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内容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一是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宏观性论述;二是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微观性论述;三是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文学理论运用。上述三个维度的研究成果,显示出我国对阿拉伯诗歌研究正稳步向前推进。
关键词:阿拉伯诗歌 研究 发展历程
阿拉伯诗歌是阿拉伯文学中重要体裁之一。阿拉伯诗歌研究是阿拉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9年知网收录第一篇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论文以来,阿拉伯诗歌研究不但相关论文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且也有较多专著出版,得到了迅速有效的展开,为我国阿拉伯文学研究的多维发展、系统性学习做出了突出贡献。
笔者数据统计截止2019年7月30日,笔者通过知网搜索关键词“阿拉伯诗歌”,知网的中文文献自1979年10月25日至2017年8月5日共收录63篇相关论文。
一.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宏观性论述
对阿拉伯诗歌的宏观性论述,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阿拉伯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其研究特点主要是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影响与改变社会存在。首先从阿拉伯世界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脉络、社会环境、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部落等等这些外在因素来探究阿拉伯诗歌形成的客观规律。然后以历史发展脉络为论文行文的纵坐标,一般按照如下时间顺序论述:贾希利叶时期(亦被称为“蒙昧时期”)(475—622)、伊斯兰时期(622—750)、伍麦叶时期(661—750)、阿拔斯时期(750—1258)、安达卢西亚时期(711—1493)、近现代文学。接着论述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的译本,并对其进行赏析。这一维度的研究专著主要有:郅溥浩《阿拉伯文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论文有:《阿拉伯诗歌史上最长的史诗》(关偁,世界文学,1979,10)、《黎巴嫩诗人安东尼斯谈阿拉伯诗歌》(钟冬,世界文学, 1980,10)、《阿拉伯文学介绍(上)》(邬裕池,国外文学,1984,7)、《略论阿拉伯蒙昧时期的诗歌》(戴晓琦,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7)、《倭马亚时期的阿拉伯诗歌》(王广大,阿拉伯世界,1998,11)、《阿拉伯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一)》(张洪仪, 阿拉伯世界,2000,4)、《中东民族主义在阿拉伯现代诗歌中的表现》(林丰民,青岛大学学报,2006,8)等等。
上述专著与论文主要表现如下几个研究方式:一是对阿拉伯诗歌的文学风格的整体性论述,这一点在郅溥浩、仲跻昆的专著中体现,在邬裕池、李振中、王广大等人的论文中体现;二是对不同阿拉伯国家如埃及、黎巴嫩、突尼斯、伊拉克等国的阿拉伯诗歌进行整体性论述以及文学对比,这一点在关偁、钟冬、李振中等人的论文中体现。上述专著与论文成果,大都视域广阔、论述得当、引经据典,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对阿拉伯诗歌进行研究。
对阿拉伯诗歌的文学风格的整体性论述方面,可以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专著为代表,在文中作者指出贾希利叶时期(亦被称为“蒙昧时期”)(475—622)的文学初创体裁即为诗歌,贾希利叶时期诗歌的特点:一是真实性。部分诗歌记录部落战争,因此可作史料参考;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贾希利叶后期,诗人较多歌颂王公贵族,诗歌内容中有较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三是模式化。除长诗的“盖绥达”模式以外,由于诗人之间存在互相模仿、抄袭的现象,故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具有一定的模式。四是主题并不唯一,且具有流动态。贾希利叶时期诗歌的创作灵感较多来源于生活,故较多诗歌主题不是单一化,诗歌主旨较丰富且具有流动态。五是抒情兼叙事。
对不同阿拉伯国家如埃及、黎巴嫩、突尼斯、伊拉克等国的阿拉伯诗人及其诗歌进行比较和探讨方面,可以李振中《阿拉伯文学介绍(下)》一文为代表。作者在文中分别介绍了19世纪至20世纪的埃及、黎巴嫩、伊拉克、突尼斯的几位代表诗人及其诗歌风格。并作了如下几点总结:一是作为19世纪下半叶阿拉伯诗歌复兴运动的先驱,迈哈穆德·萨米·巴鲁迪(1838—1904)处于新旧交替时代,其诗歌内容除具有生活气息外,同时兼具民族情怀和民族意识;二是作为“诗歌之王”艾哈迈德·邵基(1869—1922),其早期诗歌由于艾哈迈德·邵基在宫中为官,表达个人思想以及情绪有所限制。后期诗歌表达了阿拉伯民族团结统一的思想。艾哈迈德·邵基诗歌创作较多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且艾哈迈德·邵基诗歌具有音乐美的艺术特点;三是作为“尼罗诗人”哈菲兹·易卜拉欣(1871—1932),他生长在埃及下层,更加了解埃及下层人民的生活,其诗歌既描写埃及下层人民的生活,同时也表达出阿拉伯社会改革家的伟大志向;四是伊拉克诗人绥德基·宰哈维(1863—1936),其诗歌也表现出反封建反殖民的倾向;五是突尼斯青年诗人艾布·卡西姆·沙比(1906—1934)的诗歌创作运用阿拉伯古诗的风格,其诗作《生命之歌》是阿拉伯现代诗歌的典范。同时作者在文中也指出20世纪初期阿拉伯世界诗歌发展速度比散文缓慢许多。目前阿拉伯国家小说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诗歌的发展速度。
总之,从不同阿拉伯国家的视角来阐述不同历史时期阿拉伯诗歌的产生、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同时也阐述了产生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阶段的阿拉伯诗歌之间的影响,是这一研究方式下论文具有的较为显著的共同点。
