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岚在半环的青山上淡淡地浮动,晨光过远山由平坦的田坂处照过来,高高低低的房舍镀上了一层亮色。青石围栏里水塘静静地,平坝上有残留的两排祠堂础石,古旧的房屋前红石墙上爬有古藤荒草,御赐的“贤臣世第”匾额悬挂在祠堂门檐下。塘边那深刻着“清贫”的石头在桂树、枫树环倚下无声竖立,植有樟树的大路通向南去的小山,塘中可见轻软的流云迟缓地移动。
昨夜在村头的水塘前,男女老少数十村民迎接着远方的来客。七八个儿童呼喊着“欢迎、欢迎”擁到车前,抢过客人的行李箱。很快,三十多人由各家村民接走,嘈杂的声音渐渐消散。高大的房屋下洁净的街道显得狭窄,街灯照亮着宽大的大门、沿街的树木、花草。偶见一两座低矮的旧房,青瓦下斑驳的土墙倔强地挺立在上坡的路边。
村民方正和他的小孙子领着我们左转右转,村边小山前,蓝瓦起脊的三层楼房是他和三个儿子的家,一侧刷墙的脚手架还未拆除。堂屋桌上摆着桔子、花生、瓜子,还有当地的麻秆糖,沏上的清茶散溢着茶香。湖塘村村民大都是方氏的后裔,千年前的后唐时期方氏先祖即来这里安家,方正和诸多村民一样都是方志敏的孙辈。上世纪20年代末,全村的热血青年们一呼而起,跟着方志敏参加红军,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新中国成立时96名英烈遍及了全村家家户户。方正曾扛着枪走过鸭绿江,穿行在抗美援朝的炮火里。他常年在田间劳作晒得黑红的脸上,洋溢着一种自信和欣慰。
夜色里,窗灯闪烁,我们沿小街上行着走访,在一家亮灯的大门口与村民方华亮相遇。华亮的祖父在与国民党军的遭遇战中牺牲,时光把他祖父停留在27岁的年龄,堂屋里那烈士证书赫然显目。灯光照着华亮闪亮的眸子,一脸英气,作为烈士后人他是自豪的。文友们在村民家中座谈小聚直到很晚。回驻地路上,方正骑着一辆摩托带着小孙子在街上转着正在寻找我们,见到我们高兴地说:“很晚了,你们不累吗?快回去休息吧。”小孙子的左手伸给了我,牵着他的小手,那么温暖。走过一辆挖掘机旁坑坑洼洼翻修的路,走过小礼堂,走过灯光幽暗的小巷。这里曾经闪现过方志敏高大的身影,响起过他大步走过的脚步声,农民簇拥着走过的杂沓声、呼喊声。在方志敏领导下,1926年11月那个夜晚,200多农民手拿大刀、梭标、鸟铳、锄头、扁担,高举红旗、火把,在方远杰和黄镇中等人率领下,从这里冲向二里外漆工镇警察派出所,缴获两条半枪,组织起农民自卫军。方志敏以大无畏的精神领导漆工暴动、“弋横”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创建红十军,这个农民的儿子站在了改天换地的先锋队最前面。苏维埃政权在风雨中展开了鲜艳的红旗,如开天辟地,“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皖赣”,苏区纵横4省边区50县、百万人。党建、政权、军事、经济、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构成毛泽东评价的“方志敏式”根据地。像燎原的火光,照亮着千百万饱受剥削压迫的农民走向解放的道路。
田坎边,晨露在草上悬挂起细密的点点晶莹,半干稻田里斩刈过的秸秆萌生的青叶里秀出了新穗,鸡群隐在稻秧里忙碌,那只公鸡扬起威武的红冠,叫出一天最精神的美声。一弯小河从村旁绕过,一孔小石桥横跨两岸,水上孔水下影组合成一个大圆。小石桥村民称卷桥,是千年前方氏先祖修建的“才子桥”。凤尾蕨由乌黑色布满白斑的桥缝里仰起尾羽,桥下河水浅浅,滋养了茂密参天的树林后汇流梅溪河。水岸边树木毛竹斜伸,树枝交岸,在银亮的水里清晰得如黑白的底片。过桥小路弯转进幽深的林中,天光在树梢的空隙里成一幅散漫亮彩图。几十米高的青连干大树、樟树挺拔向上,黝黑的树干多数需两人才能合抱。百年前,少年的方志敏曾在这些树下漫步过、倚靠过,那朗朗的读书声,伴着树上的云雀清婉的鸣唱。一片树叶有节奏地飘落,欣然落在他展开的书页上,树叶多愿小志敏能带走它作一片书签。我坐在小拱桥顶的石墩上,静听两岸落叶声、桥孔下水流声。当年,方志敏也会像勤勉的先祖一样坐在这里看水中的鱼儿,望它们带着清晨的阳光在河水中顶流而上。当年方志敏率领他的家乡子弟义无反顾参加红军,1934年11月,在红军最艰难的日子里,组建、整编的红十军团成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为保护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方志敏临危受命,顾全大局,率军向险恶的国民党统治中心宁沪杭方向进军,与20万敌军战斗在怀玉山区。