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由于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东西距离长,南北跨度大,所以内蒙古东中西地区自然景观差异较大,民俗文化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本文着重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加以概述。
一、内蒙古自治区简述
内蒙古自治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欧亚大陆的内部,位于中国国土的北部,呈狭长形,像一匹驰骋的骏马。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东南西与8个省区毗邻,是我国邻接省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地理坐标: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
辽阔的内蒙古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多样文化的形成和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内蒙古地区的降水量从东至西逐渐减少,从东至西的植被景观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不同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一方的乡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内蒙古现辖9个地级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3个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2个计划单列市(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103个旗县区。首府为呼和浩特市。我们根据地域和文化将这9个地级市自西向东归类,第一类是内蒙古地区的最西端——阿拉善、乌海地区,第二类是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地区,第三类是呼和浩特地区,第四类是乌兰察布地区,第五类是锡林郭勒盟地区,第六类是呼伦贝尔、通辽、赤峰、兴安盟地区。本文着重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加以概述。
二、“乌日斯”那达慕盛会
阿拉善盟最为著名的民俗活动就是每年7月11日至13日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乌日斯草原举办的“乌日斯”那达慕盛会,祭敖包、摔跤、射箭、骑马这些传统的蒙古族活动必不可少。
乌日斯那达慕盛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是沙力搏尔式摔跤,这是卫拉特蒙古族自身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出并在今天仍然很好地保留的一项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
它的主要特点是依靠迅速前攻和后推,乘其不备进行偷袭,旋转式捆锁使对手动弹不得直至认输。沙力搏尔式摔跤在观看中的最大亮点是悬念较多,很难从选手体型、力量上预测出比赛结果,也体现出蒙古族生存的智慧。
那达慕大会中的博克一词是由摔跤比赛的蒙古语音译而来,成吉思汗把“那达慕”中重要的三项竞技,即摔跤、骑马、射箭作为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三大项目,今天蒙古族很好地傳承了这一项斗智斗勇、训练体能的项目。
阿拉善的行政区划自西向东依次是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盟有蒙古族、汉族、回族、藏族等28个民族。由于阿拉善离甘肃宁夏较近,所以阿拉善的方言和兰银官话接近,和呼包鄂地区差异较大,很多民俗也接近西部地区。
阿拉善左旗有“仿古地毯故乡”之称,该地区民众以阿拉善本土羊毛作为原料,经过复杂的构思、织、平洗、晒、做旧等工艺制作而成。毛毯常处于潮湿的环境容易生虫,阿拉善地区降水量少,所以羊毛地毯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存。地毯体现出本土民族的诸多特色,有山川大河,有花鸟鱼虫,有龙翔凤舞,有飞驰的骏马,有绚丽的花纹图案,有带有神话色彩的云纹,千姿百态,蔚然大观。阿拉善左旗的地毯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优秀灿烂的地区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阿拉善很多农村地区在男女双方订婚之时就会商量要多大的什么档次的地毯,一般情况是男方要在婚房的地上购置一块让女方满意的地毯,该地的女性通常很重视婚房内包括地毯的整体布置。
乌海市是内蒙古后来兴起的一个工业城市,1975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乌海市。因其新型工业城市的属性,辖区内人口大多从外地迁移而来。所以在乌海市鄂尔多斯方言、银川方言比较常见,该地区的民俗融合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和宁夏银川周边地区的特色。乌海因其地理位置位于内蒙古西南部且接近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方言语系也属于兰银官话和蒙古语鄂尔多斯土语。
三、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三地地处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我们经常的提法是“呼包鄂”这是以经济发展层面来划分的,三地在方言上十分接近所以我们把这三个地区归为一类。
