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学手法在新闻特稿写作中的运用

2019-09-10 03:11王功尚
新闻前哨 2019年6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摘要]当前,在媒体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所受到的冲击日甚一日。报纸文本创作,尤其是新闻特稿的写作,既要对抗易碎属性,也有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找到差异化发展优势的迫切需求,因此更具文学性、故事性、技巧性的特稿写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本文以《南方周末》特稿《举重冠军之死》和笔者在《楚天都市报》上所刊发的两篇报道为例,对文学手法在新闻特稿采访、写作和文本呈现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楚天都市报 特稿写作文 学手法 媒体融合

一、引言

在国内新闻界,特稿具有较长的历史,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报告文学。但真正当代意义的特稿写作,是随着西方新新闻主义思潮在上世纪几十年代以来传人中国的。1963年,“新新闻主义之父”汤姆·沃尔夫被所在杂志派去采写一篇有关特制汽车的报道,但他写的并不像一篇新闻报道,而类似于一篇文学意味很浓的印象记,杂志Esquire(又名《时尚先牛》)刊登时题为《桔片样的糖果色流线型娃娃》,“新新闻”便滥觞于此。

1973年,他与同伴一起选出了21位记者的同类作品,这些作品重视场景、人物心理,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编辑成《新新闻主义》一书,“新新闻主义”称呼南此得到学界认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新闻主义思潮及其硕果《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逐渐对国内新闻界产生巨大影响,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开创“冰点特稿”等栏目,《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南香红等发表了诸如《举重冠军之死》等文学味道浓郁的特稿,特稿写作一时风靡全国,包括《楚灭都市报》在内的众多媒体刊发了大量名篇佳作,本文将要列举的《警察开套牌车肇事逃逸找人顶包》和《一水相隔 老万的船是山民的路》(系列报道《三代艄公 义渡百年》第一篇)两篇报道,即为笔者在《楚天都市报》运用文学手法进行特稿写作的尝试。

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幽灵”

李海鹏在《举重冠军之死》的采访手记中介绍,在采访举重冠军才力的父母时,母亲商玉馥提到,“儿子猝死的当天早上自己做了一个不吉利的梦,即成稿中‘母亲感到不祥的早上”。他说,母亲这不详的梦让他想起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它们都“体现了被抛弃的孤独感,以及孤独带来的幽闭和恐惧”。

在此,李海鹏明确指出了才力和老上校两个形象之间的联系。作为一名曾经的记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多部作品都源自真实事件,包括小说名作《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以及两部经过作者艰苦细致地调查采访后写成,后背公认为非虚构文学经典范本的《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和《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老上校被虚弱、病痛、贫穷所包围,和退出体育界之后的才力所处的困境颇为相似。文中叙述老上校的经历,从“一个难捱的清晨”开始,反复提及“不祥的十月”,也曾梦到“那个扮成老虎跑进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营地里的英国人”马尔伯勒公爵。在《举重冠军之死》中,母亲商玉馥也做了一个不祥的梦,而这个梦所预示的不祥征兆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悲剧感和宿命感。

关于报道开篇这个不祥的梦的描述,更类似于《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开篇,在凶杀案发牛27年后,被杀的主人公的母亲回忆起那个“不祥的礼拜一”,主人公的梦充满了不祥的预兆。

同时,李海鹏笔下“那是5月最后一灭的8点钟”、“才力到达是在差5分钟9点”、“从被布谷鸟惊醒的梦中脱身出来之后19个小时,商玉馥看到梦境的征兆变成了现实”等表述,更是具有挥之不去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味道。

三、西德尼·谢尔顿的影子

9年以后,笔者依然清晰地记得,特稿《警察开套牌车肇事逃逸找人顶包》的线索源自有人在网上发了一句话,称枣阳一警察驾套牌车从吴店镇回城时撞死了人。

記者从枣阳驶出(武)汉十(堰)高速时,沿着公路挨家挨户询问,不久就遇到知情村民说,撞人的地方就在家门前不到100米处。随后,我们顺利地找到了车祸幸存者樊启英、其丈夫张万林、多位目击者,以及枣阳市公安局等关键当事人和部门。事情真相得到还原:枣阳市公安局行管科长聂宝兴驾驶挪用号牌的公务车,在回枣阳的马路边从背后撞了推着摩托车前行的樊启英,以及她身边的7岁儿子和上初中的女儿。聂宝兴肇事后逃逸,事后让下岗在家的弟弟出来顶包。事故造成樊启英和女儿受伤,其7岁儿子死亡。

事情的真相还原之后的问题,就是怎样写好这个故事。我及时想起了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你怕黑吗》的开头:四个人在不同国家的四个城市里神秘暴卒,死者之间仅有一线相连,最终产牛剧情的碰撞。此案中,如果以聂宝兴驾车撞人的时刻为冲突爆发点,从樊启英进入车祸现场的前几分钟开始叙述,聂宝兴、樊启英、车祸目击者、在家等候妻儿的张万林等的经历都可以复盘,车祸后各自的反应和作为也是清晰的。小说《你怕黑吗》的开篇方式,正好用作这部分情节的叙述手段。

稿件写作过程很顺利,笔者很快交稿,责任编辑只在编完稿件后打来一个电话,说稿子写得很好。笔者多次因该报道在报社内部得到鼓励,算是尝到了运用文学手法写作特稿的小甜头。

