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网络文艺,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是互联网技术与文学艺术的综合体,聚集起了更成熟的审美消费群体,传达着新的价值观念、审美倾向与情感诉求,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技术色彩和资本逻辑。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艺术正面临着新的革命,这里面最深刻的变化就是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机会和途径,就像当年土豆网的口号,“人人都是导演”。面对这样的新产物,文艺理论界也及时给出了学理回应,及时总结现象,理论者之间、创作者之间、理论者与创作者之间、商业平台与理论者形成各种对话关系。但就像难以回答“文艺为何物”这样的基础命题,“网络文艺为何物”也难以回答。为了引领理论的新走向,更深入研究网络文艺,大家纷纷抛出自己的论点:有认为一切存在于网络之上的文艺作品都可称为网络文艺;有认为将具有网络文化、精神、气质的作品统称为网络文艺;也有认为网络文艺是电脑网络技术催生出的全新数字艺术形式。作为正在实践中发展的崭新审美艺术形式,完全决定下来网络文艺的质的规定性,为时尚早。既然如此,我们暂时“搁置”这一问题,回归到更加微观的层面讨论这一新生事物。
在我看来,网络文艺能否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关键不在于形式上的新奇、内容上的猎奇、或所谓“流量明星”的颜值,而在于是否对人类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深度摹写,是否对人类的前途命运表达了深切关注,是否对人类的普遍情感实现了贴切表达,以及是否能将先进技术与成熟内容完美融合。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政府层面的管理与把控逐步完善,网络文艺也应该肩负起更加光荣的使命,构建起正能量的价值导向,创造新的艺术增长点,在广阔无垠的数字空间向海外传递深具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本专题邀请了三位青年学者,从文艺学、传播学、影视艺术等多个侧面讨论网络文艺,希望透过年轻人的视角观察这個新兴事物,以期在理论上总结这一新现象。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