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祥
信息传播的精准性,应该是一切传播载体的牛命线。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传播载体已呈多元形态。作为纸媒载体的期刊,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确保信息传播的精准,捍卫汉语言文字的权威性?《特别关注》杂志编辑部在“微观编辑”环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做法可资借鉴。
《特别关注》是一本义摘期刊,每期精选刊登一百多篇文稿。这些稿件的作者或为文化界著名人士,或为实业界精英:同时,由于文摘期刊的特别属性,编者选择的这些文稿,还都是经过报纸、期刊发表过,或南出版社编辑成书并公开发行的作品。
面对这些出自名家笔下且经过原发载体编辑过的精品,文摘杂志编辑如何从微观层面进行“再编辑”?《特别关注》编辑部语文阅校编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细察一字之误。所谓“一字之误”,指的是在文章中的一句话里或多了一个字,或少了一个字,或错了一个字。一字不当,如鲠在喉,需一一加以匡正。
多了一个字:(未经阅校的来稿例句为楷体,后同)
藤森照信的鸟巢茶馆,已经成为了长野县最为有名的茶馆。
按照现代汉语规范,此处的动词“成为”之后,没有必要加助词“了”,删去它,显得简洁。
少了一个字:
袁隆平加班,到11点才回来,常遭妻子的抱怨。
这句话里,11点,是上午还是晚上11点?根据文意,少了一个“晚”字。
用错一个字:
乡亲们围炉沽酒,其乐融融。
沽,指买、卖,此处错用。当改为“饮”或“把”。
写错一个字:
多宝格里,放二十厘米直径的青玉谷纹壁。
句中的“壁”字应为“璧”,一种宝玉,不可写成“墙壁”的“壁”字。
二、勘正词不达意。文章中出现词不达意的语言状况,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有时是作者错用成语:
他的曾祖父辗转反侧,最后从英国到了西班牙。
句中的“辗转反侧”,指的是一个人躺在床上,心事重重,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此处应为“四处辗转”。
有时是所用词语扩大了指代的范围:
办公室里,除了他们二位,还有一位女性。
女性,虽然也有女子的义项,但是这里是对一个具体的女人的称呼,用“女士”或“女子”更加具体。
有时是作者在用词时,未能注意到词性的变化:
农业大学的老师们一大早就来到三岔村,教授农民们为果树科学整枝。
此处的后半句读起来,有教授和农民一道为果树整枝的意思,“教授”作为名词出现在句子里: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是:大学里的教授们在指导农民为果树整枝。
三、理顺逻辑紊乱。一篇文章中的某一句话,如果逻辑紊乱,就会让读者感到语言含混、意思不明,需要将其理顺。逻辑紊乱的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前后矛盾:
她匍匐在前排椅背上,无声地啜泣。
“啜泣”,指小声地哭。既是“啜泣”,就不会“无声”。
归类不准:
洗澡水里要混合芦荟汁、木瓜汁、黄瓜汁、胡萝卜汁、柠檬水一类的健康水果。
句中,明明是“汁”,却概括为“水果”,明明是“黄瓜”“胡萝卜”等蔬菜,却将其归纳为“健康水果”。
指代不明:
庙会里的东西,全是素饭。
句中的“东西”指代范围过于笼统,让人误解为指的是所有的物品。
四、拆除叠床架屋。“叠床架屋”现象在文章中常常出现,其表现形式也很多。
一句话里主语重复出现:
她打开汉堡包时,她惊奇地发现牛肉只有指甲盖那么大一点点。句中,“她”字两次出现。后一个“她”字应当承前省略。
使用不必要的修饰:
小时候,我一直在学校住校。
句子里,“住校”已经有了在学校住宿学习的意思,“在学校”就属于重复。
添加不必要的补语:
驻港日本宪兵首领得知陈寅恪乃世界闻名的学者,他们极力笼络这位闻名天下的学者。
句中,“这位闻名天下的学者”就属多余的话。
将两个同义的词语并用:
他把她的病历,用心认真地加以整理.
