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岳梅
【教学要求】
1.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
2.能根据习作要求,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征文燃热情
最近几天,同学们都在为一个好消息奔走相告:咱们育才小学东区校要为同学们出书啦!(课件出示学校征稿启事)
二、指导审题——明确注意点
1.这次征稿的主题是什么?(家乡的名人)
2.为了提高稿件的质量,学校还给了同学们贴心的写作提示。大家读一读,看看发现了什么。你知道哪些扬州名人?
3.指名交流,师相机点评,并请学生板书自己说的名人名字。
4.小结:
(1)同学们了解的名人真不少,咱们要写的“名人”分为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在咱们扬州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也就是“历史名人”“社会名流”,如北宋诗人秦观,民族英雄史可法,一代文宗阮元,书画家郑板桥,散文大师朱自清(课件出示)……二是咱们扬州各行各业有一定影响的小“名人”,如扬州好交警徐兆华,模范军嫂陈巧云,扬州电视台评话演员马伟,咱们学校的特级教师(课件出示)……
(2)如何搜集资料?可采用调查访问、直接拜访或上网查找的形式。
三、指导习作——课内得方法
扬州是一座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优美城市。作为扬州的小市民,更应该去了解扬州的名人,宣传扬州的名人。如何才能把你介绍的名人写得生动形象,让组稿的老师一见钟情呢?今天周老师要送大家好作文“八字决”——美目、凤头、猪肚、豹尾(课件出示),能说说意思吗?
1.探讨活动一:如何练就“美目”?
(1)过渡:教材中的课文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本学期我们就学过几篇写人的课文,可以从课文中总结方法,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以求“得法于课内,迁移到课外”。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有关写人的课文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课题:《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轮椅上的霍金》《最后的姿势》《小草与大树》《船长》……)
(2)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就是那熠熠生辉的美丽眼睛。大家看看:这些“眼睛”美在哪儿呢?你能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吗?
(3)小结:标题要凝练,体现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可以巧用比喻,可以引用人物语言……
2.探讨活动二:如何充实“猪肚”?
(1)“猪肚”,是说文章的主体部分要像“猪肚”一样有血有肉,饱满、充实,形象生动。我们来看看第六单元的课文是如何充实“猪肚”的,这几篇课文的“猪肚”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又各有什么不同的写法。
(2)交流一:《詹天佑》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围绕中心,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达?哪些细节特别生动?
(引导学生交流,结合回答,相机课件出示文章的脉络以及生动的细节。)
师:(小结) “名人”身上的闪光点很多,故事也很多。那么,怎样表达闪光点呢?就要选取最让你感动的、最吸引你的事情,来凸显名人特点。这就是确定要表达的中心,再紧扣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写具体,写生动。(板书:紧扣中心、选材典型、细节生动)
(3)交流二:大家再看看其他几篇写人的文章是如何“紧扣中心、选材典型、细节生动”的(指板书),除此以外,你还从这些写人的文章中学到了哪些妙招?
在《鞋匠的儿子》中,林肯的演讲是连续的一段话,课文却分三次来写,中间分别穿插了参议员由嘲笑转为赞叹的变化,这是为什么?(板书:对比烘托)回顾《最后的姿势》中的“环境烘托”,《船长》中的“场景描写”。
(4)小结:写名人的“猪肚”要围绕中心选择具体生动的事例来体现人物精神品质或奋斗历程。
3.探讨活动三:“凤头”和“豹尾”如何提炼?
(1)猪肚充实了,“凤头”和“豹尾”该如何提炼呢?
(2)对比出示《鞋匠的儿子》《钱学森》分别是如何开头和结尾的?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鞋匠的儿子》开头写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揭示矛盾,为下文演讲做铺垫)出示结尾的另一种版本,加了“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是通向潇洒、自信、自由的台阶”,让学生说说书上的结尾为什么更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将感受放在具体的事例描写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更耐人寻味。)
《钱学森》开头的倒叙有什么作用?结尾又让你学到了什么?
《詹天佑》的结尾有什么好处?(点明修路意义)又是如何表达怀念的?这样的结尾让你学到了什么?
(3)师:(小结)温习了这几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老师把它们放在一起,大家再读一读,比较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写名人既要有具体事例的介绍(板书:具体介绍),也要有人物的主要成就的概括介绍(板书:概括介绍)。概括介绍人物的主要成就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但注意不要重复介绍。
四、范文引路——解读下水文
1.谈人物确定。
这次征文,周老师也很感兴趣,可是,咱扬州有那么多的名人,我写谁呢?巴金说,他之所以写作,不是他有才华,而是他有感情。郑板桥是我的兴化老乡,尽管与他时空两隔,依然有着一种特别的亲近感,我想我就写郑板桥板吧!
2.谈资料搜索和主题确定。
为了深度了解郑板桥,周老师特地去了板桥纪念馆,还在网上搜了郑板桥的资料。可是,这么多的资料,从哪个角度来写呢?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仁爱求真”,周老师从郑板桥怜贫惜弱的故事里也找到了“仁爱”的内涵。在被深深感动的同时,我确定了文章的主题,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一枝一叶总关情》。
3.谈文章结构和选材。
读下水文,交流文章的中心、选材、优点与不足。请大家边听边思考:
(1)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
(2)选择了哪些素材来突出文章的中心?
(3)除了与中心相关的具体事例,还概括介绍了什么?
(4)结尾又是如何点题的?字里行间如何表达对郑板桥的敬仰之情的?
(5)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好?哪些部分还需要修改?说说你的理由。
五、练习写作——迁移中创新
1.同学们,虽然今天探讨了这么多的写作方法,现在你对自己将要写作的征文有了哪些思考?定下了什么主题,准备组织哪些材料来表现呢?请启动你的智慧,创造性地运用你学到过的方法。还可以与写相同题材的同学一起交流与探讨,列下提纲,再动笔成文。
2.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这篇习作后,大家再认真修改,我会把大家的习作收集起來,投给我们学校编辑社和《扬州时报》报社,凝聚我们成长的记忆,展示我们的风采!
【设计意图】
一、以“学”定教
六年级学生在面对丰富的写作素材时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紧扣中心,选用典型材料和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体现人物精神品质或奋斗历程。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以课文和下水文为范例,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到以上写作方法,把名人形象写生动,写丰满。
二、以“情”激情
本堂课以学校的“征稿要求”贯串教学始终,让学生从编辑选稿的角度去提炼自己习作的“美目、凤头、猪肚和豹尾”,激发学生用心去选择材料,抒发自己对家乡名人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教者在交流下水文时现身说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用“教材”教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介绍名人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把握和发掘文本独特的语文价值,找到同一类课文写作方法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让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互促进,以达到“得法于课内,迁移中创新”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育才小学东区校)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