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金融投资型业务的风控特点,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金融类企业投资业务转型相结合,设计出一套适合企业当前发展阶段,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风控智能体系,并结合未来数字化技术和业务发展趋势,探讨了下阶段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举措。
关键词:金融企业;智能风控;数字化转型;投资管理
风控是金融行业的第一要务,投资型业务的精髓就是经营风险。因此,金融企业的风控体系历来就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数字化技术最先应用的领域,也是金融科技最先萌发之地。
一、投资型业务风控工作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投资公司已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风控体系,实现了对投资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流程管控。但是,考虑到公司业务规模及风控力量的配置,过往的工作模式,主要依赖人工方式管控。在结构化信息收集、风控要点评估分析、决策流程汇报审核等环节,都处于“Word+Excel+PPT”的信息化初级阶段——效率不高,时效不强、追溯性弱。
公司有三大块业务,分别是证券类投资、股权投资(PE),不良资产投资;这三大类业务的风险和资产特点都不相同。其中,证券类投资业务,流动性强、投资标的的信息容易获取且较为标准化和丰富,价格波动较大;而股权投资类业务,流动性弱,投资标的信息相对个性化且较为零散,缺乏公允的价格市场;不良资产类业务,流动性略强于股权投资类,远弱于证券类;投资标的信息更零散及个性化,相对缺乏公允的价格市场。
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要能实时掌控投资项目的最新数据,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提醒风险、处置风险。从传统的人工获取项目信息,再进行事后风控方式已经明显不满足公司发展需要,尤其不利于提早发现苗头性问题,不利于风险防范。这种基于事后信息反馈的风控模式,会导致风控体系出现信息的缺失漏洞、时差漏洞和处置漏洞,这些都会导致公司投资业务出现损失的可能性,明显不符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金融业监管力度的加强,金融企业若不具备高效的风险管控能力,将很快在未來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从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发展需要两个角度来看,都需要我们对风控体系进行数字化改造,以应对未来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
在需求分析阶段,最初我们请了多家软件供应商来公司调研评估,结论是现成的软件方案并不能匹配公司的风控体系。而如果选择外包定制开发,又面临开发周期长、升级维护难等问题。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论证之后,我们选择走一条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2018年初公司风控的数字化改造正式起航。
二、业务风控数字化转型的思路
公司原有的风控体系,信息虽然都能够输入计算机,但是,风险处置上,更多的是通过零散的信息,结合多个决策者的链条决策和评估;信息化接入程度很低,更多的人工决策或人脑决策,计算机辅助决策的功能几乎为零。
业务风控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是“起步数字化,成熟再优化”的互联网迭代思维;只有先让数字化风控的流程跑起来,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实效。最终实现了原本手工或半手工方式的管控手段,转变成依靠智能化信息系统做支撑的管控手段,提升了风控工作的整体质量。
第一,实现了风控信息的归总和标签化,预留了机器学习空间。
看似很简单,公司建设了一个可查询的风控信息化平台,实现风控信息的整体关键词可查询,以及项目决策环节人工决策意见的规则化处理。但是,其核心的一环是实现了原有决策信息实现了标签化,为后续的智能化处置和机器学习留下了空间。
虽然在第一阶段,一些风控决策还需要人工干预,只能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设计符合的互联网的迭代思维,随着各类数据的归总和丰富,及后续案例的标签化处置,基于机器学习的风控模型已经从零起步。
第二,挖掘过往风控数据价值,开发风控预审查模型。
通过公司内部建立的大数据中心(含风控平台),进而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为募、投、管、退等业务节点提供分析支持,尤其是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控节点,可以预先通过新开发审查模型,主动防控业务风险:可以缩短项目投资决策流程,对可能风控较大的项目,增强风控标准;对部分无法实现增强条款的项目,直接否决,释放业务端精力和资源;对部分风控较劲的项目,可以根据数据反馈结果,动态调整风控条款。这样的操作,解放的业务一线的生产力,提升了项目运营的效率。
第三,业务风控的诸多业务环节部分实现了自动处理。
通过风控信息系统平台化的设计,在风险监控、风险评估、风险预警、措施建议等方面都有明显改进。结合业务端的项目申报人制度,项目发起人全程跟踪项目的反馈和再审状态,可以及时获知项目审查、投放、投后等诸多信息;有效实现了“风险管到一线,一线管到风险”的目的。
