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佳敏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贸易行业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和升级。在这种新形势下,为培养从事国贸行业人才为主的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带来了艰巨的任务和挑战。本文旨在分析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现状,进一步探究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教育;国际商务专业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对于国际贸易而言,除了衍生了一批数字化网络产品和项目以外,信息技术的无限性打破了传统交易的地域空间屏障,实现线上与线下交流相结合。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上,各大院校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新兴技术的作用和优势,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位教育改革。因此,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成为开展中职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1 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现状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在中职院校中国际商务成为学生选择专业的热门之一,几乎每个综合类的院校都会开设这个专业,而当前国际商务专业从整体上来看,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没有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仍需要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职生的英语水平不高,与高等教育院校相比,生源结构比较复杂,由于学生入学的门槛比较低,知识掌握程度不足,学习能力欠缺,而英语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没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学生难以学习和吸收该专业的知识。二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课程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没有顺应行业的形势变化,致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有所欠缺,在步入社会就业时难以适应工作要求。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模式采取正确、合理应对方法和措施,能够实现一定的改善。
2 信息化视野下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2.1 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借助电脑手机等应用设备来辅助英语学习。社会在发展,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电脑手机已经走进家家户户,应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学生接触手机和电脑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应用电脑手机的优势,利用好课后的碎片化时间来进行英语学习,例如英语流利说、网易云课堂等应用软件。第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学习生活化来实现兴趣引导,譬如向学生推荐和教学一些英文歌曲,学生经常跟随英文歌曲哼唱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学好语音、语法知识,并且能够增加单词量和语感,在长期坚持下获得较好的英语学习效果。第三,设置创新性的学习课程,除了英语基础学习课程以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况来逐步开设一些外教课程,例如商务英语听说和外贸函电读写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学生的日常交流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接待外商。
2.2 注重培養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软硬件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当前市面上开发了多种实践教学平台,例如世格教学、国际贸易全景仿真实验系统等,学生在这种模拟真实国际贸易环境的学习平台下,加强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掌握外贸业务员的职业技能。从硬件建设上,可以开设网络实训室,供专业课程专用,利用电脑技术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学习进度,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二是要提高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现今大部分贸易业务工作主要是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开展的,因此需要将学生网络能力纳入实践能力培养中,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软件和技术,例如幻灯片演示、对图像的处理,以及学会剪辑视频等,这些技术能力是为了学生在将来迈入社会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而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时刻关注和了解本行业的动态变化,在外贸行业中,福步外贸论坛这一虚拟社区的使用度比较高,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和推荐类似的论坛和网站,例如环球外贸论坛、阿里巴巴外贸论坛等,学生在遇到专业问题时可以发贴询问,还可以阅览一些精品文章,能够大大地帮助学生提高外贸专业知识水平。四是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展开教学活动,学校可以以校办工厂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建立外贸实体公司,购买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国际站的后台操作权限,促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掌握运用技能,同时又能拓宽校办工厂产品销售渠道。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借助网络技术来实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交流能力,增强实践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出社会和本行业需要的人才,为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 吴秋平.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3).
[2] 李岚.中职教育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