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曼
摘要:科学社会的发展更迭,使得信息技术短短的几年之间,已经成为新时期必要的学习、工作、社会需求,素质教育模式下,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一番又一番的变革,这就要求小学生也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从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当前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电子竞技等,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小学信息技术一方面能够教授学生科学的技术技巧,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一方面还能改变学生对于网络的错误认知,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
引言: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流于形式化,不在考试中对比学生之间的成绩,因此就导致学生的重视度不够,教师也过于集中化的授课,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新时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关注学生的技术能力发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机会,让学生大胆的展开畅想,获得自我的创新机会,按照原本的技术流程,创新出不同的工具应用步骤,灵活的掌握技术实现自我发展。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里面的模式
1.驱动方法
驱动模式下教师预留任务,学生独立的展开问题的猜想,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旁辅助,避免学生遇到困难无处纾解,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驱动下教师应逐渐的将课堂主体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角色的定位在主体上,改变被动听课的习惯,改变以往在信息技术操作中,模拟教师的操作要求,按部就班不懂变通的形式,教师应逐个考察学生的基础能力,当学生已经对于电脑有了充分的认识,并能够基础的完成任务后,可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这些工具都该怎么利用,如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技术效果,期间可来回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方式,及时给予一些指引,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技术印象。
2.小组合作
技术学习中,部分学生始终不敢动手,对信息技术十分陌生,可组间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经验,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看似简单,其实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因为它的灵活性也非常强。老师在对小组进行分组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说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成绩,老师要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再给学生分组。另外老师还要充分掌握教学内容,考虑到什么样的问题,适合进行小组讨论什么样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得到提高。另外老師要及时总结,点评。
3.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这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好处很多。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对高年级的学生比较实用,因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生自己去学习完成任务。学生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但是老师并不是主导的,还是靠学生为主体完成任务。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来想办法,比如说通过自己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通过找同学帮忙找到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在这种方式下,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性,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老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要谨慎,不是什么情况下和什么同学都适合的,有的学生就不适合这种模式。比如说自制性比较差的学生,老师使用这种方式,就会导致他们随波逐流,觉得老师管的比较松,就不好好学习了。
二、改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1.分层次形式教学
信息技术上机辅导教学,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更好地发挥潜能,老师应结合他们的实际设计合理的分层目标,既让优学生吃得饱,又让后进生吃得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找到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老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如在教学《文字编辑与排版》教学单元中,老师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在文章中设计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设计漂亮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以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2.自主探究形式学习
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获取知识。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爱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爱好。”浓厚的学习爱好,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爱好是探求知识熟悉事物的推动力。如在上“因特网上信息搜索”这一课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各自对“艾滋病”的各种知识所产生的种种疑问,独立自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因特网上对产生的疑问进行检索,从而解决问题,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了信息素养。
3.任务驱动形式教学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它要求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任务驱动”设计要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应避免抽象或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使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实际任务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探索。如在教学PowerPoint“插入背景、声音”一课时,把教学任务融入一张音乐贺卡中。把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贺卡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头脑中就有初步的印象,接着分析贺卡的结构:哪些部分用艺术字,哪些部分用普通字;哪些地方是剪贴画,哪些地方是文件中的图画;哪些是文本框,哪些是自选图形;哪些地方须进一步地完善,在电脑中的音乐、背景该如何放到贺卡中来。
总结
现在国家的很多技术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不再受到国外的垄断和控制,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在这里面信息技术有很大功劳。所以小学老师要掌握好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通过改革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向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4):22-26.
[2]刁世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5):4.
[3]王桂艳.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53-54
[4]李横溢,李雪梅. 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