三、业务风控数字化的的阶段性成果
2018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能风控系统,“智能风控系统1.0版”成功上线,如图1所示,实现了公司业务风控数字化转型的第一阶段目标。
为便于开发和克服人员偏少的缺点,我们在硬件上采用云计算方式,在软件上选择在开源平台基础,尽可能体现开发过程的“高效、节约”。该系统的构架由云计算平台、大数据中心和智能风控等三层组成。
1、云计算平台由云服务器和开源软件组成,提供了基础的软硬件资源;
2、大数据中心起到数据管理的作用,细分为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等四大模块;
3、智能风控层依托于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中心,针对公司的投资情况进行风控与业务逻辑的定制设计,使系统具有实时监控、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及风险处置的功能。
这三层架构在运作上相对独立但又实现了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适合中大投资业务发展的智能化风控系统。
自2018年7月上線运行以来,智能风控系统已运行了40个项目(包括14个证券类项目、8个股权类项目和18个不良资产处置项目),覆盖公司三大业务的所有投资标的,累计采集数据3000多页,并形成了一个实时更新的大数据池,为全面评估项目产品风险提供了平台支持,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其中,最核心的是智能风控模块。依托该智能风控项目的落地运行,公司搭建起投资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风控识别、风险监控、风险化解的动态数字化管理体系,正式迈开风控数字化管理转型步伐,为公司数字化管理建设积极献力。该项目在2019年荣获集团公司的中小微创新项目三等奖,获得了集团领导的一致肯定。
四、业务风控数字化转型的再深化
随着业务不断深化,1.0版的风控系统存在不足也逐步显现,还存在诸如:风控覆盖面不足、智能化水平低、数据来源不全面、精细等不足;必须继续升级优化,研制更强大功能的2.0版风控系统。
结合自身需求,未来需要重点升级的方向有:
(1)风控覆盖面要更广。当前的风控系统主要面向“投后管理”的风险监控,对投前、投中的管控明显不足。而投资过程中,不允许在任何环节存在风控盲区,否则很可能发展成高风险的雷区。因此要延伸系统的监控范围,从时间维度上对投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控,包括投前尽职调查、投中合规审查、投后业绩跟踪等每个节点,全部纳入风险监控的视野范围内。
另外,投后环节一些促发风控信息的预报能力也要提高;要能够在风险发生之前,获得一些苗头性信息,要为后续的风险处置尽可能多预留时间。
(2)数据挖掘要更深入。当前风控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主要体现在业绩的跟踪分析方面,但数据挖掘潜力仍未充分发挥。一方面局限于积累的数据还不够丰富,另一方面也受限于分析模型还不够完善。同时,也需要构建更完善的分析模型,要在业务端进一步延伸,争取在智能投资、智能促销等多个场景都能发挥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支持作用。
(3)数据资源要更丰富。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是生产的基本资源。而对金融行业而言,数据是开展投资业务的核心资源。在我们已构建的大数据中心里面,数据资源仍显单薄,目前仍以内部数据为主,并且数据的产生频率、精度尚有提升空间。同时,还需要引入更多的外部数据,如交易所数据、征信数据等;更需要一些非结构化数据。甚至需要集成一些爬虫数据,抓取项目的周边信息,为项目的决策提供帮助。也只有积累起全面、丰富的数据资源,才能为智能化分析提供足够的炮弹和粮草。
(4)研发能力要更扎实。基于现有的风控团队能力,要进一步升级系统,必须要对团队成员升级,要具备更高层次、更专业的技术能力的人才加盟。一方面要引进专业人才,加大团队力量,夯实基础技术,融合学习并应用A(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C(Cloud-Computer云计算)、D(big-Data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为系统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要以谦虚的姿态向业界先进做法学习,特别要深入研究银行、证券、互联网金融等高度数字化行业的先进做法,学以致用,让公司的业务风控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少走弯路。
数字化是新时代的大势所趋,作为金融投资企业,我们唯有积极拥抱数字化才有可能迎接更美好的未来。数字化转型进入了行业深耕阶段,行业共性技术和问题成为主流的阶段逐步过去,下一阶段必然是企业个性技术和个性业务成为重点研发项目。我们所选择的自主研发创新之路,虽然是一条极其艰难的路径,但是,这也为公司未来更高层次的数字化转型打下扎实的基础。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漫长的持续探索之路。对一个有梦想的金融企业而言,金融科技是必由之路,个性化开发也是必由之路。2019年,我们将继续沿着风控数字化的方向,完成2.0版本的研制,力争在集团内树立标杆,在行业内产生品牌效应。
作者简介:颜亮(1973.10-),男,江苏连云港人,浙江中大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主要从事金融企业经营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