四、沈从文的气息

“车出建始县城,窗外武陵山水如一片宁静画廊,蜿蜒向东南22公里。过了两山排闼处,一片开阔河面陡然现于眼前。从山顶望去,河面弯弯的,好似一直静卧在冬阳下的绿扁豆。‘扁豆一角,有新旧小屋两间,小舟一叶倒映水中,木排数张浮于水面,加上68岁的老艄公万其真,便构成了大沙河渡口。”这段充满文学味道的散文化捕写,是笔者在《楚天都市报》系列报道《三代艄公 义渡百年》中第一篇报道的开篇。

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渡口,68岁的老艄公万其真和其上辈3代人,在这个渡口免费为来往山民摆渡,前后延续百年,现在他常带着孙女摆渡。当地非常美丽,也非常闭塞,似乎与短短数公里外便在发生着飞快变化的世界格格不入。

这情景让人不由得想起沈从文的名篇《边城》。编辑部负责人在电话中嘱咐,第一篇要用文学的笔法写作,“能不能写出《边城》的感觉?”贴身采访多日后,笔者在写作上也进行了大胆尝试。

写老艄公在渡口休息的状态,“沉默少言的老万,做事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阳光下小憩的他,远远望去,仿佛一尊雕塑”。写老艄公划船的情景,“老万半边桨叶用力,一个漂亮的转弯,小船调头划开细浪,将水面阳光斩成万点碎金,桨声伴着一道道水花,小船轻盈地掠向对岸”。写老艄公吼山歌,“……嗓音沧桑浑厚,与桨声风声相萦绕,久久不绝”。写山外的世界飞速变化,而老万似乎与这一切无关,“……守在渡口的老万,不识字,不读书看报,不看电视,只管迎着每日的霞光,一桨一桨地划,一船一船地渡”。

《边城》是无法逾越也不能被模仿的。不过,完成报道回到报社时,笔者看到编辑部多处贴着这个系列报道,上面写满充满溢美之词的评语。2011年,该系列报道获得湖北新闻奖二等奖。

五、文学手法服务于特稿写作

特稿的本质是新闻,是对历史的记录,“是历史的初稿”,要遵从新闻写作的规范和准则,它的核心前提是真实。无论是赢得广泛声誉的《举重冠军之死》,还是笔者在楚天都市报进行的新闻特稿写作尝试,其最终刊发的文本,都是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写作的实践,他们的文本和出炉过程具有以下共同点:

1.基于前期的翔实采访和调查。李海鹏在动笔前费时数日,采访了才力的多位亲人、医生、护士、出租车司机,以及小卖部老板,甚至是有关短暂交集的陌生人。包括没有采访到的“那天第一个载他的出租车司机”,都进行了清晰的交代。笔者在楚天都市报刊发的两义,前期的调查同样是准确、明晰而具体的,每篇报道的调查都费时数日,文本中的细节,都是准确记录和细致观察的结果。

2.多种文学表现手法。在《举重冠军之死》中,记者有文学味十足的白捕,也有文章结尾的比喻,以及关于“不祥的梦”的首尾呼应。在聂宝兴案和老艄公百年义渡的特稿中,笔者也运用了细致的白描,以及“车灯犹如萤光”、河湾“好似一只静卧在冬阳下的绿扁豆”、老艄公“仿佛一尊雕塑”等比喻,这些比喻不损害真实性,同时让描写更牛动。

3.突出刻画细节,细腻而准确地描写。特稿叙事的核心价值是精准,然后才是运用文学手法让它立起来、活起来。例如,才力的岳父买菜花了4元7角,家里的住房详情、吃饭时桌子上的菜式等等的详细描写,生动又直观地表现了才力一家人的经济困境。聂宝兴驾车撞人案发过程的详细复盘,表现了悲剧的突然性,以及肇事者行为的恶劣。老艄公摆渡过程和生活的详细刻画,是对他的清贫、奉献和淡泊人生的生动表现。

4.主题升华,指向重大现实问题的努力。≤举重冠军之死》指向的是举国体育制度,而聂宝兴案和老艄公百年义渡的报道似乎沒有如此明确的企图,只是老老实实地报道了一件事、一个人。不过,事实已经足够有力,一位警官,驾驶套牌的公车,肇事撞人后逃逸,在找亲弟弟顶包,一系列尖锐事实的准确呈现,是撕开一个口子,让读者看到种种真实。老艄公三代人百年义渡,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滞后是现实问题,需要有人思考,需要有人行动。故事主题的升华,也是文学对现实的关照。准确地报道一件事,生动地刻画一个人,难道不也是在竖起一面镜子?

综上,文学手法是一种手段,在新闻特稿的写作中,它是实现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并且更鲜活地呈现这种深度和广度的有效手段。正如李海鹏所说,“再多的写作技巧最终也只能在新闻这个大圈子里使用”,这应该成为写作者在将文学技巧运用于特稿写作时不可触碰的红线。

参考文献:

[1]海鹏:《举重冠军之死》,《南方周末》2003年6月19日

[2]李海鹏:《大地孤独闪光》,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3]翟晨肖:《浅谈特稿写作的特点——以李海鹏<举重冠军之死>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23期

[4]张功臣:《新闻写作艺术的一座里程碑》,《国际新闻界》1999年06期

[5]王功尚:《警察开套牌车肇事逃逸找人顶包》,《楚天都市报》2010年3月23日

[6]王功尚:《一水相隔老万的船是山民的路》,《楚天都市报》2010年11月27日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