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赵莹
摘要: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当属儒家文化成就最高。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内涵,在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贯彻的必要性,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人本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5-0057-03
作者简介:王芳(1968-),女,满族,硕士,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赵莹(1989-),女,汉族,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在古代封建社会,强调“礼”,以维护宗法等级秩序为目标,各阶级之间划分明显,所以使得“人本”的概念比较隐性。“在儒家文化思想内涵上,虽然没有西方的“人文主义”,也没有中国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但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古代思想家在关注人的问题研究中,形成了民贵君轻、强调人的价值的民本思想,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就是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在古代社会的体现。”[1]
一、儒家人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近代以来的人本思想有着重要的渊源,近代的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新思想的过程中渐渐总结出了人本思想,人本思想体系包括:肯定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人的潜能,将个人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体现其独立性、创造性和价值。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人本思想不仅指对他人的关心、理解、尊重,更有对他人的宽容、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强调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并把它看作为人内在的本质规定性。
(一)唯人为贵
儒家人本思想提倡“唯人为贵”,即肯定人在这个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人本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即是主张人在天地万物中,具有至高的地位和价值。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高贵还是低贱,都不能剥夺其做“人”的资格。这种资格既有生活上的需求,也有心理上的需要,既需要满足吃穿住行的需求,也需要给予心理上的关心和爱护。总之,儒家“唯人为贵”的思想强调了人存在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肯定了人存在的意义,看重人的本性,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体来说就是在肯定人的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二)仁者爱人
“‘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用仁爱的原则协调人际关系,实行‘忠恕之道。君子要通过先‘立己而后‘推己及人达到人人都成仁。也就是说孔子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信任和同情,谁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作到了‘仁。”[2]以“仁”为原则,以“礼”为标准建立了仁礼相结合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是第一个把“人”同“仁”结合起来的人,并在此基础上把“仁”解释为“爱人”。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倡导人们之间的相处要以诚、以礼。这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对于人与人的平等交往、友好相处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繁荣发展。
二、儒家人本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更高。拥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追求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这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不断发展的经济也容易使大学生迷失自我,沉迷于物欲之中。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大便利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拉近了师生之间沟通的距离,可是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威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本思想体系,不断培养,开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得到个性的和全面的发展,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求。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文明建设似乎在停滞不前。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且不说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个人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而将人本教育思想贯彻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贯彻人本教育思想,符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生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外面思想的,而是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思想和主见。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人本思想,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一方面以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大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促使大学生由外化的思想道德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并自觉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习惯,这是一个外界的理论与自身的行为相互转化的过程。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在过去长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一直呈单向灌溉式,学生机械、被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很低。探其原因,教学方式上,没有以大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内容上,不是以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需求层次为出发点,而是盲目的跟随着国家的政治要求,行政化色彩过浓,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教学目标设置上过于理想化、模式化,过于强调满足国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忽视了大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且缺乏针对性,忽略大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可以看出,这种没有以大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价值和需要的传统教育模式,必然缺乏较好的教育实效性。
因此,贯彻实施人本思想,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注重大学生主体价值的角度出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在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如何提高儒家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
(一)转变教师自身角色
在传统的教育观点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是绝对分化的,存在绝对的权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应逐渐调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第一,改变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
在过去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校一直践行着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观念,为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而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一方面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益。同时,在师生沟通方面,应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平等的关系,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
第二,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过,“学校就像精致的乐器,它要奏出影响每个学生心灵的美妙和谐旋律,就要依靠教育主体的人格来调准乐器的音调。”[3]教师作为授业解惑者,应该教书育人,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这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同时,由于学生具有的向师性,教师为人师表,也应当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学生面前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工作饱含热情,对学生充满理解、尊重和关爱,贯彻人本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提高教育的效益。
(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个性的全面的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机械的去接受知识。将人本思想贯彻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一,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作为蓬勃的具有生命力的新一代,应当看到他们有思想、有主见的一面,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肯定其主体地位,成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真正的主体。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逐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其独立性和创造性。
第二,注重大学生个性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个体,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具有主体价值。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这种发展,不等同于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不是自私的、狭隘的,更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任意践踏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倡人本主义思想,一方面,是要满足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在大学生实现自由发展的同时促进其发掘潜力,实现更好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4]在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大学生全面的发展,包括人的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和兴趣爱好等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坚持人本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构建民主、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
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该思想启示我们,要成功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环境的作用,这就要求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创造良好环境,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保障。”[5]因此,要贯彻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积极构建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第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大学生的生活和成长都和这个大环境息息相关。随着大学生们踏进了科技信息化时代,信息沟通的快捷化、便利化,大大便利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但是也充斥着大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威胁。因此,应当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不断完善监督制度,使大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不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物质文化环境包括建筑设施、绿化程度、教学器材等。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能使大学生在进行正常学习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应当不断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在校园内发挥广播、校刊校报的作用,也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广播、校刊校报可以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的内容,思想上引领着大学生;校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生与生、师与师之间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师生形成文明的言行举止,为良好的学习打基础。
第三,营造民主的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贯彻人本思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就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应该是一个民主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而不是“一言堂”,家长说了算式的教育。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育,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陶冶情操。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给予理解和尊重,并予以解决,使大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去粗取精,吸取儒家文化中的精华,让人本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土壤中,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姚婕.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J].兰台世界,2015(8).
[2]王露.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视域中的“人本主义”思想[J].黑龙江史志,2008.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59.
[4]王刚.人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5.
[5]陈曦.儒家人本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