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迟耕
金庸(原名查良镛)是享誉文坛的“大侠”,他的武侠小说在全球华人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皇皇巨著在世界范围内有数以亿计的读者。这些读者中有一位身份特殊,是金庸小说在内地的第一批读者,他就是邓小平。金庸对邓小平也仰慕已久,某种程度上两人互为粉丝,神交已久。金庸恰好是邓小平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接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这次会见对促进香港回归祖国、推动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我最想见的就是邓小平”
金庸除了作家的身份之外,还是香港《明报》的创始人,业内人士对他的评价是“一手写社评,一手写武侠”,被誉为“山至绝顶金为峰”。金庸的政治社评具有旗帜鲜明的特点。在金庸诸多的社评中,最令他自豪的是政治色彩极浓的预言,“邓小平必将复出”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一。1975年,当邓小平以破竹之势领导全面整顿时,金庸便在香港撰文支持邓小平,认为其有魄力、有远见,令人佩服;1976年春,当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政治形势尚不明朗之际,他又准确预言邓小平一定会“东山再起”,不久之后会重返中国的政治舞台中心。他说:“我一直很钦佩他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就像是我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金庸还特意强调:“他的决断力很高,而且讲话斩钉截铁。”①“单是刚强,当然
①参见2007年《艺术人生:金庸畅谈风雨人生路》采访视频。
不够”,“必须不顾自身的荣辱安危而坚持正确的主张,这才令人佩服。”①
当然,金庸的政治性社评也并非完美无缺。由于他多年居住香港,对内地的了解不够全面,因此在他笔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与事实不符的偏激之词。瑕不掩瑜,金庸的社评受到读者的关注,《明报》迅速上升为香港的主流报纸。
关注金庸和《明报》的不止是香港的读者。邓小平下放江西劳动,远离政治中心,却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天下大事。金庸的言论自然也引起他的注意。不仅如此,邓小平一生举重若轻,在繁忙的公事之余,他还爱看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所写的小说。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国内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举国上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眼观此情此景,金庸内心十分欣喜,他认为:“邓小平有魄力,有远见,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路线,改革了以前不合理的制度,令人佩服。”“真正的英雄”,“要看他能不能为百姓带来幸福。”因此,金庸迫切地想要回内地看看,尤其是拜见邓小平。他不无感慨地说:“几十年了,我最想见的就是邓小平。
二、“他待人很是和蔼亲切的”
20世纪80年代初,两岸和平统一成为重要议题。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广泛邀请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来访,传递中央新的对台工作思路。金庸在华人世界颇有号召力,台湾方面对他也有好感。1973年春,金庸访问台湾时,“金庸迷”蒋经国与他进行了深谈。金庸本人也主张和平统一,他访台时感叹道:“我这一生如能亲眼见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出现,实在是毕生最大的愿望。”②
金庸发出的爱国之音得到了回应。1981年,金庸接到了来自北京的邀请。金庸向邀请方提出:能否在访问内地期间拜访邓小平先生?这一信息很快就传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在一份有关金庸来访的报告上批示:愿意見见查先生。听到这个消息,金庸十分高兴。1981年7月16日,金庸携家人踏上了这次有特别意义的旅程。
7月18日上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会见了金庸。能见到景仰已久的邓小平,金庸自然十分兴奋。他郑重梳洗一番,冒着酷暑穿好西装,打好领带,带着妻子和子女,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廖承志的陪同下,乘车来
①哲慧:《中国之旅:查良镛先生访问记》,《明报月刊》1981年189期。
②吴跃农:《新时期邓小平第一个接见的香港同胞为何是金庸?》,《党史纵横》2004年第7期。
到人民大会堂。邓小平穿着短袖衬衫,已站在福建厅门口迎接。
一见到金庸,邓小平就立即走上前去握着他的手,热情地说:“欢迎查先生回来看看。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说我读过,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金庸也是笑容满面,对邓小平微微躬身行礼,握住他的手说:“我一直对您很仰慕,今天能够见到您,感到荣幸。”①邓小平笑着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
