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
蜕变既痛苦又幸福,任何一种改变原有习惯或是新的挑战都需要时间、需要实践、更需要勇敢的行动起來。什么是工作坊、什么是主题沙龙?什么是学习?适合成人的学习方式是什么?为什么要转变?怎么转变?我可以带着老师们以“工作坊或主题沙龙”的模式开展研修活动吗?老师们愿意“接受”这种转变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堆积在我的脑海中……
不趟河怎知水的深浅、不走路怎知路的崎岖,在研修趋势的驱动及自己抱着一种“好奇和探究”的喜悦之情,我也勇于投入了尝试“工作坊式研修”的队列之中,我相信“每一次历练都是成功的财富”“试着去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转变,从认同研修员称谓的转变开始
“口乃心之门”,“研修员”逐渐取代“教研员”,称谓的改变意味着工作内容、作用的变化,工作角色的转型及研修参与者话语权的转变。研修融教研、科研、培训为一体,是通过研究而达到道德、涵养、造诣素质方面的一种状态,是唤醒教师学习主动性、促进其内生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从思想上认同“研修员”称谓的改变,也是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基础。
二、破茧,从凸显参与者主观能动性着手
学习是学习者是通过一切时机为自己建构学习机会,在不同学习情境之间与周围人、事、物积极建立连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用逐步深入的方式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探究的一个过程。在以往的“培训或教研”活动中,教研员一人讲众人被动听,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的现象较多,导致教师被动接受,吸收少、效果差,更别提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了。
破茧从哪里入手呢?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工作坊式”研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调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一段时间内多人“保持共同思考”,用多种智慧的方式“共同工作”,围绕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扩展论述等,在彼此倾听、对话、互动、贡献的学习情境中建立关系,主动建构和积累学习经验,使参与者在过程中认识并建立积极的自我学习者形象,增强内生力。所以,从凸显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着手是我在“破茧”期重点思考的内容,并以此来设计研修活动。
如:每次活动前,在基于教师培训需求的情况下,我在下发的通知方案中,会提前募集主持人、发言人、工作人员等,所有报名人完全是自主自愿的行为;没有“抢”上承担任务的教师也不是没事情可做,因为我会提前在方案中抛出研讨问题,请教师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文献搜索,或结合自身教育案例进行适宜对接,谈谈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等;在活动过程中,积极营造宽松、自主、倾听、对话、共建的工作坊共同体学习环境,如:教师们自主结队结组,围绕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讨论、记录,并进行多样化分享等;在活动结束后,重视教师当次活动体验及感受,关注教师未来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性,用问题引领的方式继续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和后续学习,为下一次或下一阶段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如:工作坊微信群畅谈感受、抛出问题继续思考,转发优秀链接等,形成后续学习情境。
在彼此敞开、共同对话的氛围中,大大调动了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团队中的“重要一员”,并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我们在这种共生共长的环境中实现新的“生长”。
三、成蝶,从大胆尝试一次次的工作坊活动开始
1.海量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带着种种问题,围绕关键词“工作坊”“研修”“主动学习”等,我开始了海量学习和资料搜集,向内与自己的前期经验进行对接,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自己对活动的认识和新想法,《学习的本质》《人是如何学习的》《问题·成因·对策》等书,都给予了我大量的营养所需,我想这种学习的内驱力也归功于“研修方式转变”给我带来的巨大推动力。
2.专家助力,帮我指点迷津找准定位
除了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以外,我还主动向专家请教,在2018年3月前,说实话,我还从未独立主持开展过“工作坊式研修”活动,就连确定我的专题都“百般踌躇”。于是,我带着问题,主动向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学习故事组领衔教师周菁博士”进行了请教。
探讨话题:如何以自己生长为基本点确立工作坊式研修主题
时间:2018.4.6-4.9
对话实录:(以下是我们的部分对话)。
我:周老师好,我好发愁啊,现在要改变的主要是研修方式、研修员角色的转变,但怎么跟儿童视角对接,怎么呈现在这个问题上,我还真没想好!总觉得有点宽泛,如何整合我有些困惑。
周:研修活动不需要关注孩子吗?
