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改的感想

2019-09-10 12:34王丽娟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1期
关键词:学分设置新课程

王丽娟

摘要:至今,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一阶段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置身其中,真可谓几多欢喜几多忧。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初中新课改有四大优点。

关键词:初中新课程  教学改革

一、师生关系和谐化

传统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很多的时候,教师激情满怀,学生反映平平。甚至有时候,教师课前将课备的非常好,可谓环环相扣,实际教学时却像一匹脱缰的烈马,不按轨道行驶。另外,课堂生成不够,对学生确乏全面了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传统教学的通病。而新课改却首次摆正了师生的关系。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学生要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还注重能力的挖掘与提高。今年学校安排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王老师的课让我眼前一亮,课堂中老师活动并不多,更多的是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学生在老师疏导下,能充分调动学习的能动性。一节课上下来,教师、学生是那么轻松自在。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自己,每节课之前,都要做大量细致的准备,更多的时候我在想我怎么做、我怎么讲,凡正所有的准备都是围绕我进行的。每节课备下来,很累,毫无兴趣可言,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事与愿违。

二、课程设置立体化

无论教学方式怎么变,都离不开教师、学生、课程。而新课程设置形式由以前的单一模式变成了必修加选修,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更人性、更科学。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变化既为学生共同提高奠定了基础,又为学生个性发展铺平了道路。尤其是地方、学校课程的介入,彰显了越是民族的、越是地方的文化才是国家的文化。真正做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校本研修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又加强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以至热爱祖国的情感。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还原了学生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

三、评价体系多元化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由只看学生成绩变成了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由静态到动态;由教师评定变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等综合模式。总学分等于必修学分加选修学分及社会综合实践学分,达到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

四、学习领域宽广化

课程设置的立体化必然注定学生学习领域多元化。选修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模式,走班制、学生综合实践课的设置,拓宽了学生学习领域,加强学生协作、研究的能力。各学科课程设置也更生活化,实用化。网络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习由现实走向虚拟。总之,学生不再是死学知识,学死知识。而是在生活中学,把知识用到生活中。真正体现了活学活用。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发现理论与实践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新课程落实不够深入

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国家、省、市对一线教师进行了多次培训。可以说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只是作为学校及教师依然在实际行动中找不准定位。有时候教师感觉是无所适从。一方面社会、家长要成绩,学校评价教师的指标也主要是成绩。另一方面课堂的主阵地是学生。如果作为中考科目,如果你讲得少,家长、学生会很不满意。如何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实实在在的搞好新课程是当前最大的课题。还有就是我们教师本身存在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上课的话,还行。如果要转变思想,实现新课程,课时特别紧张,很难实现。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觉得没办法驾驭课堂,无法管理学生、无法使教材在课堂中有效生成。不想学习,不敢学习成为制约教师的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对学校的评价仍仅仅围绕应试教育

健立健全实施和质量检测机制。如果对学校的评价只盯着中考,就没办法谈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就不敢迈开大的步伐。另外,如果没有配套完善的学生选课、评价、校本研修机制,及质量检测、落实等相应机制。初中新课改的实施就变成空中楼阁,学生、教师就会失去方向,无处下手。

三、资源不足制约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多元立体化,是好事,但同时面对的问题是资源不足,缺乏长期机制。有很多的课程虽然在设置之初都有,但是在选的时候就等于没有,或者学生只能听听老师讲的。却没有练习的条件。或者直接由任课教师选自己最适合教,学生学的课程。新课程最大的亮点却成制约实施的硬伤。

四、经验不做,缺乏交流学习平台

初中新课程对我们而言都没有成功的典范,都是摸石头过河,能否开通一个平台,建设一个综合培训、交流、资源共享(特别是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的平台,供教师之间交流学习,为新课程真正开展夯实基础。

面对初中新课改,我依然有三大疑点。

一、学生、家长不认可。

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经搞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本教学,将一个班分组,每个组相应的都有块黑板,有问题分组解决。校领导当时决心很大,一定要将生本教育搞好。鼓励教师多学习,多体会,提升学生分析、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两个制约发展的问题是,部分教师不思变,不配合,就会影响全局。因为教育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事情。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学生长期填鸭式的教学已形成习惯,不想动,不会动,而且从心理层面上对新课改是拒绝的。主要存在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中很乱,班级管理难度特别大,课程结构单一,教师显得力不从心,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教学任务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实施的出发是好的,为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但最后在家长的反对中收场。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反思。

二、重形式、轻实质。

国为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变,很多学校、教师不是排斥新课改的,好多活动都是为了应付检查的,真所谓换汤不换药。这与初中新课改注重研究過程轻结果严重的相背离。

三、彻底的否定过去。

没有过去,就没有将来。很多的学校,教师认为。既然要改革,就要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面对新课改我们应在稳妥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思变。

初中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们不会因此而裹足不前。我相信在广大教师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下,初中新课改的美好蓝图必然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白玛卓玛. 关于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中), 2014(11):62-62.

韦爱清. 农村初中新课改教学反思[J]. 百色学院学报, 2006, 19(b06):151-152.

韦爱清. 农村初中新课改教学反思[J]. 百色学院学报, 2006, 19(b06):151-152.

猜你喜欢
学分设置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