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群 成国转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着眼点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它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无不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我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政治优势。这既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又是在中国实践中的发展。
[关键词]群众史观;人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志码]A
马克思对整个人类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既改变了世界,也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就,更加确信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更是对的。我国能够在长期的革命中取得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探索前进,在改革中走出一条适合本国人民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来讲有一个可靠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所处的这种特殊地位绝不是一种偶然或巧合,而是由中国的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实践证明,这种选择是对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没有一刻忽视过人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以及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新的定位,明确指出步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这就意味着党要进一步向更高的要求不懈努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需求。这是从根本上遵循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爱民情怀和坚定的人民立场追本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始终坚持树立并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人本理论和群众史观
一种思想的产生离不开时代的孕育,正确的理论源于实践,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同时也是发展的,这是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宝贵的理论品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出发,思考和谋划我国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运用到中国发展实践中的最新理论成果。党中央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该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和群众史观为哲学基础,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承认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体现了深刻的唯物史观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始终是为了一个“人”字,它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样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近百年的奮斗历程和理论体系中,最终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种理论的产生带有它的时代烙印和价值旨归。马克思、恩格斯严厉批判带着血腥味儿的西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为了改变广大劳苦工人的生活现状,扭转他们的前途命运,极力主张构建社会主义社会,让劳动人民得到自由和解放,获得应有的权利,通过全面发展来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社会实践,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对工人阶级生活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批判,十分关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同时召唤无产阶级的觉醒。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产阶级要打破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实现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要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消灭私有制。
唯物史观把人放在本的位置来探究人类活动和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作为历史的主体,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变革, 在马克思看来整个世界历史都是通过人的劳动不断创造的过程。充分说明历史离不开人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人不仅是作为感官存在的自然之物,还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这种关系决定着一个人以怎样的方式生存、发展以及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人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社会的发展又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发展。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人自身的发展,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是矛盾的,而实现两者的统一也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也将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都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的人。”[1]73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存在和价值有着不可替代性,是历史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和前提,历史的发展脱离不了人及活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唯物史观研究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在研究人的本质时这样说:“他们的需求即他们的本质,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因此,人的需要必然成为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待人的需求并赋予了其合理性,他看到了人的需求的普遍性和能动性,在他看来,人的活动均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归结为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人的需求是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强大引擎。满足人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眼中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处于一定现实关系中的人,是有需求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创造历史。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是以人为本的,这个“本”既是历史的主体、基础和前提,也是价值理论意义上的归宿。
对群众观的把握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习近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强调要更加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奋力通过更加平衡、更为充分的经济社会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真正做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最终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二)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反映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能动性、首创性的高度赞扬和认可,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们把人民群众的含义放在历史的范畴中来理解,一般来说,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民群众的内涵有所不同。但它始终是指:“社会居民中的绝大多数,包括參加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一切人们,包括处于进步时期的剥削阶级。其中,从事物质财富生产,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基础和前提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总体上对人民群众的内涵要从质和量的统一中把握:从质上来讲,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都是人民群众,这也是对人民群众最核心最本质的界定,这种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这些人占了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而这正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量的优势。在当代中国,凡是维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社会历史的发展需要的是能够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竭力主张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制约社会发展的旧制度。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夙愿是同它保持一致的,并且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保持一致的。因此,毫无疑问地以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判断历史发展的方向,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水平来决定历史发展的结果。
2.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群众史观的初衷和归宿
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说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83充分说明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革命运动,不断实现、维护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群众史观的初衷和归宿。
一方面,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人阶级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必须以工人阶级为依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叙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1]293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在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解放事业中起着推动和领导人民群众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是革命的领导者,也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每一步胜利的取得离不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而无产阶级政党想要处于领导地位,就必须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政党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人民群众唤醒权利意识,让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关系中受到的沉重剥削和压迫,从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合情合理的渠道维护自己的权利,让人民群众全心全意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中,最终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3.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无产阶级政党树立群众观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群众观点科学地概括为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同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线,坚持党所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党的一切工作的顺利展开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深入群众当中了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最终让人民群众受益。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至高点,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走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必须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起点上,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结合当前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为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党把群众路线视为生命线并作为完成各项工作的根本路线,同时把群众路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二、核心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下》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其含义就是指百姓。民本,就是以人民为本,源于《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春秋《毂梁传》中“民者,君之本也”的缩写。在中国历史上对民本思想的阐释诸多。“民本思想”“重民意识”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群众史观作为根本依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里的人民群众包括所有维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的征程,新时代要更加明确人民群众是我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我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与时俱进地运用到了实际发展当中。
