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翠
【编者按】每年九月,是幼儿园小班孩子入园和毕业班幼儿升入小学的过渡时期。如何做好孩子在过渡期的准备与适应工作,这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期“深度关注”栏目,聚焦孩子的入学准备,特邀青海省委机关幼儿园的老师撰写专栏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他们在入学准备方面的经验与心得,以供借鉴与探讨。
幼儿园的规则意识教育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从制定小班儿童规则、游戏的价值、教师的指导策略阐述小班儿童规则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一、规则培养的的出发点与必要性
小班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无规矩不成方圆,3-4岁是儿童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培养实践看,如果儿童在小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到了中、大班,甚至进入小学,就需要进行很多的纠正,小班培养规则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小班儿童成长环境转移的需求。儿童从家庭走入集体,面临着环境适应和人际适应的挑战,容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自我中心、自控能力差等现象,例如:在对200名小班儿童入园一周的行为调查中发现:有14.5﹪入园哭闹;有6﹪挖人、打人;有10﹪争抢玩具;有21﹪不愿和同伴交流;有21﹪不会听口令玩游戏,还有15﹪不会较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需要进行适宜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引导小班儿童适应集体、学会交流、快乐游戏与学习。
二、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
适合于小班儿童的一日生活,选择能看、能玩、能做的活动内容,科学合理、有弹性地开展游戏活动,在学习中、游戏中、生活中理解并尝试执行。如小班儿童生活常规培养,就从用餐、饮水、洗手、入厕、午睡等入手,幼儿知道吃饭要安静、洗手要排队、入厕后要掖好衣服等,从生活中内化为规则行为。其次在活动中,教师需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今天会和小伙伴手拉手了吗?今天把碗里的饭吃完了吗?回家时和老师说再见了吗……进行行为的登记、分析等;最后依据存在的问题进行修订、调整,再实施与再修订,做到科学性、坚持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小班儿童刚入园,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用哭闹对班级规则进行抵抗,适应能力弱的儿童抵触情绪更强烈!于是,第一个月我们以“做爱笑宝宝”活动着手,结合儿歌、故事、树立榜样、发放小奖品等多种方式,鼓励幼儿争做友好爱笑的宝宝;第二个月,定出了“做个甜嘴宝宝”;第三个月,定出“做文明交往宝宝”。通过逐层渗入的方式制定目标,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比较顺畅。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社会即学校”丰富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教学做合一”。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提供合理有序、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准备有关规则的图片,例如:儿童整理衣物的流程图、洗手的图片、物品归位的图示等。适宜儿童理解规则的儿歌、故事等,如《早餐的秘密》、《大公鸡啄米》、《好吃的蔬菜》、《我会自己吃饭》等,以及儿歌《吃饭歌》,在培养孩子用餐规则中, 孩子们边说儿歌边做动作,儿童既能感受语言的韵律和优美,沉浸在儿歌之中,更能够从中理解进餐规则。渐渐地学会安静用餐、认真洗手、有序排队、说礼貌用语等日常规则,学会了对日常规则的理解与执行。
(三) 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好游戏是儿童天生的倾向,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有益于儿童身体、智力、道德和美感的发展,要给儿童充分的机会,充足的材料,玩适合自己的游戏。例如,选择音乐游戏:走走停停,通过《红绿灯》游戏让幼儿学会遵守游戏中的规则。选择日常的手指游戏《虫虫飞》,让幼儿能主动地完成老师所提出的指令,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中需要听从教师的指令。结合情景游戏《送红花》,幼儿在游戏中为行为正确的伙伴送红花。通过游戏让儿童有效地理解游戏的规则从而对规则有了执行力。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耐心说教,形成规则意识
幼儿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幼儿的引导教育要更细致,更耐心。此外,教师的反复提醒和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教师对于遵守规则的儿童及时给予正面的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儿童及时提醒,从而让幼儿加深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反复理解、执行,从而内化为行为意识、行为表现。例如早餐的规则包括:每天饭菜吃完不挑食、吃饭时姿势准确、吃饭时保持安静、保持餐桌和地面干净。午餐规则包括:吃完饭自觉收拾餐具、自觉收放小椅子、饭菜不够知道举手添饭、垃圾自觉丢进垃圾桶。根据每一项规则设计两幅图片,正向行为和负向行为各一张,共包括幼儿早餐图片8张(正向行为和负向行为各4张)、幼儿午餐图片8张(正向行为和负向行为各4张)。接着,开始对小班20名儿童进行引导, 同一规则的两张图片,请幼儿回答:你觉得哪张图中的小朋友是正确的?回答正确给予肯定,回答错误引导鼓励。以此来引导儿童对进餐规则的认知与理解情况。
(二)激发内部动力,提高儿童规则意识
在对儿童进行规则的培养时,规则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李玉玲在研究中指出,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是外在的东西强加给他的,而是幼儿内在的、积极主动的一种表现。在常規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挖掘幼儿内在的潜力,让他们在内在自由的基础上来遵守各种规则和标准,这样幼儿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主体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日常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幼儿不遵守规则所造成的后果拍成照片,并在集体活动中分享与总结,让幼儿自己说一说造成了哪些影响。教师也可以设计多种集体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内部主动性,提高规则意识。例如,3岁的彤彤小朋友主动对我说:“老师,我明天再不哭了。”因为她记住了儿歌中有:“我需要友好爱笑的朋友,不需要打我爱哭的朋友。”在讲过创编故事“我是小甜嘴”后,每天早晨主动向老师打招呼的孩子数量明显增多……幼儿通过参与活动的种种表现,说明幼儿主动而快乐地理解规则,并已有了初步的执行力。
(三)增强外部诱因,鼓励幼儿遵守规则
小班儿童的自主性和主动意识正处在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因此对他们规则意识的培养不能单单靠内部动力,而应施加外部诱因,鼓励幼儿遵守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觉遵守规则的儿童,教师可采取表扬、奖励等方式,强化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设计“比比谁最棒”的评比墙,将具体的规则,列为具体条目,通过贴贴画、画笑脸等途径鼓励儿童自觉遵守规则。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儿童主动向其他同伴模仿学习。总之,要以激励为原则,但不能挫伤儿童的积极性。
(四)做好榜样示范,规范儿童规则行为
小班儿童对规则意识较模糊,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不易理解规则且易忘。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多以想象和模仿周围人活动居多。因此,通过榜样示范法,给儿童提供正面的榜样,促进儿童对于规则的理解。规则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儿童的一日生活与健康发展,正确的规则有利于建构正确的行为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素养,例如:小班儿童与同伴交往规则,理解与同伴友好相处与人相处的表达方式、争抢玩具如何解决等,直接影响幼儿的集体生活、情绪情感,跟随儿童的成长步调,促进每名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让儿童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凸显自我,遵守规则、执行规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行为意识,幼儿期形成连贯的规则教育体系,为儿童一生成长养成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