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凤
环境描写一般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它在丰富人物形象、渲染气氛和深化文章主题的基础上,为奠定情感基调、寄托真情实感、凸显性格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目前正在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中,也明确提出了“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的写作目标。
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环境描写来丰富自己的习作内容?我的做法是:首先依托教材范文,带领学生体悟课本中环境描写的妙用,授之以渔;接着,引领学生尝试练笔,让他们运用环境描写的写法进行习作;最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察练笔中的环境描写是否得当、是否真正服务于文章主旨。经过这一由读到写的训练,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环境描写”的习作能力,能写出一篇篇精彩习作。以下就是我指导学生运用环境描写习作后的一些收获。
一、奠定情感基调——烘托氛围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氛围,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有时能达到从整体上为全文情感定下基调的效果。
如《少年闰土》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作者开篇便将主人公置于一幅优美静谧的月夜田园图中,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蒙上一层神异的色彩,一个活泼、勇敢的少年形象跃然读者眼前。从《故乡》全文看,这幅画卷又是作者对故乡深怀留恋情感的集中体现。
学完课文,我就布置了仿写练习。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海边、沙地、西瓜”,再配上“夜、月”,少年脖子上“银项圈”对月亮的反光。告诉学生,这样的静谧与这样的刺激相对照,刺猹少年的形象更加鲜明,因而,这个文学形象就此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里。关键在于用一两句话烘托了一种氛围。经过这样的具体指导,学生就敢放手自己习作了。
我班一位学生经过我的指导,在《看!那座“桥”》中就这样写道:“傍晚,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学校的操场上散步。空气清新,凉风习习,天空显现出初秋特有的浅蓝,我的心随着这浅蓝变得平静极了。”初秋景色特有的恬静姿态,与主人公此时平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一家人散步这个美好的相约涂抹了一层温馨的底色。
这个习作的切入点小而奇,用“初秋特有的浅蓝”配合上“家人、空气、凉风”这样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家人饭后散步的温馨画面。这样的简笔,近乎白描,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真是一篇佳作。“一切景语皆情语”,小作者边叙事边抒情,叙事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自然融合。
我把这篇习作打印出来,放到班级公示栏,让其他学生也来议论、品味。学生们看到同学也能写出这样好的环境描写,通过议论,再仿写,作文中精彩的内容就多了。
二、寄托真情实感——烘托心情
有些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可以看出是作者借来烘托自己的心情、传达真情实感的,这就是所谓的“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
如课文《唯一的听众》中有这么一句:“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作者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这种“静”烘托了“沙沙的足音”;可以说没有这个“静极了”的环境描写,就不能使人感觉到足音的细微。这时候,作者又运用一个比喻,把“足音”比作“悠悠的小令”、一支小小的练习曲,这样生动的比喻就为文章增添了情趣,形象地写出“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而感到快乐的心情。在教学时,把它拿来指导学生们的习作,告诉他们如何描写:你们也可以用一个环境“衬托”加上一种修辞,就这么简单!
结果呢,一位学生在《唠叨中的母爱》中就这样仿写道:“夏日的早上,灿烂的阳光像调皮的娃娃似的钻进窗户,一溜烟地小跑到我的小床上。睁开惺忪的双眼,满眼的绚丽,心情就像阳光一样无比明朗,真希望穿上一身亮丽的裙子,也不辜负这满眼的阳光啊!”她一下子运用了两个比喻:“阳光像调皮的娃娃”“心情就像阳光一样无比明朗”,将“灿烂的阳光”写成“调皮的娃娃”,“心里的愉快”就像“阳光一样无比明朗”。小作者还配上“一溜烟地小跑”这个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小作者此时满眼的绚丽、明朗得似阳光的好心情。
又如一位学生在《药费》中这样写道:“已不能拿出更多的钱来,爷爷握着药费单,茫然地出了医院的大门。冷清的大街上,还残留着昨日下的半寸积雪,忽地,一阵旋风裹着寒气像刀子似的刮过他的脸庞。风过之处,花儿无力地低下了头,小草虚弱地靠在墙根边……”小作者笔下的事物“刀子似的旋风”“低下头的花儿”“靠在墙根边的小草”,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写出了自然环境的萧索破败之感,让读者能真切地体悟到爷爷为药费而焦急的复杂心境。
因为运用了生动的修辞,环境描写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在这样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我强调的是,其实很简单,就这样一两句,来消除学生对环境描写的畏难情绪。学生在教师指点下,对“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一般都能及时完成,甚至完成得出乎你的意料。
三、凸显性格品质——烘托品格
作品中环境描写,有时候又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反映了人物的个性、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如《穷人》中:“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气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而室内宁静而舒适,两者之间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人公勤劳的品质。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时,需要引导学生注意的是对比!对比,也可以先训练学生“反义词”的运用:“寒风呼啸”对“温暖而舒适”、“屋外”对“屋内”、屋外海浪汹涌的乱象对屋内收拾得整整齐齐……
教師这样一指导,学生就恍然大悟了。
如我班一位学生在《米饭中的关爱》中这样写道:“走进王阿姨的家,家具几乎是纯白色的,淡黄色墙纸衬托棕色的大理石,装饰简单、实用,布置得井井有条。柔柔的阳光正好从落地窗洒进来,给一切铺上了轻柔的面纱,显得格外恬淡、格外温馨。”室内陈设干净、素雅,描写了一个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家。虽然没有吃到这样的“米饭”,但是王阿姨的认真、讲究、细致周到的品性跃然纸上,她的善良、热心肠的性格特征也呼之欲出。
又如另一个学生在《酒夫》中写道:“拖着疲惫的身子,卡娜推开了家门,映入眼帘的是破败不堪的家,坑坑洼洼的墙面糊上了破报纸,被破窗户吹进的冷风吹得哗啦啦作响。缺了角的旧方桌上堆满了东倒西歪的酒瓶,桌旁坐着她那嗜酒如命的丈夫……”坑坑洼洼的墙面、破报纸、破窗户里吹进的冷风、缺了角的旧方桌、东倒西歪的酒瓶,室内的陈设呈现出一种衰败的气息,映衬了男主人公嗜酒如命的性格,道出了给这个家带来无尽灾难的根源。
学会分析教材中的环境描写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则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环境描写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致力于构建“以文为本读写结合”的模式,真正走向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