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英
[摘 要: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自信心,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良好个人品质。在幼儿时期对孩子的自信心进行培养,有利于幼儿心态的阳光化。在幼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利用幼儿教学活动,给幼儿创造更多的自信心树立机会。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信心;培养;增强]
自信心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心理素质,更是人们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据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人们自信心和自卑感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人们自信心的关键时期。从幼儿时期开始,就对幼儿进行自信心的培养,从而培养人们健康人格。自信心的建立,可以促进幼儿生成自主参与活动的意愿,勇于思索,善于和他人交流,时常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情绪。一旦幼儿缺少自信心,就会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在遇到挫折时,经常会半途而废,消极被动。长此以往,就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养,是保证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增强孩子抗压力,培养自信心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一直顺利,如果不经历失败就没有办法成长。教师应该注重锻炼幼儿遭遇挫折和失败时的反应,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态度比帮他们度过困难要有意义的多。要让幼儿明白有些失败时不可避免的,但是从这些失败可以学到经验、帮助自己成长,下一次就不会犯错。要告诉他们不要因此责怪自己,错误已经存在,正确的态度是积极改错、总结错误并将错误化为自己成长的养分。所以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帮他们建立自信。比如通过讲童话故事,让他们明白大象和老鼠各有长处,各有短处,我们不应该小看其他人,也不应该小看自己。观察班里的小朋友,教师可以让自信心强的孩子讲述其他同学的长处,让自信心较弱的孩子讲出自己的长处。还可以通过音乐活动“我的小手巧又巧”,让孩子和父母一同创作歌词,讲讲自己的小手能干什么,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让父母和孩子更加了解彼此,增进了家庭的和谐。
二、加强成功体验,培养自信心
幼儿正处于各项能力的开发时期。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是要促进幼儿多给予肯定,让幼儿相信自己的实力。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要多为幼儿提供成功的體验。给幼儿打造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的平台,给幼儿机会,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感受,往往能让幼儿在心理上给自己一个肯定的评价,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欺骗幼儿,这个机会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对幼儿的身心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机会。一些幼儿总是怀疑自己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动手小活动,像折纸与剪贴画,用幼儿喜爱的形式激励他们动手。当幼儿完成作品创造后,教师要对幼儿的作品进行一一点评,肯定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可以树立自信心。针对体育能力不强、身体素质较差的幼儿,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体育性活动,让幼儿动起来,逐渐挑战自己,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当幼儿通过参与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自信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
三、幼儿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培养自信心
所谓自信心是人对自我的一种充分的认识和评价,自我评价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环节。由于受到错误的儿童观与教育观的影响,成人往往认为自己对幼儿的要求都是正确的,经常对幼儿不符合自己观点的行为进行指责与批评,而幼儿由于受其年龄所限,往往对成人,尤其是家长与老师,有着极强的依赖和盲目的信任,这就导致了幼儿不能对自己形成一种正确的自我评价,打击了幼儿的自信心。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提高幼儿的自我肯定。心理学研究发现,幼儿在受到激励的时候,其发挥的潜力远远大于正常的状态。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鼓励幼儿,要时刻关注幼儿的状况,对于幼儿的任何进步和优点都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幼儿教师在表扬幼儿的时候还要注意正确的方法,表扬幼儿要针对事情而不是针对幼儿,要让幼儿明确地知道老师表扬他的是什么方面和地方。同时幼儿教师还要注意在表扬幼儿的时候,要真挚、诚意,表扬是为了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因此,幼儿教师的表扬要真诚,不能够掺杂进去任何批评的成分。
四、结束语
在幼儿教育中想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就要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注意每个细节,不能触碰幼儿敏感的内心,因为幼儿内心是非常脆弱的,他们更需要不断地被肯定和称赞,变得更加的勇敢和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毕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充满了无尽的挑战,如果幼儿一直懦弱胆小并且无能,那么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会有非常多的阻碍和问题。因此,幼儿教师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于文超.浅议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271-272.
[2]黄阿珍.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J].家教世界,2013(2).
[3]张婷婷.浅议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