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欣
[摘 要]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规律,在理论结合实践中推进创新,大学主题班会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教育效果明显,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文章通过调研西安工程大学主题班会的基本情况,重点对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其符合新时代思想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提升大学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主题班会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9)01-0081-05
The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University Theme Class Meeting——Take the Case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Guo Xinxin
(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48 )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the law to promote innovation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 features of wide coverage, strong interaction and obvious education effects, the theme class meeting could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survey and research 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theme class meeting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se cont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me class meeting , which promo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class meeting according with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a new era.
Key wor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theme class meeting;Effectiveness
在2017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唯有以问题为导向,拓宽现实与理论视野,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因“事”“时”“势”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才能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才能真正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大学生主题班会作为高校较为基础和有效的教育形式,由于其覆盖面广、实施度高、延展性宽,导向性强,不仅是辅导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重要形式,更是進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三全育人”行之有效的抓手。但是笔者发现,近年来主题班会由于没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结合学生的内在需求与时俱进,其实际教育效果和意义明显弱化,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发掘主题班会的显性和隐性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来加强主题班会活动的建设。
一、高校主题班会现状分析
本文以西安工程大学的大学生调研数据为基础,调研分析高校主题班会的开展情况,共发放33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8份。此次调研为大一24.1%学生、大二53.4%学生、大三22.6%学生;其中 82%为普通学生,18%的学生为班干部;文史类学生占69.2%,理工类学生占30.8%;男生占29.9%,女生占70.1%。
1、 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得知,有60.1%学生选择本班班会召开的主要形式为主题班会;90.3%的学生认为主题班会具有重要作用,但在 “主题班会是否帮你解决实际问题,使您收获很大”的满意程度选项中,“满意”和“基本满意”只占38.2%,能够看出主题班会的实际效果与学生的期望值不相匹配;45.1%的学生希望班会能根据实际需求不定期举行,不应该在固定时间召开,可见固有模式的班会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2、主题班会的影响因素分析(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89%的学生认为主题班会召开的频率适中,学生对于主题班会的参与度较高;在班会存在的问题方面,学生集中的选项可以归纳为由于班会灌输、说教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积极性不高。进一步与学生交流座谈获知,固定内容主要集中于节假日前安全稳定的强调、“奖、助、困、补、免”班级评定、考试前的诚信教育、学初班级规划和学末班级总结等方面,有的班级也会加入学风建设、班级文化、就业指导等内容,但形式主要表现为班主任及班委的一言堂,每位学生的主体角色没有体现。
对班会重点加强方面的调研中,有24.4%的学生将班会主题的选择放在首位,说明学生希望从班会中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每位学生的参与度也是学生重点关注的选项,这与班会存在问题相互对应,也是我们提高主题班会的切入点。班主任、辅导员的跟进和指导只占10.4%,一方面表明学生对于自身在班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较为重视,都希望在班级活动中能够展示自己,有所贡献。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感得以激发,削弱了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某种程度也印证了以说教形式或将自己主观看法强加给学生的指导是被排斥的,但是一次主题班会成功与否,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非常重要,如何使辅导员、班主任发挥应有作用,他们的角色定位是探讨点。
3、主题班会的内在需求分析(见表2)
如表2所示,从不同年级学生对班会内在需求交叉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对于主题班会各项内容的需求相对平均,趋于多元化,而大三倾向于以未来发展方向选择班会内容的意愿更加明显;从图中我们可以分析得知,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是所有学生的普遍需求,而且对人际交往和就业指导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需求更为强烈,所以对学生的普遍需求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也可与其他需求按照年级特点交替开展,与大一转观念养习惯、大二钻知识抓专业、大三找目标明方向等方面相互结合。
4、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分析(见表3、4、5)
在对主题班会呈现形式调研中,有39.6%的学生选择“综合型”集讨论型、体验型、表演型、叙事型为体的班会形式,30.5%的学生选择“讨论型”;从学科性质上划分:理工类学生选择“讨论型”的比列最高,达到30.7%;文史类学生选择“综合型”的比例最高,达到45.4%,从“综合型”和“讨论型”的选择可以分别看出学生对于班会形式的多样化和提高班级同学参与度两方面的需求。
