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9-09-10 07:22陈瑞带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陈瑞带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对学生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模式,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加强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阅读的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总结等习惯,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写作和语言能力,还可以提高整体的阅读质量。本文主要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讨论分析。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必须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使他们真正喜欢阅读。“兴趣”是他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知识如烟波浩渺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的书)。因此,我们可推荐《童话大王》、《上下五千年》、《故事会》、《科学家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当然也可推荐一些有关音、体、美之类的书籍,总之要合学生的胃口。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语感。

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课堂上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标准。作者的情感往往蕴含在作品之中,需要教师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的家乡如一幅色彩清新的写意画,情调美丽而缠绵,描写了家乡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我先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新课,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情景,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学课文时,我放手让充分地自读自悟,边读边思考“那段日子,是什么样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中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作者对往事深情的回忆和直接的感情流露的片段,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学生在学文过程中,读得有滋有味,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三、互相交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要求学生们踊跃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读书体会互相交流,同时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已读过的认为是优秀的书籍,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诵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

四、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因为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学会学习是通往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护照,自学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成才的重要标志。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

1、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如教学《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时,课文最后只讲到青蛙取笑小鸟,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并没讲青蛙到底有没有跳出井口,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青蛙怎样跳出井口,它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它还会回到井底吗?学生通过想象,既练习了说话,又懂得了课文蕴含的道理。

2、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記。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效果。同时交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一)摘抄原文。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二)纲要式摘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三)写读后感。阅读时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能及时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

4、让学生学会精读和略读。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要读透读懂,略读是粗略地读,为的是博采。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六、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开展多种阅读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就会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就会自主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读书与思考的同步,即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对学生来说,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于春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68.

[2]宋淑娥.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讨《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