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域与私域研究

2019-09-10 00:10:08何亮莉
环球首映 2019年4期
关键词:公共领域朋友圈公共空间

何亮莉

摘要:微信不仅带来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新的交流体验,更带来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微信公号提供了一个与特定群体沟通交流的平台。本文将从微信的两部分,朋友圈和公众号切入,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参与观察法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融合态势,探讨私人事件公域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该如何界定私域与公域,着力探讨朋友圈公共领域的转向及日渐模糊的公域和私域界限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领域;私人领域;朋友圈;微信公号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网络人际传播工具已经渗透到公众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公众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途径,网络时代数字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空间和意见传播。在微信语域中,大量无关紧要的的私人话题被编入公共话语空间,并会引起公众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微信和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方式,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的传播生态,极大地拓展着公共领域的边界。

一、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私人空间一般认为是每个人独享的不被任何人了解的角落空间。那何为公共空间,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特指广义上的虚拟网络公共空间,就朋友圈而言,关于此问题,学界观点如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员韩伟认为,一般情况下,只有认识的、熟悉的亲朋好友才能添加朋友圈,并看到朋友圈内容,所以朋友圈具有一定的私人属性。但由于近来微信飞速发展、弱连接关系增多,朋友圈大大泛化,再加上朋友圈内容也存在被随时转发的可能并且聊天记录会被放到网络上,故它又区别于完全的、绝对的私人领域,带有一定的公共性,私人事务很容易上升为公共热点事件。

二、私人领域的公共化转向

(一)个人空间向公共空间的渗透

1.原因

(1)新媒介创造新场景

微信朋友圈内汇集了不同性别、性取向、职业、身份等的人,自动交互形成了一种互動性强的开放式情境空间。用户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创建微信群,与好友组成数个虚拟社区,讨论最新的热点话题等其他新近发生的热门事件,形成一个热门话题的讨论集聚地,各种的思想观点在这里交锋,这个新场景新情境,为个人空间向公共空间渗透创造了物质条件。

(2)开放的个人空间

朋友圈除了家人朋友,更多的是弱关系链接,是由许多社会关系组建而成的,如工作上的往来,生活中普通朋友之间,它仍是一个属于自我的场域,这种氛围和环境会让人产生自我表露的动机,所以微信的主要属性还是以社交为主,而其开放性体现在其好友多以弱连接为主,而在弱连接之下,私人空间的开放性增强。公共空间在不断扩展,其边界在不断延伸,任何人的言论所产生的影响力使得事件不断发生新的转向,逐步逼近事件的真相。

2.影响与对策分析:社交性逐步让位于公共性

社交是人的基本需要,从认知上的信息获得与传递、到情感上的理解与需要、再到态度上的认同和接纳,高质量的社交对人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微信点赞、转发、评论,同时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也被过度剥夺。另一方面,微信生于社交,可它的公共属性越来越强。这种新生媒介不断塑造着人们的交际生态,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如果个人空间合理化地向公共空间过渡,则有利于强化舆论效应。所以,要维护好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均衡态势非常重要,这会为公共议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助力打破了公共与私人之间的二元对立界限的情况,传统的法律规则并不适用于现代的信息技术产品。无法界定则无法做出判断,普通民众合法的权益便不能得到保障,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微信朋友圈公共领域转向

朋友圈目前已呈现向公共领域转向的条件,对其的探讨是非常必要的。参与主体、议题和信息表达的公共性基本构成朋友圈中形成公共领域的条件。另外,朋友圈中公共领域的成形并不指向其性质的转变,而是强调公共信息空间的被创造。

朋友圈中的公共领域还处于初生长阶段,朋友圈也很难完全私人化,同样很难完全公共化,因为微信整体的生态就是偏向私密化,它的社交属性还是占主导地位,并且就平台整体而言,仍是圈子化的社交网络,人们每天仍大量使用微信,与朋友家人保持必要的联系。

(三)微信自媒体公众号公域属性

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改变,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新媒体赋予的权力。”众多自媒体人依据微信的传播优势,通过“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来传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并与订阅者建构起“一对一”的针对性强的交流,媒体人的自我话语权随着媒介的丰富不断得到解放,公号与其订阅者建立起较为深入的联系,订阅者会在底下评论,留言、打赏,他们会定时或不定时的互动交流,微信的打赏功能一定程度上更是扩大了自媒体人的表达空间,话题可探讨的深度也不断增加。

三、结语

微信最初的定位并非媒体属性,其根本性质是一种社交方式。但微信公众账号的出现形成了私密性与公共性交织的新型空间,相比于微博上开放性强的众声喧哗,公共事件在微信平台上的讨论和参与可以来得更加积极、更加直接、更加清晰且更具深度。

参考文献:

[1]蒋琳.释放与共治:微信空间中的表达自由[J].湖北社会科学,2017(03):188-193.

[2]范婕.中国当代传媒文化问题研究——公域入侵私域[J].商,2016(24):200.

猜你喜欢
公共领域朋友圈公共空间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30:41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理解公民道德
道德与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 00:32:43
微信朋友圈:互联公共领域的新舆论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2:49:29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江淮论坛(2016年5期)2016-10-31 16: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