画派
打造画派迟早也要打入冷宫
画派需要历史来检验
画派能否打造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