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燕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只要语文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可以做得有声有色、润物细无声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它面向全体学生,其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它不仅是人们在生活、沟通、思维方面的工具,还是人认识世界、持续学习、树立三观的工具,同时该学科又有着强烈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首先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语感,发展其逻辑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次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语文老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呢?对此,我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感受与总结。
一、正确区分好教学与德育
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有这么一个疑惑:好好的一堂语文课怎么上着上着又变成品德说教课了?语文教学要渗透品德教育,但绝不能影响到语文的学科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准关键处,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情感体会,产生灵魂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彭德怀在红三军团在过草地面临断粮危机时命令杀掉包括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在内的牲口给战士们充饥的事,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思想感情,懂得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还要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细节描写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熏陶。
二、研究教材,营造氛围,情境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自己进入文本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使他们在道德意识上受到深切的影响。在阅读教育期刊时,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我们讲授了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如《天鹅的故事》一文,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赞扬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教育我们要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课文学完后,教师让学生通过比较老天鹅的破冰场面和群鹅热火朝天的破冰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文隐含的深意,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现在的孩子大多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缺乏给予与奉献,意志薄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起挫折。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方面的思想内容。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不是最弱小的》《番茄太阳》等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品质、关爱他人的情怀、坚强自信的意志。
四、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知行合一、强调力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
明代王陽明发展了知行学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将知行关系做了简洁的中国式的表述,并对我国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语文活动不单单是语文课堂教学,还包括操作式活动、游戏式活动、表演式活动、制作式活动等,活动内容是丰富而多彩的。因此,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如在一次习作指导课中,习作明确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眼中秋天的变化。要求刚出示,学生能说出的无非是“枫叶变红了”“衣服穿得多了”“田野里大丰收”之类的答案,内容脱不开已学知识。借此,我给学生一个提示——树叶,然后下发一张表格,要求学生记录下树叶的颜色、形状、变化、品种等信息,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完成习作。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亲近了自然,获得了习作的愉悦感。
五、有的放矢,个性化教育,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只有研究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么我们的语文就是成功的,就达到了培养人的目的。
语文教师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课标,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并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地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