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咏北
摘 要:文章以湖南花鼓戏为对象,通过对湖南花鼓戏唱腔类型、润腔手法、伴奏艺术及音乐特征的提炼,揭示湖南花鼓戏音乐体制的特色,为湖南花鼓戏音乐体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音樂体制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各地方小戏、灯戏和花鼓的总称。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一部分,湖南花鼓戏由当地民间歌舞发展而来,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湖南花鼓戏蕴含着鲜明的区域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悠久的历史积淀,题材大多源自农村的真实生活写照,剧情简洁明了,内容通俗易懂,曲调活泼流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厚爱。
湖南花鼓戏作为我国的一种民间戏曲之所以在其形成及发展的过程中广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对特有唱腔的灵活运用,因此研究湖南花鼓戏,其唱腔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湖南花鼓戏曲调朴素自然,现存曲牌三百多支,湖南花鼓戏的唱腔源于山歌、民歌及劳动歌曲,大多为曲牌连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传统戏曲音乐中创腔运用的“曲牌联缀”和“板式变化”两种方式。如若某一剧种需要运用不同曲调表现发展剧目的情感,则可采用“曲牌联缀”的方法,将最原始的曲调做某种规律性的改编和加工,这些不同变化的曲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表现剧情内容的有机整体。而板腔体的明显特征为节奏的多样变化。由于两种创腔方式各有优势,因此,湖南花鼓戏将两者结合来塑造人物、发展故事情节。唱腔的基本句式由十字和七字的基本句式;演唱上要求字正腔圆;结构上句幅对称、整体较为规整;分别在宫、商、角、微、羽五种传统的民族调式上形成,其中的宫调式、角调式和羽调式更具代表性。
一、湖南花鼓戏的唱腔类型
根据不同的演唱和伴奏形式以及音乐风格、曲调结构、呈现特性以及结构模式,湖南花鼓戏的唱腔大致可分为四类:小调、牌子、川调和打锣腔。
湖南花鼓戏的唱腔来源于不同曲调的民歌,初成时期即二小戏的表演以小调和当地民歌作为其唱腔;随后在乾隆年间即三小戏时期开始出现了规范化的打锣腔、川调和牌子等唱腔;同治年间直至以后,受地方大戏的影响,花鼓戏的角色行当进一步细化,各类不同的唱腔也因此契机得到丰富并不断完善。从唱腔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说湖南花鼓戏的唱腔是由发展初期的单声腔,经过不断的相互间吸收、融合而形成了多声腔的剧种。
牌子:指根据剧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表现需要,运用一定的程式和不同曲调配合演出的一种唱腔,流行于湘南地区。包括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牌子由传统民歌、小调发展而来了竹又吸收了竹马灯和丝弦音乐的优点,因此具载歌载舞、腔调轻快、悠扬传情的特点。走场牌子的伴奏乐器多用小唢呐、锣鼓演奏过门音乐,锣鼓牌子只用锣鼓这一种乐器完成随腔伴奏和过门音乐两个任务。
川调:又称弦子腔,因其高度戏剧化、适于演唱的优势,成为了湖南花鼓戏的主要唱腔,也是四个唱腔中社会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其来源于四川梁山的“梁山调”,后流传到湖北地区与湘北的民间音乐曲调相结合,最终形成川调,它有一定的起腔(唱腔的始唱句)和收腔(唱腔的结束句)形式。曲调灵活多变,演唱时用某一基本结构形式填入不同的歌词,板式变化丰富、用其表现力塑造不同的角色。包括单句子川调(慢速,多4 /4拍,一句唱词分两腔唱,中间用短小过门连接。)、双句子川调(多2 /4拍,上下句式对称,每句一腔唱毕,句间有过门。)、数板(演唱数句,无过门)、叫头和哀子(附加的表现剧烈情绪变动的唱段)等腔调,以上几类腔调依次连接就形成了川调用以描述剧目情节的经典结构。川调的伴奏多用大筒和唢呐等乐器,湖南花鼓戏的经典曲目《刘海砍樵》就是以川调为主要唱腔创作的。
