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 王晶晶 陈仪
[摘要]为了解高校师范生教学信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帮助师范生提升教学信念。采用教学信念量表和影响因素量表对606名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师范生教学信念总体呈发展取向;(2)师范生教学信念在年级、性别、专业、有无教育活动经历上差异显著,在生源地上无显着差异;(3)师范生自身性格、重要事件、生活环境、重要他人与教学信念相关显著,前三者正向预测教学信念。建议通过课程、实习、校园文化等提升师范生教学信念。
[关键词]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学信念;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
一、 问题的提出
在师范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知识、技能的提升固然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师范生教学信念的培育亦是不可或缺的考虑要素。由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对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提出要求,其中课程目标中就包括对各学段教师教育教学信念的要求。所谓教学信念是指教师在教学历程中,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学习等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种坚定并坚持信奉的信念,从而指导教师的思维与行为[1]。教学信念的重要之处在于其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息息相关。有研究认为,教学信念能在教师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承担类似于心理过滤器的功能,通过对教学情境的界定来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决策与行动[2],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以至教学效果与学生的身心发展[34]。
正是由于教学信念在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结果中的重要预测作用,研究者及实践者开始尝试将研究视角转向教学信念的形成与发展上。人们发现,尽管人的信念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Richardson认为包括个人的成长、学习和接受正规知识的经历在内的三大要素是影响教学信念的重要因素[5],也有人认为教学信念的转变源自于知识学习后的认知冲突与调整[6];而从情景与文化的视角来看,教学信念可能是教学情境中教师、学生及师生互动等作用的结果[7],也可能源自于情感负载的经历和文化传递[8]。在更具体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课程、实习[9]、学校文化、自我反思[10]等是师范生教学信念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孔真真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影响师范生教学信念的因素归纳为自身性格、关键事件、生活环境、关键人物四个层面[11]15,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师范生教学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参照。
纵观师范生的培养单位,全国约有师范院校及参与教师教育的高校共计516所,但调查显示,参与师范生培养的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及部属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参与度不高或辐射面不广等问题,反倒是地方高校在师范生培养上挑起大梁,成为教师教育的主力军[12]。在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引领下,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力求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信念在应用型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中的价值,既体现在师范生的教学行为上,还表现在其从教意愿上[13]。师范教育是高校师范生专业定向的重要阶段,也是师范生树立理想的时期。通过了解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学信念及其影响因素,能够帮助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升其整体职业素养,促使他们在充满变化和困难的职业道路上坚定从教信念,增强其教育实践教学应用能力,是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应用型人才的有益探索。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其中自编问卷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生生源地、所学专业、所在年级、从事教育活动经历。
采用《师范生教育信念的调查研究》[14]22对师范生教学信念进行调查,量表分教学观信念、学生观信念和职业价值观信念,每个维度又分为“传统”与“发展”两个取向,前者倾向于强调限制、保守、教师中心、规范,后者倾向于强调自由、开放、学生中心、发展。量表共29题,釆用6级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记16分,分数越高表示教学信念认同越高。本研究中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8,0.76,0.88和0.93。
采用《影响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因素问卷》[11]14对师范生教学信念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问卷分自身性格影响、关键事件影响、生活环境影响、关键人物影响等4个层面。 问卷共13题,采用5级计分,从“几乎没影响”到“非常大”分别记为15分,分数越高表示该因素对教学信念的影响越大。本研究中问卷各维度及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0.67,0.65,0.78和0.78。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广东省某应用型地方师范院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06份,总有效回收率为93.2%。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师范生教学信念的总体现状
将教学信念量表理论中间值记作最低标准,与被试得分进行比较,如果被试在教学信念分量表及总量表上得分的平均值小于最低标准,则表明被试的教学信念持消极的态度(即呈传统取向);如果两者相等,则表明被试教学信念持中立态度;而如果平均值大于最低标准,则表明被试教学信念有较积极的态度(即呈发展取向)。
從表1可以看出,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平均值都大于最低标准,即被试的教学信念不管是在总体上,还是在教学观、学生观和职业价值观各分维度上,都呈发展取向。
(二)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师范生教学信念的差异分析