二.國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微观性论述
对阿拉伯诗歌的微观性论述,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内阿拉伯诗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其成果较多,体现出这一研究维度的生机与活力。其研究特点主要是:对研究的阿拉伯诗歌选取好空间、时间对象。如果说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的宏观性论述是以从头至尾的时间顺序为纵轴,以囊括几乎所有代表诗人及其诗作为横轴,那么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微观性论述则以截取某一时间段为纵轴,以特定时间段的某一位代表诗人及其特定诗作为横轴,进行深入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这一维度的论文成果主要有:《关于阿拉伯贾希利亚诗歌的起源》(赵海银,阿拉伯世界,1989,5)、《当代阿拉伯诗歌选》(仲跻昆,国外文学,1992,4)、《外国诗歌翻译笔谈》(仲跻昆,世界文学,2001,3)、《“拉什姆”:阿拉伯诗歌与绘画的新杂交品种》(林丰民,国外文学,2001,5)、《娜齐克·梅拉伊卡的自由体新诗创作研究》(朵宸颉,硕士论文,2006,4)、《舒欧比亚主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袁泉,硕士论文2009,6)、《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诗歌“鸟儿”意象研究》(侯宇翔,硕士论文,2011,5)、《阿拉伯诗坛新生代:追求自我实现的“边际人”》(朵宸颉,博士论文,2011,6)、《浅谈穆罕默德时期的阿拉伯诗歌》(张蓉蓉,科技信息,2012,5)、《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典范——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及其诗歌浅析》(周丽娅,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异域的投影:阿拉伯古典诗歌翻译在中国》(丁淑红,文艺报,2013,1)、《穆太奈比诗歌中的阿拉伯文化原型内容研究》(庞浩,硕士论文,2014,5)、《阿拉伯当代叙事诗歌主位推进模式与信息流动研究--以达尔维什<低沉的天空>为例》(齐天恒,硕士论文,2016,5)、《论20世纪叙利亚诗歌流变与代表诗人》(邱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5)、《论阿多尼斯诗歌中的诗学精神》(祝志满,鸡西大学学报,2017,2)、《<天方诗经>译本研究》(马义保,回族研究,2017,8.)等等。
上述论文主要表现如下几个研究方式:一是对具体诗人的具体诗歌内容的分析与研究,这一方面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侯宇翔、唐珺、庞浩等人的论文中。二是对具体时期的诗歌流变进行分析与研究,这一方面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赵海银、齐天恒、祝志满等人的论文中。三是采用翻译理论对阿拉伯诗歌进行赏析,并对我国目前的阿拉伯文学翻译现状作了相应评价。这一方面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仲跻昆、丁淑红、马义保等人的论文中。
对具体诗人的具体诗歌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方面,可以侯宇翔《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诗歌“鸟儿”意象研究》一文为代表,论文的研究理论为:象征艺术手法和意象理论。旨在分析巴勒斯坦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诗歌中“鸟儿”的意象。论文以四个部分完成论述:解释说明象征艺术手法的概念;点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诗歌中的意象;讨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诗歌“鸟儿”的象征意义;论述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诗歌“鸟儿”的意象的创作特点。其中结论有如下几点:一是马哈茂德·达尔维什创作时期是阿拉伯灾难文学兴起时期,故而我们在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诗歌中常看到对于苦难意象的描述也就不足为奇。而此时的“鸟儿”便是身处苦难之中的巴勒斯坦民众。二是马哈茂德·达尔维什的诗歌出现有序和无序两种意象的并合方式。
对具体时期的诗歌流变进行分析与研究方面,可以邱婧《论20世纪叙利亚诗歌流变与代表诗人》一文为代表。论文以20世纪的叙利亚为时间、空间背景,选取了四位20世纪叙利亚代表诗人:纳西部·阿里达、欧麦尔·艾布·雷沙、尼扎尔·格巴尼、阿多尼斯,并对这四位叙利亚诗人的生平经历作了介绍,并结合文学理论对四位诗人诗作进行赏析。其中结论有如下几点:一是纳西部·阿里达的诗歌在原有阿拉伯古典主义诗歌的框架上进行突破性创作,诗歌内容充满反殖民主义色彩。二是欧麦尔·艾布·雷沙是反法殖民的文化斗士,欧麦尔·艾布·雷沙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诗歌呈现震颤式的表述,以自我代替共同体。三是尼扎尔·格巴尼的爱情诗歌并非是字面所解读到的激情与疯狂,他的爱情诗歌有其深刻寓意。尼扎尔·格巴尼的诗歌不单表现爱情,同时他也是一位民族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无不体现诗人对民族之殇的思考。
在采用翻译理论对阿拉伯诗歌进行赏析,并对我国目前的阿拉伯文学翻译现状作相应评价方面,可以仲跻昆《外国诗歌翻译笔谈》一文为代表。论文介绍了历史上我国在阿拉伯文学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坦言阿拉伯文学翻译的难度,尤其是对阿拉伯诗歌的翻译,这是极为不易的文学翻译工作。强调翻译阿拉伯诗歌时候,坚持吃透、吃深原文的翻译原则,同时要形神兼备,使诗歌译作具备诗歌韵律和内容等方面的美。
三.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文学理论运用
