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
2018年12月2日晚9点半左右,湖南益阳沅江市泗湖山镇东安垸村发生一起杀人案,12岁的六年级在校生吴某因在家抽烟被母亲陈某发现后用皮带抽打,因此心生怨恨,从自家厨房拿出菜刀,向着母亲连砍20余刀,导致其母当场死亡。后来警察带着小吴去指认现场时,他还在笑,脸上没有一点害怕的表情。警察问他:“为什么要杀妈妈?”他回答:“妈妈不好,我就是恨她。”从公开报道来看,弑母者吴某没有丝毫的悔意。
这起少年弑母案,令很多人感到痛心。由于男孩吴某只有12岁,还未达到负刑事责任的年龄,因此已经被释放。男孩家长讨论后决定把男孩送回校园继续上學,多接受教育。这不仅引发了舆论不小的争议,也引发了家长们的恐慌和强烈反对,如今村民都怕他。对于如何处置这个少年,网上已有诸多评论,我们只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一下这起弑母案的原因,看一看家庭教育有多么重要。
少年为何残忍弑母
据调查,吴某还只有两岁时,其母就外出打工,其他时间都是爷爷奶奶在带养,而爷爷奶奶娇惯溺爱孙子。经初步审讯,吴某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母亲打后心生怨恨才动了杀机。从吴某的言行来看,他是一个内心完全没有爱的孩子,心理变态、人格扭曲、缺少法律意识。从调查情况来看,吴某应该属于留守儿童,从小缺少母亲的陪伴,成长过程中没有与母亲建立深厚的感情。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谁不打他不骂他,谁事事依着他,谁就是对他好。许多祖父母正是迎合了孩子的需要,对他们百依百顺。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相对较严,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予以满足,对于不良行为习惯会进行责罚,这就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对他不好,不爱他,因而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关系疏远。祖辈带大的孩子祖孙之间的关系就密切,亲子关系就相对淡薄;而且父母外出时间越长亲子关系就越疏远,孩子就会听祖辈的,而不听父母的。如果父母再采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亲子之间本来存在的情感裂痕就会扩大,孩子的怨恨抵触心理自然膨胀,就易发生悲剧。这起案件虽然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如关爱不够、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欠缺等。但是,根源却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
安全型亲子依恋感缺失:导致孩子心理问题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小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这是一种糊涂的认识。孩子从小寄养在祖辈家里,这对孩子来说就等于被父母“遗弃”——第一次遗弃;等到大了再从祖辈那里接回来,这等于是祖辈的“遗弃”——第二次遗弃。由于从小没有产生亲子依恋感和安全感,孩子容易产生情感障碍和心理问题。
在儿童还未能独立活动之前,母亲就外出工作,孩子交由他人照看或入托等,常具有破坏性结果。半岁至一岁半,是孩子与父母形成巩固的亲子依恋关系的敏感期。孩子从小被寄养的时间越短,亲情弥补越容易;孩子被寄养回到父母身边的年龄越大,亲情的弥补越困难。
安全型依恋关系是最好的一种依恋关系。早期依恋缺损,会因埋下怨恨而产生敌视、对抗心理。因为安全型依恋的缺损,是一种爱的缺损,而在爱的缺损中长大的孩子,从小缺乏爱心,到青春期时会产生仇亲心理,滋生出敌意、对抗等攻击行为。在幼年期,和父母有过长期分离或不被父母关注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心理、性格、工作、婚姻等问题,成为“问题孩子”,往往导致青春期或者成年后走上犯罪道路。
事实证明,凡是有寄养史的孩子,都会给家庭教育和以后的学校教育带来困难。所以,做父母的不要放弃自己的抚养权,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想办法多亲近孩子,生他就要爱他,就要管他。一个生命健康地成长胜过世间所有的事。
只供养不教养:为孩子埋下“雷区”
一般来说,隔代教育有利有弊,由祖辈带大的孩子,有些是比较优秀的,而有些则是被宠坏了的。在放纵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会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想肆意而为。溺爱会在不知不觉中埋下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遇到导火索,就会爆炸。
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最严重、最根本、最棘手的问题。没有亲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都无法替代的。没有父母指引,再加上祖辈溺爱,致使许多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亲情的缺乏还会带来不善交际、青春期叛逆等问题。
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越严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抑郁心理、逆反心理、委屈心理、焦虑心理、怨恨父母等。这些心理问题是叠加的,不是单一存在的,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就会成为导火索,引爆是迟早的事。
家长教育:现代教育体系不可或缺
祖辈要研习“孙子兵法”。隔代教育要研习“孙子兵法”,也就是要研究祖辈教育孙辈的方式方法。要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要给孩子立规矩,不要事事包办,要训练孩子的自立能力,让孩子做家务,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交朋友,多给孩子说说父母的故事,多与孩子的父母沟通,赞美孩子,并适当惩罚孩子。
父母要学会爱孩子。大多数父母认为爱孩子不用天天挂在嘴上,他们把对孩子的爱都埋藏在心底。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非常需要你通过语言或行为告诉他,你是爱他的。因为,当你批评或责备孩子时,他就会怀疑你对他是否有爱。特别是当孩子不争气时,父母埋藏在心底的爱就会变成表面的“恨”。由于父母恨铁不成钢,唠叨、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孩子不但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还会产生“恨”,两“恨”交锋就会酿成悲剧。这样的教训太多了,家长一定要引以为戒,一定要掌握“爱”的艺术,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孩子与祖辈长期生活,必然会减少与父母的相处。这种长期与父母不在一起的生活状况会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逐渐淡化、生疏,使得父母在子女逐渐长大后无法与子女真心地进行思想与感情的交流。孩子缺失了父母的陪伴,没有互动、没有交流,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失去安全感,在孩子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父母自己不带孩子,孩子极易出问题。所以,孩子最好由父母自己抚养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必须由祖辈照顾孩子,父母也一定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常回家看看,多与祖辈沟通,多与孩子交流。要记住,教育子女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育人比赚钱更重要,千万不要弄反了。
父母要学会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与老师的沟通。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四种情况时,家长要和老师及时沟通:一是孩子在学校有知识不会时;二是当孩子有些想法时;三是与老师有误会时;四是当学校有活动时。家长与老师沟通最好是主动沟通,定期沟通。最好的沟通方式是当面沟通,除了当面沟通,还可辅以手机、电话、微博、电子邮箱及QQ等其他沟通方式。
留守儿童父母与委托监护人的沟通。在隔代育儿中,作为承上启下的父母怎么跟老人沟通,才能让他们听得进意见呢?不妨试试下面几种办法:有话亲切地说,有重点地说,找“权威”说,在适当场合说,让第三代说,借自己的缺点说。
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家长要想取得亲子沟通的良好效果,必须走出单纯的说教和唠叨、父母以权威自居、不恰当的比较、有错就要当场认错、沟通就是提要求、喜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等误区。亲子沟通要从轻松的话题入手,学会与子女平行交谈,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不要无所不问,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注意语调和语气,多赞美少批评,与孩子共同商讨问题,改变命令式等语言模式,恰当使用肢体语言等。
这个案例虽是个案,但很有代表性。家庭是系好孩子人生第一颗纽扣的地方,是教导他学会做人、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最早学校,是培养其人格、情感道德水平、法制意识、生活能力的地方。提升中国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事关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说是件天下的大事绝不为过。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