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先进教育理念被引入课堂,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人文情怀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首先对人文情怀进行了简要概述,并详细探讨了人文情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以及具体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情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并结合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不断引入先进教学理念以及模式,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奠定基础。将人文情怀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强化学生内在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对人文情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势在必行。
一、人文情怀概述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人才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产生了深刻认知,从本质上来看,“以人为本”意识即人文情怀,注重给予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充分的维护和尊重,同时高度关注人的幸福、发展和生存[1]。关注人文情怀,可以积极探索人在整个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切客观问题和自身问题,能够给予人充分的爱护、关心和理解;相关理论的践行都以人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从教育角度来讲,积极融入人文情怀,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展开教育教学活动;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积极进行理论知识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得到内在修养的提升,在长时间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品质,如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等。
二、人文情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基础
(一)有助于践行以人为本教育观
“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注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一教育理念同人文情怀素养之间具有一致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以及模式,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2]。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个性化差异以充分的尊重,对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二)符合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本任务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从多个角度出发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 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文化修养[3]。由此可见,将人文情怀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高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文情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树立人文情怀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能,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等的全面培养。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的品格进行培养和锻炼[4]。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相关教师应在积极传授理论知识以及学习技能的基础上,从价值观、态度以及情感等多个角度出发,树立人文情怀理念,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全面贯彻落实人文关怀理念,为从根本上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奠定基础。
(二)增强学生人文情感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途径接收到海量的信息,然而网络中传播的思想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面对这一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学生必须注重提升的自身修养,努力坚持健康生活理念、注重科学精神、树立远大志愿,并在实践中养成不畏艰难和创新的精神[5]。而要想实现这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增强学生人文情感,确保学生在长时间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以及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奠定基础。
(三)构建良好人文环境
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将人文情怀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奠定基础。在构建良好人文环境过程中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
第一,积极提升校园内社会文化环境积极性和健康性。实际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确保育人理念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校园文化环境中融入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多样化内容,确保所形成的校园内社会环境充满正能量以及真善美,为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底蕴。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合理融入人文情怀,应从休闲娱乐场所和学习场所两方面入手,提升相关基础设施的优美性、健全性和人性化,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
(四)强化人文教育方法
努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情怀,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升相关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综合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慕课”、“微课”等先进教学模式,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人文情怀的认知,为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对融入人文情怀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并从树立人文情怀理念、增强学生人文情感、构建良好人文环境、强化人文教育方法等多个角度出发,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将人文情怀的价值和功能全面发挥出来,为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曹莉,索凤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培养途径浅析——以天津市高职院校青年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成长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06): 45-49.
[2]夏道玉,左雪松.网络生存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化的思考[J/OL].鄂州大学学报,2019(03): 80-84.
[3]孙俊魏.優质校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思政”工作体系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19(26):83+87.
[4]左世宝,邢红斌,韦诗林.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本位回归[J].智库时代,2019(26): 89+91.
[5]熊霖,马金宝.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OL].鄂州大学学报,2019(03): 72-74.
作者简介:李琼(1983.4-),女,汉族,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护理学院,讲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护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