我:需要关注孩子,但主要是引领老师如何关注孩子,我打算尝试开展一次“工作坊式研修”,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入手。
周:工作坊只是形式,研修内容关注的是什么?怎么组织?里面有自己需要改变的东西吗?
我:的确要学的很多,我现在还从未组织过“工作坊”,怎么向内寻找自我成长点是个问题。
周:向内生长的生长点说的特别好,是不会工作坊这个形式?还是没明白改变什么呢?现在看来已经有两个点了,一个是用工作坊方式,另一个是关注孩子。你要研究的是你怎么组织工作坊和怎么在工作坊里面加深或传递对孩子的理解,与老师共同寻找儿童的视角是吗?
我:是的!
周:提升教师的前提是如何改变自己,从内容、意识、形式上帮助教师提升,改变自己,要先了解教师需要什么、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自己的状态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给老师想要的?就是你可以做的事情。关键问题是:形式里面你要传递的信息和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才是实质。
我:(思考中……)茅塞顿开啊——谢谢您的指点!
周:确定好问题,就可以开始写研修计划了。
我:ok 思考后立即行动!
灵感来自于不断的思考、发问,在与智者的在与智者的“对话”中,使我明晰了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3.大胆尝试,体验“工作坊研修”的幸福感
確定好主题后我开始撰写工作坊方案,在前期大量工作基础上,我的第一个工作坊方案——“如何在工作坊式的研修活动中与教师共寻儿童视角” 初步形成,此后在一次次工作坊的活动中也逐步架构了我喜欢的工作坊模式,如: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环境及物质准备、内容准备、需思考的问题准备,以及会务人员募集报名方式等)——活动过程(如:团队共建、分形式研讨互动、多种方式记录(思维导图、绘画、表格等)、集体分享交流(表演、说、汇报等)、共读专业书、总结梳理提升)。
除此,作为每一个“参与者”,“转变”对于自己的感悟也是深刻而与众不同的,以下是教师们活动后感悟——
在忙碌的工作中静下心来去观察孩子,尝试分析孩子的知情意行,竟然发现孩子的多种闪光点背后其实包含着他们对老师、对环境及对小朋友之间浓浓的爱!——密云一幼何爱
今天的活动我特别喜欢,以照片的形式去共寻儿童视角,透过照片,可以看出能够看出孩子的状态、表情、行为,透过照片去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工作。——密云七幼郑子怡
今天的集思广益,让我感到自己和大家都很有力量,我们共同交流研讨,在互碰智慧中明白如何读懂孩子,以后我会及时反思自己,就像许老师给我们自主的空间一样,会给孩子更加自主的生活和游戏空间,使他们快乐成长——密云区巨各庄中心园齐菊香
我最大的感受,你们都是我的老师,马上就把我拍在沙滩上了!——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学前修室张秀红主任
伴着夜光,倚靠在沙发上,逐字逐句的品读着老师们满满的收获和发自心底的“声音”,幸福感和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以前总觉得老师们能力不够,研讨能力不强,总觉得教师主动思考的能力不够,其实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超有能力的“能量球”,只是作为组织者,是我没有架构起一个很好的让老师“想说、想交流、想表达……”的环境,没有勾起老师们“真研”的愿望,埋没了大家“发光和贡献智慧”的主动性。研修方式的转变是形式的转变、是实质的转变,还是一种精神和行动上的引领,我们“提倡解放儿童 让儿童自主”,就要使教师真正从以往的培训模式当中解放出来,并把这种研修精神带到自己的工作中、带给孩子们!在不断尝试历练自己的同时,我不断鼓励教师张扬个性、发挥潜能,激发他们的能量,信任、放手,给予教师充分自主思考和交流分享的空间,在自由宽松的研修氛围中,充斥着教师们各种情绪,这种有准备、有挑战、共思共享的研修环境逐渐形成。
从自身而言,转变、破茧、成蝶的过程有困惑有艰辛,这种破茧成蝶后的幸福体验只有蝴蝶自知!我喜欢上了“工作坊研修”,因为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个体,是教育的真正“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