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文学理论运用与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微观性论述有交叉的部分,但又不尽相同。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微观性论述不仅可以运用文学理论对阿拉伯诗歌进行赏析,也可以运用其他学科领域,诸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内容对阿拉伯诗歌进行除文学理论之外的赏析。国内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文学理论运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出产论文成果,尤其近十年(2009—2019)成果颇丰。其研究的特点主要是:选定相关的文学理论对特定诗人的特定诗作或该诗人的大多数诗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这一维度的论文成果主要有:《阿拉伯阿拔斯“苦行诗”及其与中国唐宋“出家诗”之比较》(齐明敏,博士论文,1993,4)、《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诗歌“鸟儿”意象研究》(侯宇翔,硕士论文,2011,5)、《阿拉伯诗坛新生代:追求自我实现的“边际人”》(朵宸颉,博士论文,2011,6)、《神秘意象——悬诗主题特征研究》(刘明,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唐诗论与中古阿拉伯诗论比较研究》(张雨,学术论坛,2013,5)《比较视域中的阿拉伯早期诗学》(周放,中国比较文学,2014,7)、《阿拉伯当代叙事诗歌主位推进模式与信息流动研究——以达尔维什<低沉的天空>为例》(齐天恒,硕士论文,2016,5)等等。
上述论文主要表現如下几个研究方式:一是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对阿拉伯诗歌进行赏析,这一方面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齐明敏、周放、张雨等人的论文中;二是运用象征理论对阿拉伯诗歌进行赏析,这一方面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侯宇翔、刘明等人的论文中。
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对阿拉伯诗歌进行赏析方面,可以周放《比较视域中的阿拉伯早期诗学》一文为代表。论文以“东方诗学”的话语建构体系为论文的主干,从以下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分点论述:一是探究阿拉伯诗学源头,用比较文学的基本方式进行论述;二是将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诗人在部落间集会并进行“赛诗”的方式与古希腊的“赛会时代”进行对比;三是阿拉伯格律诗的诞生早于中国。其中结论有如下几点:一是阿拉伯诗学的源头要比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更加原始;二是贾希利叶时期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几乎同时进行;三是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具有完整且严格的格律。
运用象征理论对阿拉伯诗歌进行赏析方面,可以侯宇翔《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诗歌“鸟儿”意象研究》一文为代表。这点在本文第二节中已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四.国内阿拉伯诗歌研究之走向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内阿拉伯诗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望未来,国内阿拉伯诗歌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这起码可以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第一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将继续开发智能手机的相关应用程序以及计算机软件来帮助我们解决阿拉伯诗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生僻词汇释义、诗歌格律划分、阿拉伯语单词格位的变化以及词汇发音等。第二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将进一步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实现友好合作,中阿双方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在深入了解中阿双方的历史、语言、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过程中,汉语、阿拉伯语双语或多语人才在诸多领域的翻译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这将有助于我国对阿拉伯诗歌研究的横向和纵向的发展。第三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思想的变革,国内阿拉伯诗歌研究在方法论与文学理论的运用上也将持续产生新的变化,这将使国内阿拉伯诗歌研究出现新的局面,产生更多新的相关研究著述,促使国内阿拉伯诗歌研究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上述三个方面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多的要求,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为成为本世纪复合型人才不断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D].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2]李振中.阿拉伯文学介绍(下). [J].国外文学.1984.12.30.
[3]侯宇翔.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诗歌“鸟儿”意象研究.[D].2011.05.10.
[4]邱婧.论20世纪叙利亚诗歌流变与代表诗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05.30.
[5]仲跻昆.外国诗歌翻译笔谈.世界文学.[J].2001.03.
[6]周放.比较视域中的阿拉伯早期诗学.[J].中国比较文学.2014.07.20.
[7]侯宇翔.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诗歌“鸟儿”意象研究.[D].2011.05.10.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