总体而言,师范生教学信念在年级、性别、专业、有无教育活动经历上有显着差异,在生源地上无显着差异。具体而言,在年级上,师范生教学信念各维度及总分随年级增长,通过进行事后比较发现,大四学生显着高于大一、大二、大三,而大一、大二、大三之间差异不显着;在性别方面,女生在教学信念各维度及总分上均显着高于男生;在专业方面,文史类在教学信念各维度及总分上均显着高于理工类;有教育活动经历的师范生在教学信念各维度及总分上均显着高于无教育活动经历的。
(三)各因素对师范生教学信念的影响分析
考察自身性格、重要事件、重要他人、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师范生教学信念的影响。首先,对影响因素、教学信念总分及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各项目两两间均呈显着相关(P<0.01)。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为了进一步考察影响因素与教学信念之间的关系,以影响因素为预测变量,教学信念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考察影响因素对教学信念的预测作用。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四、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606名师范生教学信念、影响因素及其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师范生教学信念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不同维度上都是呈发展取向;师范生教学信念在年级、性别、专业、有无教育活动经历上有显着差异,在生源地上无显着差异;师范生自身性格、重要事件、生活环境、重要他人与教学信念相关显着,且前三种影响因素能正向预测师范生教学信念。
(一)师范生教学信念的现状
在不同的研究中,研究者均得出与本研究较一致的研究结论,即研究对象持发展取向的教学信念。这种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较为契合的研究结论,表明当前师范生培养总体上是符合教育现实的。但也有人提出,尽管教学信念本身与教学行为具有一致性,但教学信念并不必然导致相应的教学行为,甚至两者会相互冲突[15],特别是师范生本身存在的诸如信念单一、整合性不够等原因,要将正向、积极的教学信念真正付诸实践,还有待通过“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有效强化说课训练—扎实推进教学信念实践化”的逻辑路径,形成“且言且行”的理想样态[16],最终突破知与行的连接障碍,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从差异检验的结果来看,大四师范生教学信念高于其他年级、有教育活动经历师范生教学信念高于无相关经历的,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11]24。说明完整的课程教育、教育实习或教育实践等学习实践经历对师范生的认知水平、内在体验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其教学信念的形成与发展;而性别与专业上的差异性,可能是受性别因素及社会期待的影响,女生个性上更耐心、温柔,对学生的关爱考虑得更多,更乐意从教;文史类学生人文情怀与感性思维相对更浓;当然事实上,女生在专业选择上也更倾向于文史类,因而导致女生较男生、文史类学生较理工类学生有更具发展取向的教学信念。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前人的研究[14]38。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师范生具有大致相同的教学信念,与部分研究存在差异,但与王晶晶等关于知识信念的研究结论互相印证[17]。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学生既可能进城学习,享受城市学生同等的学习资源,也可能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家与全世界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对话,甚至有部分农村学校本身资源就不输城市资源。总的来讲,农村与城市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日渐改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学生也能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因此教学信念在生源地上无显着差异。
因此,要促进师范生整体教学信念的发展與整合,一是要注重师范类课程的开设与效果实现。日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强调高校要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加强学习过程管理等。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应以此为契机,注重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遵循师范生的学习规律及各年级课程的固有顺序,着重加强对师范类课程的梳理、反思与再设计,并确保落实、彻底执行;二是适当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教育。针对部分男生及理工科师范生教学信念相对较低的现实情况,学校在制定政策、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予以充分考虑,加强这类学生群体的教学信念教育与引导;三是把握实习、实践对师范生教学信念的促进作用。学校可以从教育课程形式上(如课前十分钟模拟上课、案例讨论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也可以通过安排师范生到对口单位实习,丰富学生的教育实践经历,使教育理论得以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教学信念。
(二)不同影响因素与教学信念的关系
师范生自身性格、重要事件、生活环境、重要他人与教学信念显着正相关,这些影响因素可以解释因变量12.1%的变异性;其中自身性格、重要事件、生活环境等因素能正向预测师范生教学信念,进一步表明这些因素对师范生教学信念的重要作用。如前所述,在师范生教育中,信念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未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促进师范生教学信念的发展,师范院校应该在提高学生修养、优化课程、提供实习机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上多下功夫。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对学生性格培育的主观意识与工作力度。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学生道德修养,陶冶职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性格的正向引导,使其教学信念得到提升;同时,学校还要训练教师习得一定的方法,使他们在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教学时,能把握师范生的不同性格进行个别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二要善于抓住机遇进行教育。师范生学习过程中遭遇的重要事件,是获得师范生个人经验、成长成才的重大机遇,因此教师应有足够的敏锐性,善于捕捉教育教学中对师范生成长的重要事件,并利用事件影响对师范生进行及时教育,以促进其教学信念的形成与发展;三要弘扬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作为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其精神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教学信念。因此,师范院校应大力弘扬先进的、健康的、科学的学校精神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积极的教学信念。
