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玲
小学数学应用题涉及求和问题、相遇问题和行船问题等各方面,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相应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走出数学应用题的“雷区”。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学科,无时无刻不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入生活要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是将数学知識具体化的重要方法。
以《混合运算》中的一道题为例。建筑队运来一批沙子,原计划每天用60千克,40天消耗完这批沙子。后来由于建筑队人员增加,建筑速度加快,沙子每天比原计划多用20千克,这批沙子可以用多少天?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建筑材料消耗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计算。先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沙子总量60×40=2400千克,即沙子一共有2400千克,沙子每天用量增加20千克,即20+60=80千克,可得式子2400÷(20+60)=30(天),则这批沙子可用30天。这样,教师通过让学生思考建筑队消耗建筑材料沙子的数量,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的运用,还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带有趣味因素的数学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融入趣味要素,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上午说真话,下午说假话;弟弟上午说假话,下午说真话,与哥哥正好相反。某天,一队商旅经过小镇,遇见了兄弟俩,商旅头领问:“谁是哥哥?”左边的说:“是我。”右边的也说:“是我。”头领又问:“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左边的说:“快到白天了。”右边的说:“白天过去了。”如果你是头领,你能判断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炼出题目信息,将这些信息代入题中,让学生分辨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这样的趣味数学逻辑问题,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
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常会遇到题中提取信息不易或是学生难以独自想明白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适时发挥情境的作用来辅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删繁就简,开拓学生的思路。
例如,动物王国举行长跑比赛,豹子和狮子在200米环形山路上跑步,豹子跑一圈用40秒,它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跑。豹子第一次追上狮子时跑了500米,求狮子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教师为学生播放相关flash动画,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豹子第一次追上狮子时比狮子多跑一圈,即200米,此时狮子跑了(500-200)米,要知狮子的速度,须知追及时间,即豹子跑500米所用的时间。又知狮子跑200米用40秒,则跑500米用〔40×(500÷200)〕秒,最后得式子(500-200)÷〔40×(500÷200)〕=300÷100=3,则狮子的速度是3米/秒。教师利用情境教学,可以直观地将数学问题演示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题意,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总之,教师利用情境教学,可以直观地将数学问题演示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题意,从而找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玄龄小学)
(责任编辑 赵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