打锣腔:指由哼唱和劳动号子演变而来的与传统高腔的帮腔相似的演唱范式,采用曲牌连缀的结构,一人清唱,众人帮腔,因此具有较强的曲调性,多用于抒情和叙述唱段,在长沙、常德和岳阳花鼓戏中运用广泛。传统打锣腔是没有乐器伴奏的一唱众和、锣鼓击节形式,后来发展为用铜锣在两句间伴奏来衬托唱腔,现在也融入了唢呐的运用,音乐朴素自然。
小调:是湖南花鼓戏最早出现的唱腔形式,湖南花鼓戏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各种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多出现在剧中插曲部分而不是中心部分。因小调蕴含的音调和节奏丰富多样、表现方式且歌舞性较强,因此这一唱腔多沿用其原有的结构特色。伴奏乐器中以大筒为主奏乐器,唢呐为色彩性乐器,并使用打击乐器鼓来指示节奏。值得一提的是丝弦小调指的是演唱时用丝弦乐器伴奏的小调,因此也归为小调这一类别中。
二、湖南花鼓戏的润腔手法
润腔是指在演唱我国传统剧目时,为了使其更能表现剧种的风格特色以及独特韵味,丰富曲调,使表现力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立体而对唱腔进行加工和润色的形式。湖南花鼓戏的唱腔有许多变化形式,不同的润腔有属于自身的符号和特性,其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也有其规律。也正是这些润腔的装饰运用才使湖南花鼓戏的唱腔形成细腻、丰富的特点。这些润腔多依附于大型唱腔中生存,需要表演者熟练掌握唱腔的基本结构范式,在这样的基础上领悟、吸收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歌唱技巧,具体表现在对旋律中的某一点加上特定的处理记号或装饰音,使旋律带有特色,并运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断传承下来,使湖南花鼓戏蕴含的独特演唱韵味生动自然地表现出来。
滑音润腔法:作为民族剧种中最常出现的润腔方法,滑音润腔通常指的是运用各种类型的滑音通过对某一音或某些音的上下滑动的上滑腔、下滑腔来装饰和美化唱腔,以达到加强对人物唱词渲染的作用。上滑腔的广泛应用要归因于湖南省特有的语言声调特征,使唱词极富戏曲的演唱特性;下滑腔则是对传统装饰音中下滑音的夸张应用,以此表现夸张的语调。滑音的润腔方法经常被用作断气、换气的标志。除此之外还有快速上下滑动的抛腔以及唱句中某些音采用高八度的方式演奏的“阳搭子腔”等。下滑腔的运用如下:
打舌音润腔法:指一种演唱发音时使听众先听到打舌的声音而后听到音节的新颖生动的润腔法,具体的方法是运用气息使舌头放松的同时顶住上颚使声音颤动的形式。有表演唱词的同时加入打舌技巧的铃铛腔;《放风筝》中表演者则用花舌腔这一深厚的表现技巧来表现不同场景中人物的丰富情感。
顿音润腔法:指在演唱时把唱句中的每一字都分别准确发音、富有弹性的润腔,具体分为旋律中加入小休止符,通过换气来表现曲调的月口腔;用于塑造丑角滑稽形象,旋律演唱中每个音符间加入停顿的疙瘩腔;用许多顿音连续演唱出断续感觉的与花腔相似的咳嗽腔;用于表现人物高兴情绪的拟笑声的哈哈腔等。
转音润腔法:指一字多音,灵活轻巧的润腔方法,它很考验表演者的气息控制能力。具体分为:常在打锣腔和川调等曲调中运用唢呐来表现哀怨、悲伤的哭腔;表演时用于拖腔中将唱词的某个字眼用由慢到快反复半音阶式演唱的纺车腔。
倚音润腔法:指为了唱词的音调准确、充沛人物情感而在湖南方言特有的声调系统和旋律风格基础上,以曲调中的某个主音的前后依附一个比主音时值小的音符,形成的一种湖南花鼓戏中常见的润腔形式。根据不同风格作品的自身需要来选择前倚音、后倚音、单倚音和复倚音等不同形式。如《刘海砍樵》中有很多前倚音的运用。
颤音润腔法:指的是一种在某个音上用喉头快速颤动或用均匀气息刺激声带的方法,使发声产生颤动的一种润腔。具体可分为:多运用于川调曲牌中的在演唱时剧烈抖动喉头使某一个音在一定时间内使声音发生波动的触电腔;旋律演唱时曲调前平稳后颤动的牙刷腔;同样适用于川调曲牌中的结束音、两边平稳中间颤动的线疙瘩腔;先颤动后平稳进行的刀把腔;只唱不加颤音的木棒腔;在唱词的某个音和结束处匀速且慢速颤动形成锯齿般的旋律曲线的锯齿腔等。如著名花鼓戏剧目《刘海砍樵》中胡秀英的唱段《家住后山十里村》中就灵活运用了颤音润腔法:
这一句唱段中在高音区C调的“mi”音到“sol”音时用颤音润腔装饰,到“后山”时尾音突然做了六度的下落,并且在“sol”音上要作颤音的润腔技巧,继续下行后接着的“十里”马上又作一个七度的大跳,而“村”字尾音“re”用也运用了颤音腔。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演唱的难度,要求演员必须具有扎实的演唱功底。
