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敏
〔内容提要〕翻译是两种文化间的转化和交流,是文化解码的过程。制约归化或异化策略选择的因素有很多,文化的差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等都会影响译者的选择。归化与异化各有优劣,单纯选择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会有相应的弊端。译者应认清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实现翻译的对等。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文化
注:本文系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四平市新型经济模式下的翻译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spsk201905)
翻译是一种语言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转化过程,其中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也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转化的过程。文化因素在翻译行为中尤为重要,如何处理多元世界里多元文化的转换问题是翻译界近年来一直在探讨的议题。对待文化因素的翻译,译界通常采用两种最常规的处理办法:归化和异化。归化是以目的语为文化依托的翻译方法,而异化则是以源语文化为依托的方法。其优劣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归化”和“异化”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具体语境和领域、翻译目的以及潜在的读者群,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性使用两种翻译方法。
一、归化和异化的对立统一
归化(Assimilation)是指源语文化在目的语文本中不复存在,即译文的语言特色与目的语文化趋同。在某种程度上说,归化翻译法使得翻译的作品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有利于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但与此同时,归化翻译一味追求语言的“本土化”,树立了目的语读者强烈的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却也抵制了异语文化的输入。在这一层面上,归化翻译又不利于文化的传播。总的来说,归化翻译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可以让目的语读者洞察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相似之处,即“求同”,有利于读者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二是体现了“文化共融”而避免了“文化冲突”。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的传播需展示出特定的“异域性”,才能更具有吸引力和艺术魅力。
异化(Alienation)是指文化翻译中译者采用源语文本的表达方式,使译文保持着源语文本的特征。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充满了异域风情。异化翻译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尽量使用源语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尽量使用原作在题材、结构、修辞等方面的语言形式;尽量展现原作的文化特征。异化翻译将源语文化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目的语文化。英汉语言中外来语的使用,如gongfu(功夫)、typhoon(台风),极大地充实了英汉语言文化。当然,异化翻译亦有其局限性。有些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是很难逾越的,若翻译过程中一味采取异化策略,就会出现让读者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译文,翻译也失去了其文化传播的功能。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翻译中有着各自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但二者并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相反两者应是互为补充、相互调和的。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原作者的写作意图、翻译的目的、目的语读者不同,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也必然不同。译者处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其主观倾向性也会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选择源语作者还是目的语读者,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后,单一使用归化或异化策略都是不可取的。翻译是一门艺术,充满了选择和创造。译者应该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策略,将两者结合起来合理地处理文化异同问题。
二、归化和异化的策略选择
归化策略在翻译中的精妙应用数不胜数,尤其是汉语中某些成语、俗语等的翻译十分地道、生动。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to fish in the air”和“to grow like mushrooms.”用归化法翻译为“一箭双雕”“水底捞月”和“雨后春笋”。在上文中的例子中,译者采用归化法进行翻译,选择不同的文化意象,有效传达了原文的语义内容,同时也方便目的语读者对其进行理解和语言应用。这样的翻译在语言层面上很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在文化层面上为读者扫清了障碍,架起了跨文化的桥梁。
异化策略在文化翻译中使用更加广泛。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交融日益密切,各文化体都努力地对外宣扬自己的优质文化。在这种“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异化策略很好地保留了源语的语言文化,让异域读者更好地了解了源语文化。当然,跨越文化差异对目的语读者而言并不容易,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不同,因此同一语境所引起的文化联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异化法不仅可以促进源语文化的传播,还能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汉语中很多外来语都是异化法翻译的结果,如蜜月(honeymoon)、象牙塔(tower of ivory)等。再如汉语中的俗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被翻译成“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译者刻意不改变源语的文化意象,尽量保留了其在汉语文化中的语言特色和幽默风格,这是典型的异化策略的具体应用。当然異化也会给目的语的理解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文化体都有其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反映在语言上亦是如此。如“亚洲四小龙”的翻译,译者明智地选择了归化法,将“龙”译成了“tiger”。那是因为“龙”这个意象在中、西文化体中的文化内涵不同。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而“dragon”一词在基督教文化里则是邪恶、恶魔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异化翻译方法可能会加大目的语读者理解上的难度甚至曲解原文的意思。
由此可见,归化和异化都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基于归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在哪些具体情况下各种发挥其价值呢?一般来说,当源语文化因素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内涵时、当目的语文化体系具有排他性时、或翻译目的仅体现信息传输的功能时,可以采用归化策略。反之,当目的语读者主观上愿意接受异地风情、源语文化有魅力且容易被接受时,异化策略则成为主要的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很多情况下译者会将归化和异化相融合、整合使用,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以完成翻译的目的。所谓平衡点就是使用异化法时,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包容度和接受能力;在使用归化法时,注意译文是否能够传达源语文本的文体特征,是否令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
三、总结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传播与交流。使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是译者需要完成的一道选择题。翻译是无法达到尽善尽美的,我们无论选择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都是以牺牲一部分文化内涵为代价的。译者所能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结合点,即可归化也可异化,适时而用,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