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吉信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社会公德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9.037
Keywords the new era; social mor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xisted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著作《之江新语》中曾经指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可见,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思想修养如何是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的前提,作为道德素质和思想修养外在表现的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道德要求。党的十九大指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决胜小康后,将在未来三十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过程中,新时代大学生将是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社会公德主流意识不仅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器”起到决定作用,而且还对我国成为现代化“软实力”强国具有关键意义。
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形成过程遇到的新问题
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以及学校教育带来的新因素的变化,给新时代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育带来一系列问题。
(1)新时代大学生家庭成长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他们健康公德意识的养成影响降低。首先是家庭成员构成模式发生质的改变,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使目前我国家庭主要成员构成大多为4+2+1模式,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这种模式使传统多子女家庭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德育观念失去现实支撑,兄弟姐妹之间的包容、宽容、奉献等品质被隔代或者当代的宠爱甚至溺爱所代替,其对个人道德素质养成的影响也直接关联到社会公德意识的建立。其次,从实际感受和世俗化角度出发,大多数家庭把学习好考上理想大学作为衡量孩子一切行为的核心要素,所谓“别人家的孩子”的主要评价大多也归结为学习是否优秀,忽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育,造成孩子心理脆弱以致扭曲的现象屡见不鲜。再次,某些家长社会公德意识缺失也直接影响到孩子。比如,有些家长当个人诉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对某些社会不良现象看不惯而牢骚满腹以致以偏概全否定全盘,更有甚者,把通过不当手段获取金钱和捞取实惠以及贪占便宜当成价值准则等等,这些错误言行久而久之使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大学生受到消极影响。
(2)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对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产生负面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微时代指尖传播手段成长起来的,网絡对其价值观影响日益强大。西方媒体以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渠道大肆贩卖与主流价值观相反的观点和概念,矮化英雄,否定历史。雷锋、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个人和集体英雄形象无一幸免,同时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涉及社会公德网络舆论事件比如南京彭宇案、山东聊城于欢刺死辱母者案、福建福州赵宇见义勇为反被拘留案等,虽然经过新闻舆论影响最后得以圆满处理,但其对公德意识的巨大杀伤力,给青少年心理造成莫大阴影。新时代大学生受到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导作用,刺激了大学生学好本领、适应市场勇立潮头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经验相对缺乏,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的“权钱交易”、“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不择手段”等恶劣行为严重影响并弱化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树立。
(3)新时代大学生在校教育中,因为育人重点、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教育环境和教师素质的综合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培育没有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和高度。在我国眼下的大学教育中,过分偏重于学业成绩和就业率,由于社会公德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因而常常受到忽视。同时,我国现有思政课教师的培养过程大多是从学校学生到大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加上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即使是从事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大多也没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其授课方法多停灌输理论较多而脱离生活实际,加上考试以笔试卷面成绩为主,最后沦为学生学习思政课也以分数而论无视教育效果的局面。而非思政课教师以及学校学工、团委等相关部门也没有形成大思政的合力和氛围。在山东滨州一项针对滨州高校非思政专业课教师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专业教师只需做好专业,意识形态工作是相关责任部门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的比例高达92.6%,能够“有意识并有成效地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仅占1.3%。这说明,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环节十分薄弱,导致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以致社会公德缺失等严重问题。
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建构和培育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形成过程遇到的问题,既有社会发展过程中延续下来的惯性问题,也有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重塑健康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必须综合施策、渐次推进、防微杜断,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
(1)从校园公德环境建设入手,夯实优化培育手段和氛围,以小环境的优化打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建构和培育基础。首先要十分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培育。当前,许多高校缩减了人文专业招生数量,但是学校人文精神不能因此减少。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的要求,构建学校大思政育人环境,注意营造主流意识的舆论导向作用, 用社会和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人人讲公德、谴责和鞭挞不文明行为的校园公德环境。其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利用高校校训和规章制度等的集结号和指挥棒作用,把这些内容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故事化、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活动活起来渗透进学生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使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校形象、维护自身形象。再次,要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多元化以及独生子女等综合因素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沟通技巧,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免会出现偏差,高校应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帮助学生摆脱困扰,教他们学会自我调节,进而解决社会公德的认知和行为问题。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与社会直接接触中,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与国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的关键环节,好的社会实践形式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为此学校应该在学生社会实践针对性上加以规划,加强实践目的性并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比如就某个社会公德话题进行社会调查、与时代先锋英模人物进行联谊、参加经常性的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的另一个功效就是可以帮助大學生认识社会公德中的不文明甚至丑恶的一面,对此,我们不必回避,对学生在实践中提出的社会上的一些负面言论和行为,属于个人的要及时进行沟通和引导,属于普遍性的则应该组织讨论、明辨是非。因为只有面对这些问题并让学生最终认识到这些问题属于社会发展中的个别问题,才能最终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并为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公德意识奠定基础。
(3)采取一切有力措施齐心协力优化社会大环境,以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为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准的普遍提升提供丰富给养。毋庸讳言,现阶段社会上甚至学生身边还存在一些社会公德方面的消极现象,比如学校选先评优中的不公平现象,过分追逐金钱、地位、权利等。这些消极现象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营造有利社会氛围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准提升会起到重要作用。首先,要改变评价机制和方案并落到实处,改变分数为惟一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采取合理的量化的以及公开的方式将德才都纳入的综合评价模式,杜绝以偏概全或者营私舞弊,营造风清气正的评价氛围。其次,要发挥新闻媒体包括自媒体的作用,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国家应该加大对媒体的投入而不是把他们推行市场,因为管控舆论非常重要。要督促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升节目层次,而不是为经济利益博取眼球娱乐至上甚至是非不辨污染视听,要加大对自媒体的管控而不是放任自流,任其随便乱说。同时在资讯大爆炸真假难辨情形下,对一些涉及道德的舆论热点应加大引导,有关部门表态和处理要慎之又慎,否则一件道德舆论事件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社会公德急剧滑坡,而且这种滑坡是灾难性的。在处理这些事关全体国民价值取向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还要特别有意识的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用他们的思想影响舆论转向正确方向。再次,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逐步形成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用制度和道德舆论的力量,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让制度为社会公德中积极的正能量撑腰,对消极负能量人人敢于指责。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讲话时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为使新时代大学生能够肩负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我们在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一定要加大德育力度,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扫除对社会公德培育不力的各种障碍,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黄旖雯.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和问题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6(7):174-175.
[4] 江明颖.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现状与优化[J].网络财富,2010(2):38-4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