除以上列举的常用的润腔外,湖南花鼓戏中还出现了上坡腔、 下坡腔、垫腔等润腔法,这些润腔方法被运用在湖南花鼓戏的唱腔当中,称为了湖南花鼓戏不同于其他剧种的重要体现。后来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唱法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突显了民歌的呈现方式,也为歌唱家的个性化创造提供了方向。润腔技法在花鼓戏、民族演唱以及其他相关艺术的展现都有一席之地。
三、湖南花鼓戲的伴奏艺术
湖南花鼓戏的器乐多指唱腔曲调主导下的伴奏音乐,这些伴奏音乐多由不同器乐组成乐队进行演奏,传统的花鼓戏伴奏乐队包括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且每一剧种根据其独特的风格特点以及表现不同情感的需求,又各自具有代表性的演奏形式和特性乐器。湖南花鼓戏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在表演的时候也分为文场和武场,不同场面的伴奏乐器各有不同,文场主要用大和筒唢呐来伴奏,唢呐吹奏过门,大筒托腔。武场中鼓、锣为主奏乐器,也运用了堂鼓、大小锣、大小钞等乐器,梆子用于击拍。这些乐器所组成的乐队演奏与唱腔保持同一风格,以此更好的塑造剧中人物形象,促进故事情节上的发展。整体上来看,湖南花鼓戏多以主奏乐器大筒、色彩乐器唢呐为主奏乐器的乐队形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添加其他拉弦乐器、琵琶等弹拨乐器、笛子等吹管乐器和锣鼓等打击乐器等。下面简短的对湖南花鼓戏的重要伴奏乐器的运用进行介绍。
锣鼓:因其拥有强烈的音响和鲜明的节奏,成为了我国民族戏曲中必不可少的打击乐器。运用锣鼓为唱腔伴奏,可增强节奏和人物动作的律动性,使人物情绪得到更好的表现,为舞蹈段落伴奏,更能够突显出整个舞台的热烈氛围。锣鼓作为湖南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剧种所运用的锣鼓曲都配合声腔的表演而各具特色。
锣鼓曲是由“民间吹打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吹打音乐主要用于山歌或号子中,起着统一劳动节奏的功用,后融合了不同的劳动曲调并加入唢呐这一乐器,逐渐形成了吹打乐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锣鼓谱,并随着湖南花鼓戏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锣鼓谱根据其配器原则,运用锣、鼓、钞等打击乐器来演奏,后又加上了碰铃、凤锣、低音鼓等色彩性乐器和云板、方木等拍击乐器。各地方花鼓戏的锣鼓曲间相互借鉴,记谱方式也根据地方风格而灵活变换,丰富多样。由于具体的剧目需要,连缀不同的锣鼓点形成了如连接两场戏间隙的转场等大型的锣鼓套曲形式。这里的锣鼓点常用一拍子的“夹长槌”,两拍子的“长植”,三拍子的“扯不伸”和四拍子的“大留子”等结构用于为舞蹈伴奏,这些锣鼓点可与不同唱腔灵活衔接,只需两者在节奏上统一即可。湖南花鼓戏的锣鼓谱整体节奏、结构和表现形式统一,各剧种间又存在器乐特色和风格上的差异。
大筒:是流行于湖南省内的一种传统拉弦乐器,它的出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表现。琴杆和琴筒都由竹制,琴筒蒙上蛇皮,用马尾竹弓拉奏,因琴筒较为粗大而得名,作为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又被称为花鼓大筒。不同地区的大筒形制上稍有不同,但具有明亮,粗犷、浑厚的音色特征。早期的大筒多用于花鼓戏的伴奏以烘托、丰富唱腔的表现力,后经不断改进也可独奏表演。在花鼓戏的表演中,大筒的定弦在花鼓戏中起重要作用,在伴奏唱腔时,大筒的演奏要配合唱腔的旋律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因此不同的曲调风格由特定的定弦和音调结合唱腔才能完美的呈现出预料的戏剧效果。另外,大筒还具有演奏“垫腔”的功用:在唱腔的间隙运用大筒来多次伴奏属于这一剧种特色音调的演奏形式。
唢呐:作为一种民族吹管乐器,管身为木所制,上方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方有铜制的喇叭口,上下呈圆锥,因此又称喇叭。唢呐的音色有明亮且音量大的特点,因此常运用于地方曲艺和民间的鼓乐班中。后来演奏技巧和表现力都逐渐提升而发展为一件独奏乐器,也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为戏曲、歌舞伴奏。在湖南花鼓戏的乐队中,唢呐作为特色乐器时而为唱腔伴奏或作帮腔使用,时而又吹牌子和过门音乐,成为花鼓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唢呐所吹的过门音乐大多是唱腔的变化反复,因此在演奏时需保持花鼓戏的旋律和曲调特有风格等。