从表4分析得知,48.2%的学生认为贴近学生需求是班会开展的方向及重点,说明学生对自我需求的重视程度,也只有我们了解了学生的需求,供给和需求才能相匹配,才能进行精准的教育和精准的服务。当代学生是互联网思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都更注重沟通与交流,都更注重话语权与参与感,我们要转变工作的思维和方式,淡化传统的权威,倡导自由沟通,平等对待教育对象,同时从“思想指导性”、“内容实用性”、“活动趣味性”方面下功夫。
从表5可以看出,23.5%學生最期望通过主题班会来提高班级凝聚力,说明学生有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责任心,深知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对于优良学风的形成、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作用;22%的学生希望对于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这与我们开展班会的目的是非常吻合的,也表明学生对于主题班会的开展是带有思考和期盼的。
二、提升大学主题班会的实效性路径
主题班会是按照学生需求进行调研确定主题,学生全面负责策划实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由辅导员、班主任参与指导,经过精心准备组织的主题活动。这是连贯完整的主题班会可行性操作模式,只要辅导员、班主任及班委高度重视,跟进每一位学生、做好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不难完成,但我认为这只是程序的无缝对接,深层次的核心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有我们直面调研中“学生对思想教育”和“辅导员、班主任跟进指导”需求较低问题,深度挖掘并找出切实有效的办法,才能使主题班会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给予学生成长有效的帮助。
1、 “审美型德育”的构建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将围绕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展开,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将主题班会落“实”落“全”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2]四个维度上来,从学生的感受性融入着手,借助美育手段从形式和内容上挖掘出思想教育的审美因素,进行“审美型德育”的构建,从而“内在的借鉴审美精神来改造德育过程本身”。[3]
形式上要杜绝灌输和强压式,通过可感知、可接触、可体验,以直观现象和感性事物为载体寻找对大学生产生认同感和获得感的有效方式,如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内容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可设计如“寻找经典革命美术作品”、“不忘初心、书写理念”等主题班会,学生通过对革命美术作品的解读,用书法来感悟初心理念,这些从核心内容、到表现形式、再到视觉效果,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真理基础、实践基础以及价值基础的质朴反映,其现场感与震撼力是普通说教无法比拟的,具有鲜活与强烈的教育效果。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贴近学生需求的德育内容才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道德教育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抵达心灵、发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付诸情感”[4],所以德育内容要从对大学生的内心和谐、人际关系的提升、审美素养的感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幸福的把握这些方面去解读和渗透,与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与国家 “美好生活”、“美丽中国”构建中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良好心境、精神世界的健全程度联系起来,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核心素养培养、就业需求和更高质量人生的追求联系起来,“审美型德育”让学生在“欣赏”和“自我感悟”中自觉自愿产生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更好促进大学生良好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形成。
2、 “教练型教育者”的养成
倾听学生的内在需求、关注学生的内心和谐、激发学生的自我完善,用“重视、接纳、信任、欣赏”来激发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辅导员、班主任要从自身的改革上发力,用学识涵养和人格魅力成为激活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他人”,这是“教练型教育者”的教育思路,也是新时代面对“00”后大学生教育的着力点。具体到主题班会中,就是对主题班会的目标、主题班会的作用、学生的有效参与和具体实施进行“要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的跟进和指导,要做到每一步都是目标的引导而非具体任务的下达;“要什么”即引导学生通过主题班会想有什么收获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即辅导员、班主任通过“温暖、简洁、有效”的话语进行持续发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更加明确需求点;“有什么”即围绕需求不断发现外界及每位学生自身资源以及每位学生愿意做出的改变;“做什么”即合理分工后井然高效的开展。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只是帮助学生搭建了平台、深化了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期待,培育他们更深厚的认同感与获得感,激发了学生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
3、 实践育人评价机制的完善
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机制,是确保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主题班会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渠道,理应有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根据主题班会特点,我们对相关学者研究形成的高校实践育人质量评价机制进行借鉴,分别从“主题班会设计、主题班会计划安排、主题班会开展、主题班会成效、主题班会总结和反馈”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每个评价指标又细化出“指导思想”、“班会主题”、“班会内容与价值”、“开展形式”、“班会成果”、“预期目标实现程度”、“实践主体满意度”等板块的分值量化评价指标,并且按照培养人才相关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系数的分配。同时每年会对主题班会实践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根据评价情况给予实践主体和学院有效反馈,召开辅导员、班主任主题班会推进会评选与展示优秀主题班会成果,进一步学习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价”的循环过程[5],切实来提高主题班会,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N]光明日报,2016-12-11.
[2]陈宝生.谈高校思政工作新内涵、新模式、新要求[N]光明日报,2017-08-04.
[3]檀传宝.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陈步云.高校实践育人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