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显岩 王德辉 张新华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活态传承与保护匮乏,旅游资源开发缺失。研究认为: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合研讨,走群体决策化与加强立法、教育建设,走精准化等保护路径。建议:丰富体育非遗活动、拓宽制度政策,走活态传承与开发旅游业,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体育非遗;旅游开发
1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领域的一门新兴的重要的应用性质的研究科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子科学,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千千万万劳苦大众在生产生活、与自然界接触交流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经受得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产物,是我国现代文明的奠基之石,反映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底蕴。“体育非遗”从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和扩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发展起来的,促进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大繁荣大发展,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黑龙江省文化厅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2007年确定了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类57项,其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大庆市申报的蒙古族草原赛马、双鸭山申报的赫哲族叉草球、牡丹江申报的满族欻嘎拉哈、牡丹江申报的满族踢行头、哈尔滨申报的满族珍珠球、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申报的朝鲜族尤茨游戏。2009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9项,其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申报的达斡尔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杜尔伯特市蒙古族自治县申报的鹿棋、哈尔滨师范大学申报的昆仑派无极门项目。
2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2.1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合研讨,走群体决策化道路
黑龙江省体育非遗保护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内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加强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政府部门为核心,以普通大众和多种部门为基础对象,以合理保护为根本原则,坚持保护重于利用,坚持多部门共同探讨,举全省之力,群力群策,只靠单一化部门闭门造车是不具有可行性的,而且对体育非遗良性保护起不到根本性作用。黑龙江省体育非遗保护应加强政府部门引导,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多部门成立体育非遗保护小组,召开大会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为政府部门体育非遗保护提供决策性意见和建议。
2.2加强立法、教育建设,走精准化道路
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而且相关立法制定者在法律法规建设过程中不够细致,这是导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加强立法建设,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教育纳入到全民教育中,尤其要纳入到高校教育中,找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群体,提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道路。
3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3.1 丰富体育非遗活动、拓宽制度政策,走活态传承道路
从调查上来看,黑龙江省体育非遗相关活动甚少,相关制度和政策也不健全,这是体育非遗保护的一个弊端。丰富体育非遗活动,建立健全制度政策机制,这是体育非遗保护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黑龙江省有必要举办体育非遗运动会,政府高度重视,同时责令相关部门研讨制定运动会流程、政策和规章制度,积极鼓励地方政府开展体育非遗活动,同时制定体育非遗工作年度计划方案并实施,要做到会议有记录,竞赛要刻录光盘等作为地方政府年度工作评优的一个硬性条件,也就是说其它工作做的再好,体育非遗搞不好也没资格进行评选。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那么黑龙江省可不可以把体育非遗项目纳入到中高考体育考试中,这样可以达到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目前,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质逐渐下降,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阳关体育运动》等文件,那么黑龙江省可以不可以把体育非遗运动项目吸纳到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当中,一方面可以增加体育活动项目和趣味性,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使体育非遗项目广泛传播,达到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目的。
3.2 体育非遗旅游业开发,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体育非遗旅游业,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形态,体现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它是以文化学、产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为基奠,它能够改善体育非遗保护的环境,促进体育非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共生,拓宽体育非遗保护的途径,实现体育非遗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开发体育非遗旅游业,开发体育非遗旅游业应考虑哪些因素是我们要具体解决的问题。
从体育非遗旅游业的主体、客体和环境角度入手,我们不难发现体育非遗旅游业的主体具有层次性,管理者、开发者和营销者。管理者是体育非遗旅游业的决策者,宏观掌握着体育非遗旅游业的前途和命运;开发者是体育非遗旅游业的创造者,是体育非遗文化产业良性保护的贡献者,以开发体育非遗旅游产品为己任,承担着体育非遗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开发的双重属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其一,要思虑游客潜在的遗产需求,以游客心理需求定位开发,以轻松娱乐为特点,打造游客感兴趣的体育非遗旅游产品。比如体育非遗纪念品、体育非遗公园、体育非遗展馆、体育非遗彩票等;其次,要思虑游客的参与互动形式,以亲身体验激发游客的兴趣。比如设置体育非遗竞猜活动、游客担当体育非遗形象大使、游客体验体育非遗解说员、游客参与体育非遗活动竞赛等;其三,要思慮体育非遗闲置问题,有效整合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体育非遗产业发展;其四,体育非遗旅游开发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千篇一律,还要注意保护自身民族文化的特色。营销者是体育非遗旅游业经济效益的直接创收者和引导者,以赚取钱财、谋求经济利益为营销目的,肩负着体育非遗旅游业的经济重担,但要平衡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三者之间良性发展。体育非遗旅游业的客体也同样具有层次性,在体育非遗旅游业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因人而异,不同目标受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科学的方案,确保体育非遗旅游业蓬勃发展,从而强化体育非遗保护的力度。体育非遗旅游业的环境因素也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体育非遗是人类在与自然界抗衡以及生产生活中衍生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和根基。体育非遗旅游业的产生,确切的说,最直接的贡献就是活态传承体育非遗,近而拉动地方经济新增长点,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从社会环境来看,体育非遗保护的社会环境并不是很景气,体育非遗几乎处在无人问津的阶段。体育非遗旅游业的出路之一就是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多渠道让人们对体育非遗旅游业产生认知,为体育非遗旅游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土壤。从文化环境来看,体育非遗旅游业的经久不衰,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赋予其内涵。体育非遗的内在价值就是体育非遗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功能,利用其文化属性,开发体育非遗旅游业,走文化产业道路,一方面促进体育非遗保护,另一方面使体育非遗旅游业显得更加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崔家宝,周爱光,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体育科学,2019(04):12-22.
[2]刘鑫,翁成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的传承研究——以来凤县大岩板村地龙灯活动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2019,41(02):94-98.
[3]龚彦豪,胡峻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8):179-180.
[4]胡峻榕,韦东远,韦燊.为己利他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行为逻辑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8):208-209+211.
[5]赵宏,赵志明,郑立杰,周维.湖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路径研究——以湖南湘潭巫家拳为例[J].中华武术(研究),2019,8(03):65-69.
[6]戴庆辉,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价值提升[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02):195-201.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艺术规划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B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