打击乐:作为传统乐器分类的一部分,指的是演奏方式是打、击而发出声音,形成节奏甚至旋律或和声的乐器群,传统戏剧中的打击乐伴奏多使用大锣、铙钹、鼓板和小锣这几种乐器。在打击乐作为集体的演奏艺术,需要不同乐器角色间的相互配合:锣和钞为控制和丰富节奏的主要部分,用于表现曲调的抑扬顿挫,大钞多在重拍击奏,大锣用于区分句法,因此演奏时要严格遵循原则,长短适中,以达到表达特定情感的要求;鼓是打击乐的指挥部分,舞台的整体氛围渲染和人物的情绪转换甚至剧种的风格特征都要依靠击鼓者来协调。湖南花鼓戏的打击乐根据剧种间的不同表现风格分为两种系统:在长沙、衡阳、常德花鼓戏中多使用苏锣、汉钞系统。“汉钞”又称大钞,指音色清脆的高音乐器;“苏锣”又称低音锣,指自身有一定厚度且音色洪亮的乐器;用音色厚实又明亮的堂鼓作為指挥乐器。在邵阳、零陵花鼓戏和湘西阳戏花灯戏中多使用低音大锣、大钹系统。“大锣”因锣面较大而得名,音色低沉,余音悠长;“大钹”铜制,音色洪亮,常在强拍击奏;也使用小锣和小钞等乐器,用音色高昂清脆、风格粗犷豪放的“祁鼓”作为指挥乐器。
以上这些乐器以为唱腔伴奏为主要功用,由此产生了不同乐器结合而演奏的伴奏曲,其主要曲调多来源于民间歌曲,时调和旧时流行的曲牌,多用作伴奏舞蹈、唱腔或者过门音乐。
四、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特色
湖南花鼓戏音乐来源于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本是劳动人民利用农闲时间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后又吸收借鉴了说唱音乐、丝弦等传统音乐元素,在表演时演唱者可在一定的曲调范式下即兴发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虽然各个地方的花鼓戏在唱腔和表演程式上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民间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唱腔高昂豪放、唱词生动形象、曲调悠扬、节奏轻快、因在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生产活动中产生而充满了乡土气息,它的形成体现出民间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统一、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演唱上,湖南花鼓戏要求表演者流畅又自然的演唱以达到更精准的诠释人物形象的目的,即努力做到表演的生活化。湖南花鼓戏中的唱腔音域较为宽广、跨度较大、音调较高、节奏多加花、曲调具有板式变化,演唱者通常具有明亮、圆润、具有穿透力的音色、深厚又绵长的气息、真假声交替的发生共鸣、和高超的演唱技巧;湖南花鼓戏的念白多具有音乐的韵律性,因此吐字发音方面要求字正腔圆,在清晰的基础上达到“字中带情”“声情并茂”,使曲调表现人物的个性化而具感染力。在表演上,湖南花鼓戏注重“形神兼备”,运用器乐演奏、贴近人民生活的程式化舞蹈场面与唱腔的结合于舞台表演,以这样更直观的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表现形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湖南花鼓戏作为我国广受人民喜爱的一类传统剧种,是湖南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是我国民间文化的艺术宝藏,其唱腔独特,内容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它的发展经历了由当地民歌为雏形、结合“地花鼓”“二小戏”“三小戏”角色不断丰富,剧情不断扩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的行当系统、程式化的表演体系,使其迈向地方大戏的行列。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观众审美需求的提升,各样的传统音乐艺术间相互借鉴、百花争艳的今天,湖南花鼓戏在保护优秀传统音乐的同时,也要做到创新,吸收省内外的优秀曲调,使湖南花鼓戏音乐体制能在当代仍旧散发其迷人光彩。
*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湖南花鼓戏表演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6BB0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