总之,师范生教学信念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性工程。在培养师范生教学信念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师范生自身的参与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当事人,但社会舆论中价值观的引导、教师生存环境的改善等软硬件条件的参与,同样也是影响师范生教学信念的重要来源。因此,提升师范生教学信念,为办好全民满意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致力完成的系统网络工程。
[参考文献]
[1]呂国光.教师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2]朱苑瑜,叶玉珠.实习教师信念改变的影响因素之探讨[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类,2003(1): 4146.
[3]Pajares M F.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3): 307332.
[4]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0(5):1620.
[5]Richardson V.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beliefs in learning to teach[J].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1996(2):102119.
[6]Lim, C.P.&Chan, B.C.Microlessons in teacher education:Examining preservice teachers'pedagogical beliefs[J].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7(3) :474494.
[7]Tillema, H.H.Belief change towards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student teachers:immersion in practice or reflection on ac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0(5) :575591.
[8]Pajares F.Teachers'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4) :307332.
[9]李玲,林智中.师范生教学信念的发展轨迹及其原因——一位英语专业师范生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8(2):95104.
[10]李海燕,张莉.论教师信念及其成因[J].现代教育科学,2007(6):6566.
[11]孔真真.师范生教育教学信念及其影响因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2]赵国祥.造就大国良师 教师教育要解决哪些问题[N].光明日报,20180424.
[13]王丽,皮悦明,王有智.免费师范生职后工作现状与发展意愿调查[J].教师教育论坛,2017(11):5965.
[14]张平.师范生教育信念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5]罗丽芳.教师信念与实践不一致性:影响因素、启示及展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6064.
[16]吴金航,朱德全.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相关:理想样态与实现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6):1115.
[17]王晶晶,吴文春,王娜,徐学.师范生知识信念与终身学习核心素养的关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4):104108.
[责任编辑]王立国
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ing Belief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XU Xue1,2, WANG Jingjing1, Chen Yi1
(1. School of Education,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521041; 2. Faculty of Educ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Macau,999078,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the teaching beliefs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transition to applied-oriented situ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eaching beliefs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beliefs, a sample of 606 undergraduate normal students completed Normal Students' Educational beliefs Survey Scale and Questionnaire on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Education Belief.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teaching beliefs of normal students were generally oriented towards development; (2) the teaching beliefs of normal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des, gender, majors,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ource of students; (3) personality, important event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ortant person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eaching beliefs, and the first three items can positively predict teaching beliefs.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normal universities improved the teaching beliefs of normal students by improving students' cultivation, optimizing courses, providing internship opportunities, and creating a good campus culture.
Keywords:local universities;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teaching beliefs; influencing f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