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芒
2019年6月2日,位于淮海中路的上海图书馆。上海“心希望”助学公益服务中心20周年庆典在这里隆重举行。坐在轮椅上的市南中学退休教师、“心希望”助学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76岁高龄的黄吉人,面对前来祝贺的各级领导和多年来帮助成才的学生们,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轮椅上的“最美志愿者”“一生致力于研究和实践‘教育脱贫‘立德树人的优秀退休教师”……从1999年6月至今,黄吉人整整20年全身心投入组织智力助残志愿者工作。她担任理事长的“心希望”助学公益服务中心参与的志愿者达19600多人,受助者达6780多人。“智力助殘”项目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黄吉人也被表彰为首届“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教育的传授不只是ABC,而是爱的传播,残疾人子女也应该得到同等的基础教育,使自己自尊、自强、自立、自信。”这是黄吉人一直坚守的理念。
黄吉人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双下肢残疾,平时靠双拐行走或以轮椅代步,是政府的关心使她成为人民教师,一干就是42年。
黄吉人深知,很多残疾人没有高学历,又缺乏一技之长,大都只能把改变家庭贫困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子女的成才也就更加关系着这些家庭的未来。
1999年,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的黄吉人,怀着感恩回报之心与同事们商议着怎样为残疾朋友排忧解难。正巧当时志愿服务之风兴起,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管理学院的一群大学生正在寻找社会服务的途径。于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志愿者当老师、由市南中学提供校舍、由南市区残联提供经费的“希望新概念英语班 ”诞生了。这在当时是全市第1个专门为残疾人子女举办的义务学习辅导班。
当年10月,市南中学团委发起“让我们同行——智力助残服务队”,走进了21个残疾人家庭,开创了青年志愿者走进残疾人家庭助学义教的先河。
在没有分文报酬的情况下,黄吉人全身心投入智力助残志愿者的组织工作中。她根据残疾人家庭的需求,组织大中学校师生和社会上的爱心单位、爱心人士为残疾人子女、残疾青少年,免费办学业辅导班和上门义务家教。
“每当我看到由于‘智力助残的帮助,一些残疾人子女和残疾青少年学业进步、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时;每当我听到一些残疾朋友,高高兴兴地来向我报喜——孩子考上重点高中或大学时;每当我看到考入大学的残疾人子女,朝气蓬勃地加入到我们‘智力助残志愿者队伍中的时候;每当我看到残疾人家庭,由于子女走上工作岗位而生活大大改善之时……我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无限的幸福,因为我为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在做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黄吉人说。
2009年年初的一天,黄吉人出门打算修理她的残疾车,听一位残疾朋友讲,有位重残的小张,爱人是外来妹,身体不好,没工作,还有一双儿女在读中学,靠“低保”生活。经过一番周折,黄吉人打听到小张的电话,得知小张名叫张毓诚,并向他介绍了助残项目,欢迎他的儿女来参加。
张毓诚一家听闻这个从天而降的好消息,简直不敢相信。黄吉人将张毓诚读初三的儿子,安排进由市南中学骨干教师任教的初三爱心辅导班,又将他读高三的女儿安排在市南中学优秀教师王娜免费的家教辅导组里,并安排大学生上门义务家教。那年,女儿考上了大学本科,儿子考进了重点高中。
女儿读大学、儿子进高中后,家里供孩子读书的负担更重了。此时,黄吉人的高中校友、爱心人士金爱薇正在寻找困难学生,为他们提供资助。黄吉人再次牵线搭桥,一家人获得了每年5000元的资助,直到女儿大学毕业。现在女儿已经是一家银行的白领,女儿的争气也让张毓诚一家摘掉了14年吃低保的帽子。“儿子今年的学费女儿为他准备好了,再过两年等我儿子大学毕业有了工作,我就可以安享晚年了。”张毓诚说,“黄浦智力助残团队真的是让残疾人子女成功地走向社会,彻底改善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谈及“智力助残”为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张毓诚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年只做了一件事”,人们这样赞誉黄吉人的执着和坚守。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下,黄吉人的智力助残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先后使数百个残疾、困难家庭的子女圆了大学梦,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近年来,黄吉人不断收到助学孩子们的喜报:江雯烨同学荣获同济大学“十大杰出志愿者”称号;陈嘉琪同学在德国完成了硕士学位归国;刘志佳同学去年9月开始直读博士学位;田佩川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科研成果申请专利成功;孤儿赵勇虎在大学里入了党;秦成为全校的“学习之星”;丁文豪同学从工作后的第1次工资里取出500元购买书卡赠送给学弟学妹……更多的残疾人家庭因为孩子学有所成,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近年来,由于膝关节的病变,黄吉人行动更加困难,平时只能以轮椅代步。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履行一个志愿者活动组织者的承诺,开着残疾车参加各团队的活动,坐着轮椅走访助残单位,用自家的“热线电话”联系着几百个残疾人家庭。两次住院动手术,每次出院不到1周就再次投入智力助残工作。
黄吉人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受助的学生们。出身残疾家庭的志愿者们,经历了从接受帮助到服务他人的人生蜕变。
夏鹏来自一个残疾人家庭。父亲肢体残疾,在船厂工作,母亲是外来务工者,靠打零工贴补家用。初三面临中考,她进了黄吉人组织的免费初三爱心辅导班,并考上了市重点建平中学。2007年,她顺利考上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在4年多的时间里,我得到许多志愿者的帮助,他们所传递给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解题思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怎样奉献和感恩,在我心底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进入大学后,我在校园里也组建起1支取名叫‘心连心的志愿者队伍,加盟在黄浦智力助残团队的大旗下。”夏鹏进入大学后,发动身边的同学,志愿服务残疾人家庭。毕业之后,学弟学妹接过夏鹏的爱心接力棒,志愿者队伍至今依然活跃于市南中学以及上海的各个角落,队伍从最初的50多人壮大到现在的100多人。
“作为一名入党50多年的老党员,能尽一己之力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让残疾朋友改变命运和人生,既是应尽的义务,也是我生命价值的体现。我愿为此奋斗终身。”在团队20周年庆典上,黄吉人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