这三个地区汉族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鄂尔多斯婚礼。
内蒙古的地域十分辽阔,所以蒙古族的婚姻仪式是多种多样的,鄂尔多斯婚礼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婚礼为期两天,有男女双方以哈达定亲,男方择吉日佩弓娶亲,女方家人拦门迎婿,男方娶亲队伍献羊祝酒,新娘准备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男女双方经过圣火洗礼和跪拜公婆,新郎掀起盖头,新娘敬茶完成婚礼,还有新婚过后的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的娶亲仪式。
鄂尔多斯婚俗也是男方要到女家娶亲。娶亲当天,男方在家附近另起一座经过精心装饰的蒙古包,作为婚房。新郎换上崭新的装束准备去迎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
男方迎亲的队伍在傍晚出发。新郎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穿着具有蒙古特色的长袍,腰束金黄的宽腰带,配马靴,来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齐唱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
四、成吉思汗祭祀
鄂尔多斯也是成吉思汗陵所在地,所以每年会有盛大的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是成吉思汗陵查干苏鲁克大典的主祭日。各地的蒙古族来成陵祭祀,在蒙古族古老的祝颂词旋律中,参加祭祀的人们手捧哈达、砖茶、羊背子等祭品,缓缓步人陵宫大殿,跪拜在供桌前,献上祭品。这座陵宫内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物和祭祀成吉思汗的圣灯。
蒙古族是非常团结的民族,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文字,信仰,成吉思汗祭祀活动对传承这种民族的同源和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乌兰察布的二人台艺术
筱面,土豆,皮衣过去是内蒙古的三大特色,也是乌兰察布的特色。乌兰察布有一独特的艺术在广大农村地区广受欢迎——二人台。
二人台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的自娱自乐,一般是男女二人对答和对唱。
乌兰察布人在年三十的时候,晚上要熬南瓜粥。当地人不叫南瓜,叫葫芦。置办年货的时候,橘子和鱼是必不可少的。乌兰察布被誉为中国薯都,这里盛产玉米和马铃薯,乌兰察布人喜食莜面,窝窝、鱼鱼、囤囤、拿糕、傀儡是内蒙古山西地区偏好的做法,最具乌兰察布特色的是老鸠含菜,乌兰察布部分年长的农民有蒸莜面占卜来年是否会风调雨顺的民俗。
六、内蒙古地区岁时节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大年”。这一天在集宁人的心目中是一年之中最喜庆、最盛大的节日。旧时,出了腊月初八,人们就开始备办年货,制作食品,掸尘洗扫。腊月23日为祭灶日,24日为扫尘日,27日、28日糊裱窗户,29日晨贴对联,布置房屋。除夕之夜,先挂灯笼、安神、拜祖宗,合家聚餐吃“团圆饭”。饭后,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家庭成员“压岁钱”。是夜,燃放爆竹、包饺子,伴灯不眠,俗称“守岁”“熬年”。约至初一丑末寅初之时,各家各户点燃旺火,放响爆竹、事香火、供祭品,俗称“接神”。接神毕,吃“接神饺子”,以示团圆。多数有小孩子的人家,将硬币包于饺子里,如谁吃见,便贴在正面墙上,象征终年大吉,福禄洪厚。
据传说是男人吃后,一年福自己,女人吃后,一年福全家。农历正月初一“迎喜神”,正月初二“接财神”,正月初五“送穷土”、也有称“破无”、正月初八“游八仙”,正月初十过“十指日”,也称“十止”,这一天,妇女不动针线,不做衣物。从正月初一起,晚辈向长辈、亲友开始拜年。近郊有条件的村庄搭台唱戏。祈求风调雨顺,村宅平安。城市里则是互相请客,喝酒聊侃。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张灯结彩,进行“闹元宵”活动。达到高潮的时期是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活动形式有秧歌、高跷、船灯、车灯、狮子舞、龙灯等。近30年来,活动也逐步规范,内容也较广泛,有了焰火晚会、花灯展、仪仗队、鼓乐队、书画展、摄影展等。观赏者男女老幼,人山人海,夜阑不散。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时,内蒙古地区有理发的习俗。而且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二最好不要理发,过了二月二,这一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参考文献:
[1]五一论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以内蒙古阿拉善游牧民族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5(9):27-28.
[2]欧军.從乌兰察布地域民俗文化内涵和特征透视社会变迁[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2(1):65-69.
[3]马永真,王宇婕.呼和浩特回族七十年民俗文化变迁述论[J].回族研究,2013(4):105-115.
[4]侯小丹.绘本的叙事语言与本土化设计研究——以绘本舌尖上的呼和浩特为例[D].内蒙古大学,2018.
[5]王迪.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圆锁”习俗的变迁及社会功能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6]杨凤.蒙古族节庆民俗与草原节庆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