(一)站在人民的立场抓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时刻不忘初心,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模范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对唯物史观所阐述的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并创造历史这一观点的肯定,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只有站在了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领悟人民立场的真谛,才会真心实意地做有利于人民的事。要从根本上明确“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伟业。
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样的论断,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的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味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新时代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它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存在决定的。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以生产力的进步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目前中国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下,人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必然使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这意味着我国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不再是只停留在物质的层面,而是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还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完全不符合实际,讲与之相对应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如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屏障,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因此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是党和国家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二)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始终坚持人本理论和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初心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走向共产主义,从而每个人可以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谈到共產主义社会中人的主要特征时这样讲:“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1]294社会主义的最终发展归宿是共产主义,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把握基本国情、立足最大实际,坚持党和国家的生命线,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5]23
(三)实现路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是第一位用“小康”来诠释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化,因为它既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40多年来,我们党一直在朝着“小康”的发展目标向前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党向人民和历史作出庄严的承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能否如期完成这一使命意义甚大。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进步的小康,不仅要求发展水平的提高,还要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全面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牢牢抓住决胜阶段这个关键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农”问题是民生之根本,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要在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采取更大的力度和具有更强针对性的措施。针对与我国发展密切相关的三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腿,农民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6]157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5]33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重要的一步,要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尽力做到共同发展,这样可以让农村人民、贫困地区人民,中西部人民也享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追求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原则,让人们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中迎接机遇和挑战,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实现共赢,让人人得实惠。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要求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要求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奋斗,中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无产阶级夺得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为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外交等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因此,我国的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5]36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不是口号,更不是空话,需要落实到实际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去,党要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政府工作人员都要积极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具体体现在健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使人民有更多的机会有序参与政治,人民可以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要求基层党员干部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去,了解和倾听群众的诉求,及时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增加基层民主制度的透明度,让人民有知情的权利和参与的权利,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心声,合理使用自己的监督权。
促進文化繁荣渗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人、对国家甚至对民族的影响是潜在的、持久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领会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将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的发展。中国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人们对美好生活产生无比的憧憬和向往。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各族人民要加强“文化自信”,通过文化认同感凝聚人民的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事业、文化艺术特别重视,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心怀祖国人民、响应时代号召,追求艺术理想。”[7]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从人民文化信仰的角度论述了人民是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更有希望,中国人民要有文化信仰,国家的建设更有力量,民族的未来才有希望。
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有保障,是整个社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把民放在本的位置,着力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特别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5]45针对新时代确定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奋斗目标,党和国家仍然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在利民惠民方面做出了新的重要部署,从脱贫、教育、就业、收入、基本保障、医疗水平、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着手,实施了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福利,让人民过得更加幸福。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凝聚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绿水青山的“生态建设”,也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230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新时代,在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全局思维中突出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建设美丽中国是力争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国家的整体强大绝不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而恰恰是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了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了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策略,提倡绿色发展,增强环保节约意识,提高循环再利用率。针对目前环境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些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党和国家顺应民意加强环境污染治理,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譬如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让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正确认识之上形成的,无不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和群众史观为基础,坚持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科学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结合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政经历,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充分肯定,表明了它的不过时性,同时以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他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永不脱离群众,汇聚人民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发展,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的奋斗目标,尽可能让每个人全面发展,最终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下的最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83,293,29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社,1960:28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4]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4.
[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33,36,45.
[6]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7,230.
[7]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8]王刚,胡建东.论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4653+67.
[9]王红光,李冬凤.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意义与实践理路[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834.
[责任编辑]王立国
On the Mean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hought"
LONG Qun , CHENG Guozhuan
(School of Marxism of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832003, China)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point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realistic human being and its development. It boils down human nature to the sum of all social relations. The people are the subject and creator of histor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absorbed the essence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de clear the CPC's original intention and mission, adhered to the views of the masses and followed the mass line.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ll embodies the idea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which is our party's fine tradition and fundamental political advantage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is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actice.
Keywords:mass historical view; humanistic thought;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