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芳
摘要:初中语文课文中篇幅较长的所占比例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拖沓、耗时、低效的情况。而使语文教学走上简约之路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从“文眼”入手,使教学在“起承转合”中突破公式化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眼;起承转合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文,相当一部分篇幅较长,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课堂往往会出现拖沓、耗时、低效的情况。那么,如何在短短的一两节课内有效讲授完一篇较长的文章呢?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 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也就是说,要达成有效简约的教学,教师必须从冗长的学习素材中选出“最佳教学点”。本文将以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的教学设计为例,重点阐述如何从“文眼”入手,使教学在“起承转合”中实现简约与优化。
一、“起”——研读文本,优选文眼
文眼,顾名思义,就是文章的眼睛。“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的语句,同文章的主旨、文章的层次结构密切相关,是全文感情的喷发口、思想的凝聚地,是阅读教学的聚焦点。“文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巧抓“文眼”,可以达到窥一“眼”而探全篇的效果。
教学之“起”,源于文本之研读。优选文眼,需要教师潜心研读文本,深入文本精髓,一探究竟。
读《藤野先生》,可感受到藤野的热情和对学术的严谨,也会看到鲁迅的无奈与愤懑。然而,当把文章与题目相结合,我们才发现鲁迅要告诉世人的,是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因此,本文的文眼当以“伟大”一词为最佳。“伟大”一词出现在文章的第37自然段的末尾。在该段的开头有一句:“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在这句话中,鲁迅用“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之类的言辞,热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藤野先生“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都彰显了他的人格和品质。
叙述到这里,作者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最终凝结成一句话:“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伟大”一词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高评价,应该是文中最“摄文心魄”的词语。
教学之“起”,得益于教师以文眼为切入点,巧妙设计导入语。我从“藤野先生在鲁迅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切入,引领学生抓住“伟大”一词,走进文本。一篇长长的文章,一下子凝聚到“伟大”二字上。这一步,不仅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人物有了一个高大上的认知,而且化冗长为简约,紧紧扣住了文章的精华所在。
二、“承”——梳理层次,解读文眼
“文眼”一旦优选出来后,就可以“文眼”统领教学的全过程,然后梳理文章层次,掌握作者思路,优化课堂结构。梳理文章思路,离不开“文眼”的导航。文章犹如浩瀚海洋,读者在其中沉浮,文眼就像是灯塔,指引我们开辟航道,顺利到达彼岸。
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篇幅较长,如果按常规教学按部就班,从给文章分段开始,也可理清思路,但可能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情感理解有误差等问题。教师已经引领学生找到了“伟大”这一文眼,后续的教学必须承接好,才能带领学生逐步探究文本。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扣住“伟大”质疑:藤野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鲁迅会认为他“伟大”?这样的问题一抛出,学生会实实在在地品读文章,会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性格特点做一定的分析,继而可概括出藤野先生与鲁迅交往的四件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这样做,虽然没有分析全文的结构,但是对梳理文章思路,到此已经做了一大半的工作,究竟如何继续理清文章思路,真正把握人物“伟大”的品格,关键还在于下一步。
三、“转”——了解背景,感悟文眼
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直接描述了藤野先生其人其事,让读者对藤野先生尊重关爱学生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这一部分内容只占全文篇幅的四分之一,还有大量的语言文字在叙述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匿名信事件和幻灯片事件,这些内容一定与表现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有关,所以在教学时,如果大谈特谈中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和日本军国主义青年的嚣张或者中国同胞的愚昧,会导致教学偏离文章的主旨。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如何巧妙过渡到文章其余四分之三的内容学习呢? 这就需要“转”得巧妙,运用文眼来寻找矛盾激发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他们的求解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质疑:“藤野先生关爱学生,工作严谨,这应该是他的本分,凭这几点只能说他是一个敬业负责的好老师,用‘伟大来评价一个只相处了两个学年的异国老师,是否言过其实?”这样的矛盾激发,能顺利地将课堂引入到對文章背景的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作者写他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写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是为了抒发他的失望之情,不仅为藤野先生的出场做铺垫,更能显示出藤野先生的与众不同,他更多的是在精神上鼓励作者。匿名信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交代了当时的中国所处的境地,更反衬了藤野先生在这样一个歧视弱国的大环境里,没有民族偏见,对作者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厚爱,这样的老师难道不“伟大”吗?
四、“合”——探究主旨,升华文眼
在散文教学中,强调文眼,突出文眼,将文眼作为连接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桥梁,对于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有很大帮助。
学生在研读文本之初,找到“伟大”一词时,他们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在经历了前述的“起—承—转”之后,他们已经梳理清了文章思路,此时再回归到文本,了解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伟大”开始变得清晰可见但仍有犹疑;而在深入文本,解读了其余看似闲笔的材料之后,“伟大”在学生的脑海中才变得真正丰满起来——文章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一个强国歧视弱国、同胞麻木不仁的糟糕的大环境之下,一个在异国他乡想要寻求救国之路的学生,遇到了一个真正给予他关怀和尊重的先生。
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盏深夜里不灭的灯,会长久地照亮前行的路。与藤野先生分别二十年后,鲁迅依然可以从这段温暖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精神力量,这样的人格难道不伟大吗?
有人说:“课堂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更需要讲究艺术,使一篇较长的课文集中于一“眼”,进而引导学生以这一“眼”为中心对全篇进行探究,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更能使课堂结构在“起承转合”中得到优化,最终提高教学效益。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