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 青娉楚 姚朋 卢淞岩
摘要:本文从南充市气象局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提升市县两级气象装备技术保障能力之路。完善装备技术保障管理制度,以自动站实训室为载体、技术保障小组科技创新为助力,最终实现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工作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的处理流程,稳定的保障团队,过硬的保障技术,从而全面提高市县气象装备技术保障能力。
关键词:气象 技术 保障 探索
引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投入业务运行的气象装备越来越多,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提升市县气象装备技术保障能力显得越来越紧迫。
1.背景和出发点
目前,我市建有14套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227套区域气象观测站、6套移动气象观测站、13套土壤水分观测站、1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站、3套农田小气候站,另有闪电定位、大气电场、大气成分观测设备各1套和气象应急指挥车、装备保障车各1辆。随着气象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将不断增加云和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设备和区域气象观测站以及农业、交通、旅游、环境等专业观测站,从而组成现代化、自动化、覆盖空基、地基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市、县两级气象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相对于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上处于滞后状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重前期项目建设,轻后期运行保障的现象仍然存在。自动站仪器设备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引起故障出现次数的增加,故障处理的及时率直接影响着观测基础业务质量。
2.探索过程和主要内容
2.1 完善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管理制度,规范故障处理流程
一是制定装备保障业务管理办法。我市先后出台了《区域自动站管理办法》、《国家级自动站业务保障流程》、《气象观测站业务保障流程》、《土壤水分站业务保障流程》、《区域自动站运行监控工作流程》等管理办法。
二是完善装备技术保障工作责任分工。市局业务科技科负责装备保障管理工作;气象探测数据中心负责全市地面观测设备、雷达运行监控及技术保障;县局负责辖区内观测设备的运行监控及技术保障。责任分工明确,逐级落实到位。
三是规范故障处理流程。進一步规范故障响应流程,让每个故障从发现、处理、排除、记录的每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缩短故障处理时间。市局信息中心加强对全市气象资料传输运行监控,发现故障及时给相关县局下发《故障任务单》县局技术保障人员排除故障后及时填写《故障维修记录表》反馈给市局信息中心,详细记录了故障排除时间、处理方法、保障人员等信息。通过规范处理流程,使每个故障有据可查。
四是建立完善的自动站档案。档案不仅记录了自动站设备型号、建设时间、地址、地图坐标、测场周边环境等基本信息,还实时更新站点维护情况和备件更换情况,为后期该站点装备技术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2.2 创建自动气象站实训室,全面提高市县业务人员装备保障技术水平
2016年以前,我市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培训仅仅停留在理论培训上,无法在现用设备上进行演示,技术保障人员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台站故障处理能力较薄弱。为解决这些问题,2016年我市创建了南充市自动气象站实训室,使装备技术保障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目前我市以自动气象站实训室为载体,针对市县两级业务人员举办了十一期装备技术保障培训。所有学员不仅在理论上掌握了常见故障的判断、处理方法,更是在实践操作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排除故障时敢动手、能动手、会动手,具备了排除故障的实际操作能力。
2.3 组建南充市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小组,提升我市装备保障科技含量
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小组以培养我市技术保障综合性人才和骨干人才为核心。小组成员主要由市局自动站、网络、雷达等业务领域的技术骨干组成,实时吸纳县局技术保障骨干。保障小组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通过不同业务领域的技术骨干相互授课和参加国、省组织的相关培训,使团队成员均能成为综合性技术保障人才。保障小组分别从自动站、信息网络、雷达等领域规划了未来三年技术保障科研建设任务,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经过三年周期建设,我市将在自动站技术保障、气象资料传输、网络通讯、雷达技术保障等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
3.取得的成效
(1)完善的装备技术保障管理制度、规范有序的故障处理流程和明确的市县两级责任分工,使我市区域自动站传输及时率从几年前的不达标逐步向全省名列前茅转变,故障平均处理时间从以前的18小时缩短至现在的3.5小时。其中3.5小时包括到各乡镇区域站站点的往返时间及故障处理时间。2014年到2017年区域自动站传输质量及设备业务可用性名列全省前茅。
(2)自动站实训室参训学员在2016年第二届四川省行业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及多次常态化考试中取得了装备保障考试科目团体总成绩第一的好成绩,并先后获得保障单项成绩个人第一、第二和第五的优异成绩。参训学员在2018年第三届四川省行业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装备技术保障单项第四名。
(3)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小组的建立提高了我市市县两级技术保障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了我市保障人员技术水平单一的问题,明确了我市未来技术保障工作的发展方向。目前已完成区域自动站远程控制系统、气象资料传输自动监控及报警系统、网络自动监控及报警系统的科研任务,且均已完成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实践。通过完成保障小组规划的科研建设任务,最终将提升我市气象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
4.进一步完善思路
1.利用库房备件组装一套CAWS600国家级自动气象站,用于实践操作和故障模拟试验,既能开展常规故障排出也能探索研究更深层次的故障。
2.以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小组为依托,大力培养集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高层次气象装备技术保障人才。
5.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规范故障处理流程;创建自动气象站实训室,以此为载体,使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制定完善的轮训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一支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小组,凝聚和造就一批技术保障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通过科研项目带动,全面提升市县两级气象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宇涵 辛清阳 周春晓 基层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12月
[2]陈明强 邹积慧 于薇 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科技资讯 2017年5月
[3]尼玛白珍 德青 气象探测装备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探讨 河南科技2017年10月.
作者简介:陈兰,工程师,气象装备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