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珍
摘 要:随着教育部2016年9月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的正式发布,除了總体的核心素养外,各学科还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格”四大核心素养。作者认为,从英语学科自身特点出发,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特别强调涉外、跨文化、国际视野,英语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作为契机来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方面的素养,学生在获取英语文化的同时实现英语知识与背景文化的双重发展,从而达到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格的更深层次提高,实现更好的为英语学科四个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跨文化;英语思维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通过语言学习,或者说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其他的核心素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成功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更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障碍,即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绝大部分语言学习者并没有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例如,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停留在语言形式的教学阶段,强调语法和语句的正确表达形式,忽视讲授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如英语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导致大部分学生只会机械地做题和背诵,而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思维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将英语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进一步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了。在此背景下,我国中职英语教学提出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并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四个要素,即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其中,有关文化品格的基本内容是在中职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受母语文化和中文思维定势干扰,绝大多数中职生缺乏对英语国家相关文化的认识,跨文化交际水平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和环境,缺乏英语国家的生活体验和文化体验,受母语文化干扰严重,所以他们虽然已经学习了很多年英语,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但是仍然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比较浅薄,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例如,我们在和外国朋友相处时想表达出一位朋友创业不容易,我们会习惯性说"You are not easy",此时可能外国朋友会顿觉尴尬,甚至生气,因为native speaker理解的意思是指这位朋友不好相处,甚至带有贬义的调侃这位朋友作风问题很随便。我们容易将汉语的交际模式套用到英语交际场景中,造成不必要的交际障碍。另外我们中职学生对英美国家高频惯用巨型知之甚少,能脱口而出的高品质实用英语句子太少。如果我们要真正表达外国朋友创业不容易的句子是"Oh,you have been through a lot!" 它的意思就是“你经历了很多有挑战有难度的、坎坷的事情”。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将这类地道的惯用句型输入给学生们,减少母语和中文思维的干扰。
(二)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重视程度不够,英语教师们在课堂上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文化传播,但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也得不到很好的反馈。即将颁布的中职英语新课程标准对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有了阐释:“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国外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好基础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只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语言知识点讲解,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输入。虽然新课标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要求,但是缺乏明确、详细的教学方法、内容、手段和评价方法,这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
(三)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在英语学习中对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理解力不足。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语言实践机会少,在教学中,教师很难找到合适的、系统化的教学材料,而课本中对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介绍涉及很少,这就使得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加之,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直接和英语国家的人交往或者亲自去英国、美国等国家旅游等方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对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
二、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培养中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由于现用教材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相结合,增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将英语文化的教
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统编教材,利用多媒体教学,全面、系统,直观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外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发展交际能力。
以词汇教学为例。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学生不能仅仅按照词汇的表面意思去理解,而要将词汇带入整个句子甚至整篇文章,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掌握词汇的运用规律。举例讲述动物"dragon",中国龙和西方龙虽然是虚幻的,但是也有相似与不同之处。相似之处都体形巨大,会腾空飞翔。不同之处是中国龙喷水,西方龙吐火。西方龙有双翼,中国龙有四爪。西方龙则更像恐龙一些.“中国龙”翻译成英文是“the Chinese Dragon”。“dragon”这个词也源于拉丁文,有“大蛇,凶暴的人,严厉而有警觉性的女人”的意思。从这个意思引申出“撒旦,魔鬼”的意思。中国的龙是代表的神圣,而在西方龙一般代表邪恶。从这里可以看出“dragon”原没有“龙”的意思。所以在语言交际中决不能赞扬外国朋友是“dragon”。
再以色彩的单词为例,如a white lie中国学生会容易直译为白色的谎言,而实际意为“无害的,善意的谎言”。学生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翻译成无害的谎言,善意的谎言。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一个禁忌词,常被解释为枯竭的、无生命的表现,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着高雅纯洁,体现一种纯洁和天然的美,白色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着纯真无邪,所以 a white lie解释为善意的谎言。通过学习课堂教学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会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合理利用影视资源,重视信息技术,积极将VR技术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跨文化知识的获取。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电视、电影、网络视频等都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等社会文化的有效途径。影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精华,其生动的生活场景,丰满的人物形象,众多而又各具特色、且特色鲜明的语言等都是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因此,通过开发影视资源输入文化知识比单一的文化知识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开发影视资源时,一定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切忌“走过场”。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使用如下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具有外国文化特征的标志,并且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其次,指导学生体会英语国家的交际方式和禁忌,适应英语国家所惯用的交际方式;最后,带领学生深层次研究和探讨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及其对待事物的看法,使学生对跨文化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如今教育行业从单一枯燥的说教与图文教学,到视听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了英语常规教学中,再到VR技术的尝试引入。这种新兴的全景教学模式因其自身的体验式场景,能给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教师们讲授外研社版的基础英语上册travel单元时以France culture的旅游场景为例。学生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进入某个虚拟场景(如巴黎铁塔)三维环境里,进行人、物、景的多重交互,既可重现铁塔历史场景或现实中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多维展示,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到与现实一样的情境。在网络平台上就好似老师、同学就在身边,挥手即可触碰到,可以与老师、同学一起进入铁塔内的虚拟情境,享受真实感学习与立体感皆强的体验。尤其是涉及到的国外文化场景,VR技术的教学形式能很好符合和满足英语跨文化学习的这一重要环节。
(三)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从思维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英语语言特点和英语文化。
我们先以中国人和英国人为例弄清楚语言是怎么来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咱们中国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种地需要土地肥沃,气候条件好,这样粮食才会多。而咱们中国土地不肥沃,气候条件也不好。因此收的粮食自然也就不多。粮食一不多,就导致中国人最关心的事就是“吃饱”,所以一见面就问“你吃了吗?”而英国人是住在一个岛上,四周都是大海。他们不种地,以打渔吃现成的为生。要是天气刮风下雨他们就没法出海打鱼,自然也就挨饿。所以英国人最关心的是天气,见面必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就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思维习惯。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改不了的。这个思维习惯,就决定它的语言特点。
另外中国人的说话特点十个人会说出十句话,十个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的语言统一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把一个东西叫做一支笔、一张纸、一台电脑、一块眼镜、一条毛巾…… 但是英国人一个a,全解决了。它跟中国完全不同。我们中国人最擅长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英国人最擅长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如果要表达桌子上的钱是我的,中国人先说桌子上,然后再说钱是我的。而英国人说“Money on the desk is mine.他们把“money “放前面,认为钱更重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咱们中国农民收了粮食以后,先吃次的粮食,好粮食可以存,一直存到第二年的秋天。次粮食是不能存的,所以它一直先吃次的,然后吃好的,吃到第二年秋天。要不然我们这个民族就饿死了。所以我们的思维习惯是次的放前面,优的重要的放后面。英国渔民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能打到鱼,打到鱼后他们先吃好的,把坏的扔了。因为这鱼不能放啊,第二天它会臭,甚至晚上就臭了。所以英国人的思维,总是把好东西,重要的放前面。借此我们可以得出各自的生活习惯决定了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所表达出来的语言便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讲解国外人的思维方式,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学习异国文化。
结束语
对于中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现阶段的中职英语教学主要局限于国外文化的浅层次渗透,文化修养和行为取向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視因此,在今后的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宽容性,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及对交际模式的适应性,从而拓宽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
[2]冼吉昌.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思维[J].教学研究,1999.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李渊.浅析中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素养培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
(作者单位:河源理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