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

2019-09-10 07:22张永玥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22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文化差异身份

【摘要】由于中西方社会背景的不同,人文环境的差异,使得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渗透出不一样的“味道”。但是,我们如今处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还是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本文针对艺术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美术史研究,做了一个中西方之间的差异比较简要分析。

【关键词】学术分科;思维方式;身份;文化差异;造神模式

中国广泛流传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地影响艺术创作。没有道家的存在,中国绘画,唐诗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些主题经常是关于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活的。就是绘画技巧也透露出了道家的阴阳理论的影响,有的在虚实的辩证转换之间,有的在干湿用笔

技巧的对比之间。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出现道家神话传说的人物形象。相比之下佛教的影响就不那么大,尤其考虑到佛教随着实践的推移不断的中国化这个因素。16世纪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又有了西方的影像。

出于经济的原因,中国美术的载体局限于宫廷和学院之中。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孤独的艺术家,他们在田园和山林当中进行创作。这常常是一些学者和被贬的官员,他们对社会现状不满,从而逃避现实。每逢朝代更替时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比如,明末清初,满族入侵之际。

中国艺术的影响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可以观察得到。尤其在曾经在中国统治下的地区,像朝鲜,越南这些藩属,或者有中国人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日本艺术同样不能摆脱中央帝国的影响。在一些领域,日本的追随者甚至超越了他们的先师,比如在日本达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艺。16世纪以来,中国的工艺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欧洲出口,这对欧洲艺术也产生了影响。台湾地区的美术以及中国移民的美术创作可以认为是中国美术的一部分。

1.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美術史的差异最终还是归咎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从思维方式方面分析,西方人着重在意辩证理性解析,剖析整体综合整理;中国人重视形象、统一、事实。西方大多数哲人认为,一般最完善,美好的东西都需要经过辩证性分析的考验。从价值取向方面看,西方人通常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国人普遍会考虑群体、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团结。从宗教信仰方面分析,西方的宗教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甚至被作为精神的导向。而中国的宗教就显得世俗化了些。

2. 学术分科的传统

中国古代历来不分科的学术传统,中国古代不提倡分科,因此,不会出现学术分类的这样一个社会,导致了一种“模糊”状态,中国美术作品的图像库中国美术的作品库集也呈混乱“模糊”状态。中国的佛教徒认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抄写”是一种美德。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书画界中也尤为盛行。后人多对前人名家的临摹与复制,后人通常临摹复制前人名作,并仿造其风格进行创作,模仿前人的风格创作,而且往往并不署名说明原创的作者或自己的创作,这也导致原作与摹本流传中,最终难以分清是原作还是摹本,是原创还是他创。“真与假”的界限更加模糊没有标准唯一的界限,加上后人理论著述的“造神”行为,使得对作品真实情况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古代定位一个人的身份不明确,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的身份混淆一谈或者说是集二者与一身。以董其昌为例,“华亭画派”代表人物,曾提出“南北宗”画论。他被评为古代闻名遐迩的书画大家,收藏家,又位居官位,真可谓是“身兼多家”。这种状态素未改变且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依旧是这种现状,大概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美术的传统。其中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人身兼双重身份或者多种身份,即美术史论家兼画家,或画家兼美术史论家。或者即美术史论家兼画家兼雕塑家等(第三种情况较少),这种情况中国界的美术家相对常见。第二种情况是艺术家个人身份的转换,原本是一名画家或雕塑家,后来被誉为有名的美术史论家;或原来是一个美术史论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画家。

3. 中国美术史中的造神模式

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西方美术史的发展相比稍逊色,其原因是可追溯的,例如,大多都含有“英雄主义情节”和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中式美术家通常在心中先勾勒出的预想的神仙形象,形成大众心目中的皇家代表,流露出特定的思想模式。而西方,他们正相反,他们根据自然社会的发展轨迹,尊重历史,客观的讲述描绘历史人物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人物的特点气质不同,美术文艺气息当然也有差异,极大的促进了美术史的发展。中国的美术史大相径庭,从古至今,内心一直住着的两种情节,很难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所以根本上也诠释了西方美术史发展繁荣的原因之一。

4. 西方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进步性

西方近现代的史论学术的建设程度,自身学科的发展水平,之所以几乎超过了中国,是因为它们的发展受其他学科比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的促进作用。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罗马画派,威尼斯画派,是西方著名的三个艺术系画派。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特点:注重理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界限。把不入眼睛的微小细节,融入到时代的文化框架之中,希望寻找到艺术的真正内涵。侧重的表现出物体的稳定内在结构性。

在《傅山的世界》作者白谦慎的眼中,他并没有将傅山的书法作为核心要点进行大幅讴歌,而是将其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文化大背景中,从各个角度对傅山的生活进行了真实写照,从他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可以生动形象的看出当时他对明清两代的易代之痛。

同样,在西方的许多中国美术界的翘楚,他们文学艺术创作由于超越书面形式的表达,进而揭露其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正是我们叹服其的智慧所在。

5. 结语

尽管中西方文化差异颇大,艺术创作风格迥异,但两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两者都一直追求希望用更高层次的境界来表达艺术精神,传播人生中的真善美。古人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环境下,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有必要去吸收借鉴西方研究过程的精华,找到研究中国美术史独特的方法,研究中国自己的美术史体系风格,开拓美术史现代区别于传统,区别于西方的发展空间,将中国的艺术风格精彩的展现给世界。

参考文献:

[1]郭晓川著.中西美术比较: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0.6.

[2]白谦慎著.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06.4.

作者简介:张永玥(1997.6-)女,汉,河北省沧州市,学历:本科,专业:艺术管理,研究方向:艺术史论。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文化差异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