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兰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关注文本典范化的语言特征,开掘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发挥教材作为范例的资源价值。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很多语言和句式都极为规范严谨,需要学生在深入推敲、细细揣摩、悉心品味的过程中,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知。为此,我们不能放过文本语言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要让学生在对比、咀嚼中感受语言的内在神韻,体悟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表达智慧和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规范性、严谨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潜入文本内核,体悟作者的表达用心,咀嚼语言文字所形成的丰富内涵,在紧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熏陶学生的内在情感、启迪学生的内在思维、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体悟深度情感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一、聚焦重点,在智慧取舍中品词析句
汉语具有神奇的魔力,看似普通的文字却承载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入选教材中的文本,可谓字字珠玑,并不需要整篇品味、处处辨析,而要紧扣文本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语言价值点展开辨析,从文本表达的主题入手,紧扣凸显核心目标的关键点细加品味与感知,才能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如源自于佛经的故事《九色鹿》旨在赞扬九色鹿智慧冷静、善良美丽的高贵品质,指引人类要积极行善。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将文本故事推进的情节进行淡化处理,而将品词析句的重点聚焦在九色鹿的言行细节上。如在国王即将抓捕九色鹿时,九色鹿所说的一段话即可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先从人物称谓上洞察九色鹿的智慧。面对国王,九色鹿称之为“您”,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而称“调达”直接为“他”,言语之中流露出不屑与鄙夷,这正是九色鹿言语智慧和嫉恶如仇最直接的体现。其次,摆出事实,分析道理。面对调达的出尔反尔和国王的听信谗言,九色鹿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摆出了事实,并心平气和地用“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再次,抬高国王,促其反省。“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残害无辜”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蕴无穷,完全将国王与调达区别开来,既让国王有台阶可下,又促发了国王自己的反思。最后,九色鹿再以一句反问句“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结尾,显示出独特的说服力。经历了这样一场语言思维之旅,学生的认知思维得到了根本性历练,从最能体现人物本质特点的核心语段中挑选出最具价值的言语智慧,既洞察了人物如此表达的技巧所在,同时更对人物形象形成了深入感知。
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对整体文本进行通篇的感知和辨析,而是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将重点聚焦于核心能力的培养之处,有效地发展了学生言语的内在生命。
二、紧扣主题,在契合中心中品词析句
真正具有辨析能力的学生会在语言文字的毫发之间展开体悟。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品味语言,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切把握每一个言语和标点所蕴藏的丰富情感。因此,紧扣文本主题展开品词析句,有助于深化文本主旨的认知,开掘文本所蕴含的主题,深化学生的文本体验。如果将品词析句停留于形式主义的表层,其所包含的内涵和情感,就失去了学生再度解读的契机。
以《黄鹤楼送别》中的环境描写“岸边杨柳依依,江山沙鸥点点”为例,乍一看是描写江面上的景色,实际上作者已经赋予了“依依杨柳”和“点点沙鸥”以鲜活的生命气息,此时随风摇曳的杨柳就如同伫立在江边的诗人一样,远远地望着远去的故友;而江面上越飞越高的沙鸥,就如同孟浩然远行的船只渐行渐远……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在领悟了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之后,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学生重新回到这一环境描写的语句中来,学生对这一句话的认知将不再是纯粹的环境描写,而融合了文本中人物的独特情感——友人之间的离别多么伤感,让人黯然神伤,使得整篇课文所彰显出来的“依依惜别之情”,借助于“依依杨柳”“点点沙鸥”两个事物得到了根本性的再现。此时,教师可以相机揭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将感性体验和理性洞察有机融合。
这样教学,对文本独特韵味的词语进行感知,让学生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感知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
三、依托情境,在积极体验中品词析句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就决定了品词析句不能围绕着孤立的词句进行单一而肤浅的感知,而需要将词语浸润在课文的内在情境中,依托文本中的情境进行感知和体验,才能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阿炳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主要在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坎坷的生活遭遇。课文中描写阿炳最凄惨的生活时,运用了“双目失明、卖艺度日”。这两个词语的基本大意根本无须解释,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就可以自然理解,但要想真正走进这两个词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三种情境:第一种,在数九寒冬,阿炳顶着刺骨的寒风,一瘸一拐地向人群中走去,他冻得全身直打哆嗦,此时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第二种,在盛夏酷暑,毒辣的太阳顶头照,阿炳已经热得喘不过气来,内心的痛苦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此时的他会怎样反思自己的人生呢?第三种,当天还没有亮时,人们还没有起床,阿炳却已经为一天的卖艺做起了准备工作,迎接他艰难的一天……
一个个鲜活的情境并没有脱离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学生在设身处地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艰难,并意识到生活的磨难对于阿炳创作二胡曲《二泉映月》所起的决定作用,从而在感知中实现由浅到深的迈进,让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情感也顺势得到升华。
四、联系生活,在体验迁移中品词析句
真正具有敏锐语感的学生,不会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将生活中的原始经验灌入到文本的语言和文字中。仅仅把握文本内在语言的表层,也就自然无法形成深切的感受。只有将品析的语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串联,体验认知才越发深厚。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建构科学而和谐的教学情境,将原本机械生硬的教学过程转化为生活过程,将刻板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富有生活气息的学生活动,在激活原始性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动力之后,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品味语言文字背后所体现的精彩人生。
如《三顾茅庐》一文第3自然段中作者借助于刘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展现了其尊重人才的高贵品格,教学时紧扣这一语段中人物的动作描写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作为四年级学生,他们对于成人世界中的一些礼节性的言行并不了解,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化解文本词语辨析和品味时的障碍。如“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为什么就可以看出刘备尊重人才呢?很多学生纷纷从自己生活中观看的影视剧作品为例,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耀武扬威,就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在对“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的理解中,学生列举了到老师办公室,就需要先敲门,然后等候老师的回应再进办公室,如果暂时没有回应,就应该毕恭毕敬地等候……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虽然无法从文本的语言中揣摩出更加丰富的内涵,但将学生的思维与生活的习惯、经验建立了高速认知通道,这就意味着为学生的高效认知开辟了通畅的渠道,并为学生围绕着文本展开对话进行了平台的搭建,促使学生在与作者深入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内在感受。
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应紧扣文本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和视角进行文本语言的品味和辨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宾山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