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9-09-10 02:38江少如许少榆吴素芳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妇科广东揭阳522000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主动脉盆腔出血量

林 婉,江少如,许少榆,吴素芳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妇科,广东揭阳 522000)

子宫内膜癌是临床上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新增14.2万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并且存在患者发病年龄降低的趋势[2]。而70%左右的患者在初诊时仍然处于Ⅰ期[3]。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推荐对I期的患者采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联合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lymph node dissection,LND),倘若患者存在有高危因素,还需要清除腹主动旁脉淋巴结[4]。基于此,本研究比较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后生存状况,以期探讨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对患者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与分组

收集本院2008年5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治疗并由手术病理分期为子宫内膜癌Ⅰ期患者11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联合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患者归为观察组,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患者归为对照组。患者纳入标准:(1)诊断确定为Ⅰ期子宫内膜癌;(2)在手术前未接受过放化疗治疗;(3)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排除标准: (1)患者患有其他的癌症;(2)不配合治疗,患者治疗依从性差;(3)因自身原因不能进行手术;(4)肝肾功能受损或者患有其他较为严重的疾病;(5)患有精神疾病。观察组58例,年龄21~69岁,平均(52.3±9.8) 岁,内膜样腺癌52例,非内膜样腺癌6例(乳头状腺癌3例、鳞状细胞癌2例、混合癌1例)。对照组60例,年龄20~69岁,平均(51.6±10.4) 岁,内膜样腺癌53例,非内膜样腺癌7例(鳞状细胞癌3例,乳头状腺癌、混合癌各2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全子宫双附加切除,观察组患者给予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加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范围上端包括髂内外动脉交叉上行2 cm处,下端包括旋髂深静脉的表面,内侧包括输尿管的外缘,外侧至腰大肌中线外,深可到达闭孔神经的下面。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从肠系膜下动脉起,经过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最后至骶前,当发现肠系膜下动脉附近的淋巴有异常时则淋巴切除范围扩大到肾静脉。手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对本研究中高危型(肿瘤低分化及深层肌浸润)患者[5]进行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主要分为放疗、化疗及放化疗联合。

1.2.2 观察指标 (1)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病理分布情况;(2)观察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3)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G)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使用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评价性生活情况。(4)对患者进行5 a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PS 18.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t检验、(校正)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分布情况

观察组及对照组各有13例属于高危型,其中观察组进行放疗、化疗及放化疗联合的例数分别为3、4、6例,对照组则分别为3、5、5例。两组患者肿瘤类型、肌层浸润及组织分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肿瘤类型、肌层浸润及组织分化的比较 例(%)

2.2 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多于对照组(均P<0.01或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的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的比较 (±s)

与对照组比较:aP<0.01,bP<0.01

组别n 术中出血量/mL 平均住院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58 60 163.29±87.58 109.43±76.53 a 19.62±5.44 17.43±5.26 b

2.3 手术并发症

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校正χ2=2.921,P>0.05),详见表3。

2.4 生活质量及性生活情况评分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SAS评分、SDS评分、FACT-G评分及FSF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4。

2.5 随访结果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例(%)

表4 两组患者SAS、SDS、FACT-G及FSFI评分的比较 (±s)

表4 两组患者SAS、SDS、FACT-G及FSFI评分的比较 (±s)

两组比较均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FSFI评分57.64±6.33 56.36±6.12 n 58 60 SAS评分51.52±6.17 52.15±6.25 SDS评分52.42±6.34 53.47±6.62 FACT-G评分44.35±5.28 46.21±5.74

观察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3例,失访的患者均属于低危患者,随访率为95.8%。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且无瘤生存率较对照组高(均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5a随访结果比较 例(%)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子宫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达3.9%和1.7%[6],已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超过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早期表现出阴道有不规则出血现象,因此大部分的患者能够早期发现并接受治疗[7],数据显示70%左右的患者在初诊时仍然处于Ⅰ期[3]。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首选手术治疗,然而采用何种手术方式尚无定论,是否需要采取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还存在争议[8]。有研究认为淋巴切除对患者的预后并没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也不能提高患者的5 a生存率,且不能降低复发率[9];但也有研究表明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切除具有较大的治疗优势。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后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淋巴清除的意义。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大。术后6个月后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提示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可以恢复,对远期的生活质量及性生活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术后两组患者病理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对两组患者的5 a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是因为深层肌浸润和低分化是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10],具有该因素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11],早期的淋巴切除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淋巴转移的发生。综上所述,对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采取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其无瘤生存率更高,且复发率低。

猜你喜欢
主动脉盆腔出血量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的护理观察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盆腔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