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岳敏君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个人品牌形象就是“大笑”,这种笑容包含了其鲜明的形象和风格特征,确立了他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真实、牢固而又独特的位置。他的“大笑”形象深入人心,幽默地嘲讽了我们所处的这一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艺术的发展,他的作品风格也开始力求新的突破,试图再创巅峰,这种终身为艺术献身、不断挑战自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岳敏君;嘲笑艺术;玩世主义;矛盾;岳式风格;突破
一、“嘲笑艺术”的由来与背后意义
(一)“嘲笑艺术”的诞生
20世纪末,中国市场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并加速发展。国际艺术市场对中国的艺术家们报以友善的态度,接纳包容了不同种类的文化及其艺术作品。在2007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画家岳敏君的作品《处决》创造了当代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新纪录,同年他还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可谓名声大噪。岳敏君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一副哈哈大笑、玩世不恭的样子,看起来滑稽而又耐人寻味,作品中的“嘲笑”形象已经成为他的标志,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心中。
初看岳敏君的作品,就被那标志性的笑容吸引住了,画面中的人物无一不是张着大嘴,露出一口白牙,放肆地、傻傻地笑着。这种笑,笑得开怀,笑得痴迷,笑得憨厚,笑得纯粹,肢体语言亦是夸张,仿佛没有烦恼一般。这种形象简单且十分具有冲击力,匆匆一瞥却印象深刻。他摒弃了复杂的写实人物的画法,改为平涂,且大面积使用单色,纯粹干净、赏心悦目,夸张的造型与反复描绘自身形象是他艺术的独特表现。不仅代表了他个人的形象,也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形象。乍看画中内容似乎没有什么深意,让人一饱眼福而已,其实不然,这些面具一般的假笑身后,隐藏着更深刻的意义。
1991年的岳敏君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嘲笑”风格,个人的艺术语言还处于一个模糊的阶段,那时他的表现对象大多都是自己的朋友或艺术家伙伴。例如《在X城楼上的惨剧》,这幅作品描绘了城楼上,男男女女对着镜头大笑,其实这些人就是岳敏君的画家朋友徐一晖等人。1992年到1993年,他的个人风格才出现端倪,作品《轰轰》中,他开始尝试人物形象的反复出现。在蓝天中整齐划一的形象,放肆的笑容,标志着他已找到自己的作品风格:平头的造型,粉色的面孔,细密整齐的白牙,放肆的大笑。这些极度夸张的艺术形象,具有冲击力和形式感,但这些笑容绝对不仅仅只是无脑傻笑。岳敏君自己说:“我是一个玩世写实主义者。我塑造的咧嘴大笑的人物形象诠释了一种宿命:贫穷或富有,熟悉或陌生,好或坏,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事物的进程。我们生活在永恒的阴阳矛盾中。明亮与阴暗,和平与战争,善与恶,世界总是在这样的矛盾对立中运动,因此,我决定嘲笑这个世界。这是我的哲学,我的思想自由。我不在乎一切,至少我尝试着:宗教,国家,商业,金钱……假如上帝或火星人看到我的作品,他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人类总是混淆一切:忧郁,高兴,希望,绝望,幸福,不幸……人性在中间徘徊。”“嘲笑艺术”因此而诞生。
(二)“嘲笑艺术”背后的意义
“政治波普”与“玩世主义”是艺术评论家栗宪庭提出来的概念,体现了当时艺术家的总体风貌,例如岳敏君与张晓刚等。玩世主义就是聪明人在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下不做事的最佳借口,并且在艺术圈内被解读成“艺术家们在画中展现泼皮的,无聊的,调侃的人物形象和各种浑然不忌油画的各种传统技法,肆意在画布上挥洒,以‘不伦不类的方式改变着传统油画。”岳敏君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个例子,他用艺术作品来调侃当时的时事事件,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借用艺术作品进行讽刺,大大改变了传统油画的用色与格局。
艺术评论家冀少峰说道:“在1992到1993这一时期他相继创作了一排排的自己,这些形象传递出一种自嘲,无畏,看破红尘的态度,给人感觉是似乎在以一种调侃的方式接近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状态。”这可能就是岳敏君“嘲笑艺术”的意义,即面对现实世界中无法改变的种种无奈,将自己的愤怒、无能为力,统统化为艺术,用嘲笑的方式面对人生。
二、“嘲笑艺术”中形象的演变
