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9-09-10 07:22许振辉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翻译教学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而翻译教学必须始终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探索教学方法革新,理顺翻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实现创新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具体的翻译原则作为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差异与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翻译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的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者创造新的食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不懈的核心内容,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抛砖引玉。教学的双方教师与学生必须共同努力,教师要着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要主动借助新媒体技术,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一、翻译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翻译课教学基本上是结构主义教学法指导下的教学,主要教学活动是了解概念及定义,向学生讲解和传授语言知识,操练教材中例句或例文,做练习题及核对答案。正因为传统翻译课程重视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所以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改造后的翻译课堂提倡精讲多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任务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总结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环境、其后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通过文学、史学、政治、宗教等的介绍,对源语文化进行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积累大量信息,在文化素养上对两种语言的认知得以协调,在今后的翻译之路上,能够跳开“翻译”去翻译,并能够真正回归到翻译本身。学生具有辨别译品类型,了解译品文体,决定翻译取向的能力,同时能够适时调整翻译逻辑,选择适当的翻译语句,翻译过后能够总结经验和不足的能力等等。保证教学过程整体性的基础上,完善课程教育体系,使学生体会学科内涵, 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比较系统的学科训练, 不仅帮助学生积累学科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取得特有的学习思维和行为方式。

二、以创新为引领,理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翻译的一切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两种语言的对比上,所以针对翻译实践而言,掌握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和特点,尤其是“异”,是非常重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教师需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相支撑,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语言活动。在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教学中,注重本领域的专业性,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且内容广泛的材料以推动学生积累一定的翻译素质。翻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翻译技能的提高,学生只有将各种技能融汇在一起,才能切实地提升自身翻译能力。即熟练地掌握外国语和本国语是从事翻译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外国语基础知识不牢固,不熟识词义、句法及外国文化,不可能正确理解以外国语为原文的思想内容,更谈不上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神韵色彩和思想脉络,第一认识即不能清晰而完整,翻译的许多错误表达来源于此。汉语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在文化积淀基础上,其具有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丰富性,和生动而细致入微的描绘性。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需要翻译主体在这项有目的的活动中,能动地操纵客体,将本质力量外化。我们可以看成:翻译主体就是我们通常来说的翻译者,他完成汉语语言与外国语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个过程是吸收再转变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等量的能量转化。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已强调外国语语言的基础学习,而在外国语到汉语的翻译中,中文表达却不够通顺或十分僵硬;汉语到外国语的翻译中,仍频频出现词不达意,会意误差的现象。我们很多的学生忽略了汉语基础和汉语特色的发挥,在攻读外文的同时,不重视对本国语言的学习。翻译教师必须善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学生既学到扎实的翻译理论基础,又得到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专业外国语翻译类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以下特点:(1)务实性。这类人才的职业岗位是一线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是基层一线的务实或实用技术,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务实精神。(2)应用性。这类人才的培养应强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具有较强的应用意识、应用精神和应用能力。(3)适应性。这类人才应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知识结构,以达到快速适应岗位,发展潜力更大,适应性更强的要求。(4)创新性。这类人才应面向实际应用,善于技术创新。着力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创新实践,提倡和支持学生创新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翻译作品,引领学生参与开放性翻译报告等方式,将课外活动与实践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与社会结合的迫切需要,在新形势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国内外语言教学的先进经验,摸索出高效的,并深受各种层次学生喜爱的授课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学发展必经之路。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情况将教学与社会生活接轨,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将来的择业就业做好充足的知识和实践储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 , 2017

[2]贾岩:再谈创新型翻译人才培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8)

[3]唐丽芹:产学结合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9)

[4]曾国平,曾经:创新思维与创造力[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课题:肇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翻译教学本地化研究(课题编号:2018010760)。

作者简介:许振辉,男,汉族,籍贯:山东临邑,生于1969-11-15,外国语学院,职称: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翻译教学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制冷专业教师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