一番寒暄之后,金庸将家人一一介绍给邓小平,邓小平连说:“欢迎!欢迎!”并问孩子们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在哪里读书等。两个孩子分别作了回答。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邓小平和金庸全家在迎客松的巨幅画像下合影留念,然后到福建厅坐下会谈。邓小平见金庸穿着西装,便说:“今天北京天气很热,你脱了外衣吧,咱们不必拘礼。”
两位“大侠”,一位是历经坎坷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位是写了20多年社评的著名政论家。两人之间并没有谈论武侠小说,而是重点谈如何评价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等政治话题,广泛而不乏尖锐,但会谈的气氛始终很融洽。金庸后来回忆说,邓小平是“很通情达理的”②,“谈话完毕后,他一直送我到大厅之外,站着又谈了一会,他待人是很和蔼亲切的”③。
三、“访问大陆回来,我心里很乐观”
在谈话中,邓小平就其时国内外所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在谈到如何看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刚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总结经验,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分析。不这样的话,思想统一不起来,认识统一不起来。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是写这个决议的目的。有了一个统一的结论性的东西,今后对历史问题就不再说了,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还同金庸谈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指出:“‘四个坚持'不搞不行,‘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党的领导。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人口这么多,底子这样薄,怎样取得革命胜利,怎样把国家建设好,离开了党的领导毫无出路”,“当然共产党也要善于领导”。④
据《明报》报道,邓小平还与金庸谈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新的人事安排,说
①《六中全会后还有三件事》,《人民日報》1981年7月19日。
②参见2012年《杨澜访谈录:多面人生——金庸》采访视频。
③哲慧:《中国之旅:查良镛先生访问记》,《明报月刊》1981年189期。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59页。
这是为了保证中国政策的连续性。见邓小平谈起六中全会的人事变动,金庸说:“邓副主席本来可以当党主席,但你坚持自己不做,这样不重视个人的名位的事,在中国历史上,以及世界历史上,都是十分罕有的。这令人十分钦佩。”邓小平听后微微地笑了一下,深深地吸了一口烟,说:“名气嘛,已经有了,还要什么更多的名?一切要看得远些,看近了不好。”①金庸为邓小平的崇高境界所折服,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评价道,邓小平“对于国家有一种献身的,不是自私自利……有一种为国为民的精神”,“中华民族应该有前途的”。
两人都喜欢抽烟,邓小平还不时把自己的香烟递给金庸。“他给我熊猫牌香烟,给我带了一些塞进去。他说你拿回去抽,这个烟比较好。”②在会谈持续了一个小时后,金庸起身告辞,邓小平亲自送他离开。邓小平握着金庸的手说:“查先生以后可以时常回来,到处看看,最好每年来一次。”
当晚,中央电视台便播放了邓小平与金庸会见的消息。随后,这一消息被港澳及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迅速予以报道,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当年9月,《明报月刊》同时发表了邓小平和金庸谈话记录《查良镛先生谈中国之旅》及《中国之旅:查良镛先生访问记》,一时洛阳纸贵,出版三天后就告罄,连续加印了两次。
1972年9月,金庸宣布封笔,不再创作新的武侠小说。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他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修订整理《金庸武侠小说全集》。在同邓小平会谈时,修订工作已近尾声。金庸回到香港后,立即给邓小平寄去了一套全新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集》。不久后,金庸小说在内地“开禁”,并很快成为畅销书。
对金庸而言,与邓小平的这次会见令他深受震动、终生难忘。他后来这样说:“访问大陆回来,我心里很乐观,对大陆乐观,对台湾乐观,对香港乐观,也就是对整个中国乐观!”③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付国英)
①《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的谈话记录》,《明报月刊》1981年189期。
②参见2007年《鲁豫有约之大侠金庸》采访视频。
③哲慧:《中国之旅:查良镛先生访问记》,《明报月刊》1981年1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