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巨人身后可崇敬的母亲

2019-09-10 16:00贾光福
高考·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郭老茅盾巴金

贾光福

摘 要:郭沫若等几位之所以成为文学巨人,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位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摒弃封建世俗,诚实、倔强、无私、善良的母亲,她们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培养了我国现代文学大家。

关键词;巨人;母亲

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鲁迅这一代文化巨人的出现,在其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有一个尚未被人注意到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位可敬的母亲。

郭老三岁诵读《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四岁半发蒙进学堂,都是他聪明的母亲启迪的。“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里有文章。”多么美妙动人的儿歌!正是母亲的这首歌,拨动起郭老儿时读书的兴趣和好胜心,骑着竹芊,抱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跑进了学校。多么高超的启蒙啊。早期智力开发,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郭母真是伟大的教育家了。郭老一生中表现的敏锐力、创造力、研究精神和革新精神,他的超人才华,难道不是开始于这重要的第一步吗?直到郭老三十七岁东渡日本还念念不忘:“幼年时代,影响我最深刻的,当然要算是我的母亲。”

茅盾的精密和广博,也是从母亲身上得来的。他小时候,母亲挑选了《字课图识》作为识字教材,又从《正蒙必读》里抄出《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作为知识教材引导他进入了广阔的天地。从此,博览群书,精读古籍,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当他北大预科结业,到商务印书馆做编辑时,馆内的高级编译员孙毓修曾对茅盾的博学大为吃惊。孙问其父,茅盾答:“十岁丧父”;孙又以为来自祖父,茅盾答:“不是,来自家慈。”正是母亲的严格教诲,不仅使他刻苦自勉,也使他治学有方,遇事寻根问底,善独立思考,从不随声附和,为日后创造民族文化艺术高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巴金的母亲屡屡教诲儿子要“帮助那些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的这种善良的感情,成为巴金思想性格的重要基础,点燃了他背叛封建家庭的烈火。他深切地声称:“我是从下人中间出来的,我应该回到他们那里去。”他勇敢地呼喊出:“我集中全力攻击的目标就是一切不合理的旧制度!”他的确为自己的誓言献出了心,献出了笔,他的成就使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法国友人誉他为“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保卫者”。巴金深情地向广大读者说:“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她很完美的体现了一个爱字,他是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她教我爱一切人,她教育我同情哪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的比他们高,动辄就将他们打骂”;“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

老舍一岁半就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度过了童年和青年。在饥饿、穷困、担惊受怕的日月,母亲为保护儿女承受了大悲大痛。她是那样要强,那样硬朗,那样肯于苦斗。我们所共知的老舍在性格上所表现的克制力,发奋精神,“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正是她母亲的影子吗?老舍经常思念她的母亲:“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以生命的教育。”无怪乎当敌视新社会的人对老舍鲜明的政治立场进行咒骂时,他反而自豪的大声宣称自己就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歌德派”!从1949年底回到祖国至1966年不幸去世,短短十几年,他勤奋写作,惊人的创作了二十二部剧本,成为当之无愧的文艺界的劳动模范。

新文化旗手鲁迅的母亲,其佳话是人们熟知的。在家境衰落、经济拮据的光景下,正是母亲百般筹措,让鲁迅得以“走别的道路,寻找别样的人们”,踏上了人生的征途。鲁迅少年时,常跟母亲同住乡下,生活在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中间。这段与农村和农民接触,使他深刻地了解到农民“毕生受着压迫”,有“很多苦痛”,这对于他终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种内在的鞭策,促使他一切都从被压迫被奴役人民的角度出发,揭露社会病态,探寻解放的途径,在风沙扑面的荆天棘地中,不屈不挠的探索、创造和搏战,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为了表达对母亲鲁瑞的无限敬爱,作为永久的纪念,他以鲁迅作笔名。

五位可敬的母性原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的是贫困的农家女儿,有的是名门小姐。有的是知县夫人,有的則是失去父母的孤儿,但他们都继承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美德,摒弃了封建礼教的世俗恶习,诚实、正直、倔强、无私,在品德上成为子女的楷模。正是这些贤惠的母亲,善思好学的母亲,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培养了他们伟大的儿子,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热爱我们的伟大文学家也崇敬养育他们的不平凡的母亲。

参考文献

[1]《中古现代文学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郭老茅盾巴金
茅盾的较真
信仰是历史洪流中闪光的金子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75年的党龄 一生的信仰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忆郭启儒
我的忘年之交郭布罗·润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