1994年岳敏君开始对名画进行模仿,期间创作了《自由引导人民》《希阿岛的屠杀》等作品,都是将名画中的形象转变为自己的“嘲笑形象”,将个体群体化。作品《我与安格尔》中将安格尔作品中的女人改为“讽刺脸”,自己在一旁边搂着女人边“嘲笑”,这张画并没有人物形象的反复出现,而是作为两种不同的形象。《自由引导人民》变成了人们引导自己走出困境;《希阿岛的屠杀》变为人们自己屠杀自己。这些经典作品在他的笔下变得耐人寻味,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人类永远生活在矛盾之中,世界在这矛盾中对立运动,如果能有解决矛盾的方法,这点将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因此笔者认为他改编创作“名画”系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嘲讽。
1996年开始,他的作品《处理》(如图1)系列对他经典的作品风格做出了一些改变。首先,他保留了人物的“傻笑”形象,但不再运用重复的手法复制同一形象。其中的形象有男有女,还有单人形象,男子的形象也不再局限于寸头、光头之类。他将平涂改为厚涂,是为了创作出有力度、有质感肌理的作品,将大片亮眼鲜艳的颜色改为黑白,在画面之中添加“圆圈”等形象的符号。這些在他之前的作品中从未有过,可见这是他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的尝试和创新。从此也就改变了以往自嘲放纵的自我形象,变得精简、突出和强调。但是笔者认为这个系列的作品,不如经典的“嘲笑系列”成功,也可能是他之前的系列太深入人心了。
1998年后,岳敏君的作品中,批判的意味不再那么浓烈了,他的作品又开始回到“岳式经典傻笑”的人物形象。这些创作跟他前期的作品相比,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和多元,传达的大多数都是“玩世不恭”的态度,如《不朽的天鹅》《十五个活着的姿态》等,以及2002年的雕塑《功夫》系列以及2003年的群雕《浪漫+现实主义研究》等,仿佛在调侃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生活。笔者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的作品《垃圾山》与《垃圾场》(如图2),蔚蓝的天空下,所谓的垃圾竟然是一群群挤得只露出人头的人,这些人的形象俱是经典的“粉色皮肤,整齐门牙,没心没肺的大笑”,何等讽刺。最终的垃圾就是人类自身,但是这种讽刺却又让人不那么难堪,或许是因为经典的“傻笑形象”中和了作品中强烈的讽刺意味,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停下来沉思。
三、脱离“嘲笑艺术”后新的艺术风格
2006年之后,岳敏君除了经典的“岳式傻笑”形象之外,又创作出了新的系列。《迷宫》(如图3)系列的作品跟他之前的相比,可谓创新颇多:首先完全摒弃了他的“傻笑”经典形象,转而使用大量的符号来表示迷宫的结构。这就打破了传统油画的构图格局,融合该作品表现的主题元素,将整个概念展现出来。这一系列用的都是平涂的手法,色彩明艳而富有趣味,仿佛儿童画一般,与早期的简单却内涵丰富着实相像。此后,他的《名家》系列,均是以中国各个时代的著名画家命名作品的名字,将古典水墨作品用油画的方式去演绎,将他们的经典作品拆分成小部分,重现并安置在画面“迷宫”中的各个角落,着实新颖。
2012年的《表皮》(如图4)系列,以女人的脸为背景,上面被覆盖了荆棘形状的各种符号。
上述三个系列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即画面中都是以符号为主,大面积的覆盖,将画作本身的概念穿插在其中表现主题。可以看到岳敏君一直在新作品的画面中做着“减法”,极大地缩减了表现内容。这些新系列的作品是岳敏君对过去作品的延伸以及对新方法的尝试,是对当今艺术发展态势和自身艺术道路发展的重新思考。在他的艺术生涯上不仅达到了自己的高峰,而是在高峰之后又去不断尝试新的风格,试图创造新的奇迹,这种终身为艺术献身、不断挑战自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结语
岳敏君作为当代中国画坛最重要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以大笑的方式,嘲弄讽刺着现实生活,积极顽强地抵御社会上的一切陋习。这种讽刺玩味的精神让我想起了阿Q,正是这种“嘲弄”“玩世不恭”的态度才能让人在现实世界的种种无奈得到精神上的释放。岳敏君看透了社会上的种种陋习却没有消极,而是以疯狂的大笑予以嘲讽。这是一种乐观的处世哲学,他将自己的处事生活美学和绘画语言结合起来,将自己思考的结论挥洒在画布上,向观者无声地传达着信息。这个时代,人们对作品的欣赏不仅局限于画作的技法颜色,而是更注重作品本身传递出来的信息。生活日新月异,艺术也随之改变着,但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观众能否感受到艺术家们通过作品所传达出的背后的意义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易罡,张博.笑脸背后的迷思與反思《走出迷宫——岳敏君作品展》之岳敏君访谈[J].艺术工作,2017(3):34-40.
[2]帕帕罗尼,岳敏君.岳敏君访谈[J].美术文献,2016(C3):76-79.
[3]冀少峰.自我的迷狂——岳敏君[J].美术文献,2016(C3):80.
[4]岳敏君.岳敏君自述 艺术的价值与商业化[J].美术文献,2016(C3):81-83.
[5]岳敏君.岳敏君自述 有关作品的几句话[J].美术文献,2016(C3):84-85.
[6]岳敏君.岳敏君[J].东方艺术.2017(15):72—73.
[7]陈婧莎.隐喻和反思:岳敏君作品读图尝试[J].美术向导,2014(4):73-80.
[8]刘新.岳敏君推介词[J].美术文献,2015(C1):80-81.
[9]张渝.岳敏君的“困”[J].中国书画,2013(2):53.
[10]陈华美.岳敏君:千万级“修炼”记[J].东方艺术,2009(5):120-127.
作者简介:王旭,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