玉京峰有知,12昼夜的枪炮声里,方志敏和战友们浴血奋战,先烈们的鲜血染红了怀玉山。方志敏被捕入狱,在仅剩的六个多月里,争分夺秒奋笔疾书,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16篇13万字充满鲜血与热泪、奋斗与希望的文稿,其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感动了几名看守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带出,秘密送到上海鲁迅先生手中。千难万险里终于转交到党中央上海办事处副主任冯雪峰手里。方志敏把最珍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后人。
小山雀落在菜畦旁的树上,轻声地叫几声,点缀了晨光里的秋景。大大小小的菜畦已被豆角、葱蒜、青菜和菜苗占满,瓜藤委屈地爬在畦边陈旧的竹篱上,晚开的花依然灼灼金黄。甘蔗丛在一方小畦里蓬勃着,叶脉乳白修长的叶子向外恣意地伸卷,放逸出土地上绿色的潜力。
方志敏故居无言静谧在晨光里。苍松翠柏在院中劲拔而起,周边栽种的是方志敏喜欢的梅兰翠竹。门前花坛中两株铁树,层层对称的叶片闪着辉光,树下的石楠如血如火。这普通的农家二层房舍,堂屋里有他少年时写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表其心志。小村曾经十七次燃起敌人焚烧的硝烟,方氏村民逃散又聚合,再逃散再聚合。这里是英雄诞生之地,这里是他们不舍的根土。至解放,原土地革命前四百户的村庄,男丁已不过30人,人们怎能忘记这块为共和国诞生浸润了烈士热血的土地。解放后,政府几次出资修复方志敏故居,村民抬来一棵棵木料、一块块石料、一摞摞青瓦,出力、出资在火焚的基石上还原旧居。这旧居已高出原屋,那怎不是村民对烈士永远不息的深情。走进旧居,那简朴不过的堂屋、厨房、卧室里,似能听到方志敏轻快的脚步声、砚台里的磨墨声。也能听到叶剑英浑厚的嗓音朗诵着:“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方正从楼房左侧的小厨房匆匆走出来,两手在衣襟上一个劲擦着。“你们不能走,我已在做年糕,你们吃了再走啊。”他老伴和儿媳也出来挽留。“一定要吃了再走,一会儿就做好了。”方正又匆匆去了厨房。村民的诚意难以推辞,无奈集体行动时间已紧,我们还是离开了方家。临走,我将一大包糖块和两个面包放在了堂屋的圆桌上,那是留给他未醒的小孙子的。小街上,方正老伴匆匆追了过来,后面是那条黄狗。“年糕已快做好了,你们回去吃了再走啊。”她一脸的惋惜。我们和她真诚道别,那条黄狗摇着尾巴目送着我们。
围栏上,一幅幅图画展示着方志敏烈士的革命事迹。广场上,六棵方形的青石立柱,镌刻着烈士壮举。方志敏雕塑屹立,右手拿望远镜、左手执缰,驱马向前。两侧苍松、翠竹、玉兰环绕,背景即是一栋栋崭新的民居。人们聚在路边的展牌下,齐声朗诵方志敏的遗言:“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诵声昂扬,会旗在飘,柳枝在摇,枝头两只乌黑的八哥欢叫几声,向村东那株透着阳光的大树飞去。路东的展牌红漆大字赫然醒目:“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那是方志敏革命意志凝结的格言。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写下,《清贫》回答了“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这也是新时代,亿万革命者们最应该牢记的。
小河向南再向东流淌,河边,有早起的三两女子在洗衣。水上薄雾氤氲,一对小水鸭忽地由水中腾起,贴水东飞,溅起水花涟涟。岸上一丛丛芭茅挺出一支支银穗,田边、河岸低洼处小花点点,红红地连成一片又一片。
(张华北,散文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河北散文学会副会长,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河北省第12届文艺振兴奖、中国散文30年突出贡献奖、燕赵文化之星等。)
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