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张伟蓉 房冬梅
[摘要]目的:现察乳腺癌晚期患者接受卡培他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科室于2014.4-2015.8期间收治的60例乳腺癌晚期患者。等分为甲、乙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化疗与卡培他滨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乙组控制率为86.7%。明显高于甲组63.3%(P<0.05);两组寡者总生存时间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晚期患者病情控制效果。提升其生存品质。值得推广。
[关键词]晚期乳腺癌:卡培他滨;维持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2096-5249(2019)14-123-0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全球乳腺癌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乳腺癌患者接受治疗后生存率有所提升,但依然有20~30%的患者会出现转移或复发。有资料记载,国人乳腺癌患者5年的生存率仅为20%,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水平。化疗是晚期乳腺癌常规方法,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效控制病情发展,而化疗后的维持治疗对上述目标的实现起到明显促进作用。本文选择60例病例资料,做出如下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肿瘤科在2014.4~2015.8期间收治的60例乳腺癌晚期患者,①纳入标准:经实验室病理及影像学检查均确诊,化疗后病情稳定且预测生存期>3个月,对本次研究知情参与。②排除标准:长期昏迷、合并重大疾病者。等分为甲组、乙组各30例,甲组年龄37-57岁,平均(41.2±4.2)岁;乙组年龄35-45.5岁,平均(42.7±4.6)岁。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乙组患者在接受临床常规化疗的基础上,给予卡培他滨片口服维持治疗,2次/d,早晚饭后30min服用,服药2周后停药1周,3周设为1个疗程,定期复诊。甲组患者常规化疗后不给予卡培他滨片,定期复诊与随访。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3个月,本次研究进行过程中均给予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基础病及不良反应干预等常规对症治疗。干预前后均行影像学检查,以观察患者肿瘤病情控制状况,并严格观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指标。
1.3疗效评价标准
结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中的有关内容:①完全缓解(CR):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病灶基本消失;②部分缓解(PR):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直径最大值乘积之和与治疗前相比减少幅度>50%;③稳定(SD):病灶直径最大值乘积之和与治疗前相比减少20~30%;④进展(PD):病灶数目增加或最大值乘积之和增加20%。控制率=(CR+PR)/总病例数。同时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总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即维持治疗开始至肿瘤相关性死亡日期或随访截至日期。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研究选用SPSSl6.0软件包,x±s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x进行检验。当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疗效比较
乙组控制率为86.7%,与甲组6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总生存时间比较
乙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为(22.5±1.6)个月,甲组为(15.7±2.3)个月,经比较,乙组总生存时间明显长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中一类较为严重疾病,具有患病率高、易转移的特点,每年转移性的乳腺癌在乳腺癌样本总容量的比例为20~30%临床针对激素受体为阴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多采用化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若产生内脏转移扩且伴有相关症状,则需考虑对其行持续治疗。有研究指出,一线联合化疗有效率达到40~50%,但病情缓解的时间相对短暂,且药物所誘发的不良反应较多,患者通常难以耐受。故此,针对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的重点是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维持治疗方法,进而拖延患者病情的进展时间,对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卡培他滨经口服进入机体后,易被胃黏膜吸收,吸收后可在肝脏羧酸酯酶与胸腺嘧啶磷酸化酶共同作用下转型为具备细胞毒性的5-氟尿嘧啶(5-FU),其对肿瘤细胞体现出高选择性,对其分裂过程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扰乱RNA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进而有效的杀死肿瘤细胞,并且本药物对正常细胞造成的损害微小、毒副作用较低。
为明确卡培他滨在晚期乳腺癌维持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张建伟选择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卡培他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结果显示,观察组缓解率、控制率分别为30.0%、80.0%,与对照组5.0%、5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总生存时间指标均优于甲组。由此可见,卡培他滨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晚期患者病情控制效果,提升其生存品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