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 以探索为核心 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2019-09-10 22:46胡学寅
南北桥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探索主体

胡学寅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对青少年(中小学生)进行创新培养,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创新能力便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要求学校必须树立科学的战略思维。为了满足这种要求,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增强信息技术能力,我校大力开展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策略和路径的探究。

【关键词】学生  主体  探索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049

一、未来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新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二、创新人才培养发展状况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少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无可置疑的现实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根据2001年的有关分析数据,中国在49个主要国家中,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处于第28位,也就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中国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要从当前的水平再前进10位,进入世界前20位。21世纪,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850万人,名列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09万人,名列世界第二。这是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最可宝贵的资源。有资料分析表明,中国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创新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作为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革和探索与之相适应多大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鼓励创新,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有用之才。

三、培養未来创新人才的模式和途径

培养未来创新人才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途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如果把这种教育称为接受式教育;那么创新教育则是由接受教育发展来的,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由于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以下几种教育模式和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学校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思想,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放到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确立唯有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唯有创新人才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识。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与自学结合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创新教育中,营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

(二)实施个性化策略,促进每位学生的最优成长

创新教育与教育个性化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独创性关键要发展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共性,这就需要基于学生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主动学习中发展自我,凸显个体自身的独特性。

四、建立先进的创新教育文化

文化观念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就创新人才培养而言,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对创新教育是有消极影响的。比如在与教育关联甚密的经学和中庸文化中,就特别讲求教化灌输,不鼓励冒尖,不许怀疑,这势必会导致人们不愿冒头,不敢超越。而创新包含着否定,包含着批判,也蕴含着超越,而追求服从与统一,是对创新的反动。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敢于从价值态度和文化情感上去超越这些阻碍创新教育的传统文化,即需要在大学里建立一个有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松、活跃、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

1.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创新教育实施的好坏,教师是个关键因素。没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形成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逐步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教育意识和创新教育观念,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型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敢于并善于创新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2.构建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教师要教学科研并举。现代大学兼具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功能。教师只有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才能把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创新的知识不断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之中,才能居高临下地用科技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其次,需要构建科教结合的创新平台和优化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本科阶段,更多的时候需要经历本科、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等教育过程来完成,但本科教育是重要基础。本科阶段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实践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培养,因此必须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和知识结构优化,努力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

五、结束语

总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综合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在高校的培养阶段,贯彻启发式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而良好的制度和创新文化环境是保证人才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软环境”。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探索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