句里“用心”和“认真”均有不马虎的意思,只保留其中的一个词就够了。
五、平复过度夸张。文章中的过度夸张语言,就是我们口头常说的那种“过头话”。有些作者在文章里使用夸张语言,本来是想加重词语的力度,让读者加深印象,其结果却适得其反,甚至让人觉得作者的文風不正。“过头话”有如下种种表现。
溢美之词:
久未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的相声界泰斗马季,于国庆期间亮相第三届CCTV相声大赛现场。
在我国相声界,目前公认能称之为“泰斗”的,有马三立、侯宝林他们几位。马季先牛为中国相声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以“泰斗”称之,似乎似给人以溢美之嫌。
以偏概全:
大家知道,一旦窃贼闯进一户居民家,而什么都偷不到时,就会在浴缸里放满水,然后把电视机、DVD、音响等放进浴缸。
这句话里,就将个别当做普遍。“一旦……就”,用在此处,就是告诉读者,“所有的窃贼”在偷不到东西时,全都会搞“浴缸放水”这样的恶作剧。其实这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只是某些盗窃者所为。
无限放大:
他们是扶贫好干部,在任何穷乡僻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
对于这些扶贫干部的“影子”,不可能在“任何穷乡僻壤”都可以“看到”:只能说在他们所负责扶贫的“一些”穷地方可以看到。此处的“任何”放大了“他们”所涉及的范围。
拿不可能的事说事:
那个把死马医活的人,就是我大爷爷。
马既然真的“死”了,怎么能够医“活”呢?从作者前面的行文看,所医治的那匹马并未“死”,而只是受重伤。
六、纠正标点不当。文章中标点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分号使用不当:
以前的你,笑起来像公鸡啼呜:走路像雄狮:只是在刚刚吃完才不想吃饭:忧愁是因为缺钱。
这句话里,三处分号均应改作逗号为宜。
冒号使用不当: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
句中的冒号应改为逗号,表示前面双引号和后边双引号里的话,均为化妆师所讲。
顿号使用不当:
现代人每天平均说4100句话,但其中只有10句是真话、管用。
句子里,“真话”与“管用”并非并列的词语,之间的顿号需改为逗号。冉如“我的店很小,大概只能摆下三、四张桌子。”句中的顿号应当删去。
句号使用不当:
警察见到一位老人,就问:“冯天虎到底来没来。”
句中,警察的这一句话,是一句完整的疑问句,句尾的句号应改为问号。
七、甄别高频差错。稿件中的“高频差错”例句,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1.“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误用。“的、地、得”三个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在旧时文学作品中常有混用的现象。“五四”后,逐步规范,通常依序起到定语、状语、补语的标示作用。
但是,目前报刊以及书籍中的不少文章,常常出现误用的现象,《特别关注》的编校一一加以甄别。
比如“他爽快的接受了记者采访”里的“的”字,“请你们接受我衷心地感谢”里的“地”字,“王守仁说得这些话,涉及到了朝政的根本问题”里的“得”字,需加以订正。
2.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在文章中常常残缺不全。比如,“当……时”“当……后”为同定搭配,一般用在句中充当时间状语。但在例句“当随同被炒热,个人知名度急剧上升,袁枚开始扩大经营范围”中,“上升”之后缺少“之后”二字。
3.几组同音字词容易混淆。比如“竞与竞”“像与象”“候与侯”以及“品味”与“品位”等等。
八、保持本刊语法一致性。除了以上匕个方面的语义“硬伤”,对于尚待统一的语文现象,《特别关注》编辑部则在整本杂志里保持一致性。
省去书名号间的顿号:
日本影视界和出版界接连推出了一系列忧患之作:《日本沉没》、《日本即將崩溃》、《日本的危机》、《日本的挑战》、《日本的劣势》等等”。
句中书名号之间的顿号,有的报刊和图书出版机构予以认同,而《特别关注》杂志不予保留。
省去引号间的顿号:
母亲每天对我只说“起床”、“‘吃饭了”、“睡觉“”三句话。
文中引号之间的顿号,部分报刊和图书出版机构予以认同,《特别关注》予以删除。
关于“非……不可”:
对某些语言界认为“两可”的文字书写或表达形式,《特别关注》则在同一篇文章中保持局部的一致性。如一篇文章中的数字,既可以全部使用阿拉伯字,也可以全部使用中文数字。而对于“非……不可”这个句子结构,按照语言界的共识,既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也可以根据具体语境,省略“不可”——但亦须全篇一致。
九、微观之外的警觉。《特别关注》的语义阅校编辑,具有灵敏的语义感觉,善于从字词句的微观现象中机警地发现其他方面的重大差错。
比如“十几年后,王安石临终之际,把儿子叫到自己身边。”一句,就有事实差错。史料记载,王安石之独子王雾,比其父早亡10年。既如此,何来王安石临终前的父子对话?
“做期刊阅校,不仅需要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还需要广泛的阅读经历——在这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名小学生。”《特别关注》阅校编辑们表示,“我们唯一可以补救的,是具备良好的语文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