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华
学校体育工作有哪些短板、难点?该如何提升?国家多次强调的“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为何难落实?新时代校园足球工作又该如何推进?
本期“关注”栏目,我们邀请专家谈推动學校体育工作的路径,邀请校长介绍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及发展校园足球的经验,以资借鉴。
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学校体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教育部于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学校体育美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会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针对体育美育工作开展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理念先行,实现教育观念的大转变;二要保障有力,发动改善办学条件的持续攻坚;三要完善评价体系,激发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工作高屋建瓴的指导,陈宝生部长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部署,为当前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基础。基于此,未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应该抓牢机会,拓展优势,补足短板,乘势而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期实现体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清晰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长久以来,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可以概括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尴尬的地位凸显了学校体育面临的困境,即对学校体育的定位不够清晰。这与我国长久以来的“重智育轻体育”的固有观念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要清晰地认识体育作为“五育”之一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尤其是仔细领会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核心精神;二是改变不重视甚至歧视学校体育工作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提供的支撑,真正从内心对学校体育产生认同;三是要认识到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等的内在关联性,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突出学校体育的重要基础作用。理论研究工作者也要从学理层面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进行再研究,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传播研究成果,提高大众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水平。
重塑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
学校体育的目标起着引领作用,树立了什么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我国的学校体育目标过去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注重竞技运动比赛成绩的获得,这种典型的“精英式”学校体育虽然让少部分学生获得了成功,但大部分无法获得成功体验,也对学校体育毫无感情。
以学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为例,从过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双基”到后来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三基”,再到近年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的目标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对“完整的人”的“关照”仍然不够。在2018年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学生在学校体育中要“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一论断意味着今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要进行重塑,要从过去注重运动转向“关注完整的人的培养”。
运动项目是冷冰冰的动作,而人则是具有个性化的生命,学校体育目标如不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健全人格和磨炼坚强意志的目标。当前,在“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基本的共识,对于学校体育而言,确立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的学校体育目标,就是要确立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既要发挥体育课的核心作用,又要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竞赛活动,从多维路径真正将学校体育目标落实到位。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
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校体育发展目标,必须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力度。首先,要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陈宝生部长在推进会上的重要部署是宏观的顶层设计,各地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规章制度与措施,要将学校体育置于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要大力监督学校体育保障制度的建设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出现。其次,要保障学校体育的时间。一方面各地要保障基本的体育课不被侵占,保障“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达标。只有体育的时间得到了保障,学生才有可能得到全面发展。三是要保障学校体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基层学校将体育教师的编制挪作他用。各地要依据学校体育规章制度清查此事,严格按照要求配足配齐体育教师。同时,在保障数量的基础上,还要保障体育教师的质量,强化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借助“国培计划”等各类项目大力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四是要保障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在保证满足国家配备要求的基础上,用足、用好场地器材,甚至与社区联合起来共享场地器材等。
强化学校体育的校本特色
当前中国的教育和体育发展,已经走向了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建设的阶段。各地各学校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必须要大力强化本校体育的特色。
学校体育校本特色的凸显,一是要注意理顺管理体制,从过去自上而下的管理走向学校体育的“治理”,改变上层统得过死的情况,强化学校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各地各学校创造发展空间,激发各地各学校对学校体育的“校本治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校的积极性。二是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每个学校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相对有限,在发展学校体育的过程中,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社团活动等方面有选择性进行开展,避免一窝蜂地开展所有工作,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取舍,错位发展。比如,当前国家非常重视校园足球,很多学校不顾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强行发展校园足球,最后导致“四不像”,不仅校园足球没有发展好,学校在体育方面的其他优势可能也不存在。三是要突出学校体育的地域特色。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方的资源和基础差别很大,各地各学校要在开展学校体育的过程中结合本地传统、风俗习惯、学生偏好等,尤其是民族地区更要学会发挥本民族的特色与优势,实现学校体育的“突围发展”。
科学评价学校体育工作成效
在清晰认识学校体育定位和重塑学校体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必须要对学校体育的工作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其要求应该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改变过去学校体育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绩效评价中可有可无的局面,将学校体育的工作成效纳入对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问责机制,杜绝“学校体育的懒政行为”。二是评价目标要明确指向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达成情况,改变过去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主要就是看学校获得了多少竞赛奖牌、高考有多少体育特长生考上了大学等显性指标的情况,因为这些与普通学生的健康成长并没有多少直接联系。今后学校体育的评价目标应该指向学生在学校体育中所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通过科学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三是要保证学校体育评价的一致性,即学校的体育目标、内容和评价要有共同的指向性,不能出现“三张皮”脱节的现象。
扩大学校体育的对外交流
学校体育的发展既要练好内功,更要借鉴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经验。因此,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对外交流势在必行。近年来,教育部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了一批优秀的国外学校体育工作者来中国进行指导,也送出了大批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前往国外学习,取得了一些成效。
目前学校体育的对外交流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大,而且要全方位推进。比如,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学校体育的高层次学校体育对外交流人才,开展学校体育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等。此外,当今我国学校体育的对外交流,不仅要学习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更要提炼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模式,扩大中国学校体育的“对外输出”,积极占据学校体育的国际大舞台,形成中国学校体育的“范儿”,在国际上努力发出学校体育的中国声音,彰显东方大国的学校体育特色。这样的气魄与胸怀不仅对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至关重要,对中国未来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也非常关键。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