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东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车辆增多,交通发达,为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种复杂情况面前,客观上迫切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思想素质很强的专业驾驶员队伍。文章将探讨驾驶员的心理對安全行车的相关影响。
关键词:驾驶员;安全心理;安全驾驶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汽车做为代步工具,越来越多的进入普通家庭,保有量与日俱增,汽车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
汽车做为代步工具,让世界变的更小,让人与人的距离拉近,这是它有利的一面,但是也有它不利的一面,一幕幕交通事故,一次活生生血的教训,使我们引以为戒,我们更要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如何保证安全驾驶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在教训的背后,不由地引人深思,除了缺乏日常保养造成车辆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人为操作因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大原因,如超载、违章、麻痹大意等。有的驾驶员在驾校刚学完就疯狂上路,还有的根本就没有上过驾校,驾驶技能不过关,盲目上路行驶,遇到复杂的情况时,处置不恰当引发交通事故。驾驶技能固然重要,可是安全驾驶心理因素的成熟与否更为重要,做为专业驾驶员,长年在路上行驶,其如何对待和克服驾驶过程中不安全因素,保证行车安全,与普通驾驶员的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动机有着根本区别。因此专业驾驶员更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用心探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途径,文明行车,安全行车。
一般情况下,驾驶员行车过程中通过视
觉、触觉等器官从交通环境中获得各种信息,经大脑处理,作出判断,然后再支配手、脚去操纵汽车,使汽车按照驾驶员的意志,在道路上行驶,如果在信息的搜集、处理判断和操作上某一环节出现差错,就有可能引起交通事故,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判断需要驾驶员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安全驾驶的心理因素,驾驶员的行车心态与行车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行车时,排除各种干扰,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处在一个心情愉快、全身放松的状态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反应迅速,判断准确,遵章驾驶,不疲劳开车,文明行车,树立“慢就是快,快就是慢”的行车理念,升华自己的行车境界。
在医学上,有心理实质、心理机制和基本规律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有喜、怒、哀、乐,在处于兴奋期、精力充沛、智力开阔,反应灵敏;而在疲劳、情绪波动,处于精神不佳状态时,智力抑制,反应灵敏度减弱,专业驾驶员安全心理的牢固塑成,与人的知识水平,经验性格等诸多因素有关,要做到安全行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情绪的适时调节。一般驾驶员在正常情况下,特别是心情愉快时驾车,对所遇情况,反应灵敏度高,精力充沛精神集中,观察分析情况灵敏,处理情况果断;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心理及灵敏度各项机能下降。因此专业驾驶员首先要确保在行车前自行考量心理状况,如不适尽量不出车。而在行车途中造成愉快,一定要注意随时调整心情,不能被情绪影响,导致开车精力不集中,产生连锁反应,造成不应有的后果,做到不开带病车,不带思想包袱开车,不开情绪车。
(二)缺陷性格的克服。在从事专业驾驶前,很多人从不意识到自己的性格,而是从生计需要从事专业驾驶,一旦上路,各人的性格往往造成行车安全率的不同。由于不同性格的人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人细心,责任心强,则行车安全率高,有的人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则行车安全率低。因此,专业驾驶员形成一种良好的性格,是安全行车的前提条件,行车过程中要比普通驾驶员更要心细胆大,处事果断,冷静分析遇到的各种情况,果断处理,及时调节自身心态,加强学习,培养自身修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性格,在开车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方能开出安全车。
(三)坚强意志的培养。一个人坚强意志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很多人缺乏恒心、耐心、细心。坚强的意志不是指坚定信念开疲劳车,而是指坚强牢固树立正确开车、开安全车等良好习惯的意志。而专业驾驶员在出车过程中,常常遇到各类问题,因此需要具备蔑视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坚强的意志,需要通过长期培成的。在脑中长期坚持和保持顽强地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在驾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克服车辆驾驶中的各种困难,处理好复杂的道路和环境情况,不急躁、不斗气,不开“英雄”车,不开“情绪”车,使自己始终保持良好和心境。
总而言之,专业驾驶员要始终保持高于普通驾驶员的良好驾驶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获得经验,逐步完善自己,与不安全因素彻底挥手告别,“安安全全行车,平平安安归来”才是对社会、对单位、对家庭的最高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新春,黄健.浅谈驾驶员心理素质与安全行车[J].中国集体经济,2009(30):195.
[2]韩玉昌,陈图云.驾驶员心理品质检测中的杆型人形图法[J].心理学报,1993(01):58-64.
[3]时爱军,徐文才,苏红刚.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与对策[J]汽车运用,2008(0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