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前文学作品中的王朔现象

2019-09-10 07:22:44王亚丽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王亚丽

摘要:漫步中国文坛,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现象:王朔现象。身为有影响力的人物,人们对王朔本人以及王朔现象的评价,大多褒贬不一。当然,以不屑一顾居多,总觉得跟高山流水的境界差点意思。作者以为,当前对于王朔现象的评价,有些操之过急。不如在开放自由的基础上,重新审读这一现象。

关键词:王朔现象;文学神经质;社会转型

王朔的出名,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循规蹈矩的文坛百废俱兴,王朔凭借一部《空中小姐》一鸣惊人。随后,王朔创作上瘾,文思泉涌,一口气推出了《浮出海面》等四部小说。凭借超高的人气,被成功改编成电视剧,被搬上了电视荧屏,王朔的名字,如同一声春雷,在文艺圈闹出了硕大的动静。王朔本人也乘胜追击,《我是你爸爸》等三部长篇小说锦上添花,《过把瘾就死》等几十部中篇小说肆虐文坛,对于王朔的大红大紫,很多人刮目相看。再加上他本人在影视圈的殷实人脉和关系网,王朔的热度,达到了空前高涨的地步。人怕出名猪怕壮,随即在文坛闹出更大动静的,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王朔现象。

一、重新审读王朔现象

王朔的文笔,的确老辣。对于王朔的作品,很多人难免心里吃味:明明不喜欢的文风,偏偏就那么看着过瘾。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造就在评价的时.候褒贬不一。对于王朔现象的风靡,不但发现一个不得不直接面对的问题:究竟是我们心态过激,还是王朔真的是四面树敌?

对于王朔的印象,看过他的作品的人,大多觉得这个很粗俗,很流氓。甚至有文学大咖直言不讳地发难:现代的社会,王朔的风靡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他在精神的荒原里栽上了数不尽的罂粟,正在毒害一代人……更有甚者,直接把王朔列为20世纪末文坛的小丑,不但喜欢恶作剧,而且经常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类似的评论,经常喧嚣于各大网站、报纸[1]。

一直被抨击,很少喊冤屈。尤其是一些根正苗红的学院派,打着正统的名义,也喜欢以骂王朔为荣。虽然这些人并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作品,但是他们一直在骂王朔的道路上孜孜不倦,而且经常义正辞严地捧着拯救人文主义的大旗,呼吁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反王、倒王的队伍当中,希望通过更多的新鲜血液,去抵制王朔的口无遮拦。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够让王朔低头,就会给沉闷的文坛打了一针兴奋剂,更好更快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

其实,很多时候,王朔的成名,是流行趋势的必然,编辑也好,读者也罢,只是筛选自己喜欢的读物,跟所谓的价值观取向无关,更不能牵涉到所谓的民主大义。王朔的作品,只是客观公正地反映了自己的感悟和见闻。至于语言风格,全凭个人意念,没有按照常理出牌而已。这些人的小题大做,只是在掩饰发自内心的恐惧:文学神经质的现象,无法避免,又无力改变。身为经常标榜鸿学大儒的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王朔现象,除了反对,竟然没有合理的理由去改变。这对于文坛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讽刺。

二、王朔现象背后的故事

对于王朔的遭遇,很多吃瓜群众深表无奈。言论是自由的,文笔更是自由的。书籍的出版,更是出版社的职责所在。存在即为合理,既然没有违法乱纪,别人再去横推阻拦,就值得深思玩味了。

王朔的言论,只是代表了他本人的主观意愿。从头到尾,都不需要对这些指责做出解释。放浪形骸是文人墨客的同病,单从文学使命而言,他本人并没有做了僭越规矩的时期,所谓的人文精神危机的帽子,更不能一股脑地扣在王朔锃光瓦亮的脑袋上。文学的世界,就跟动物保护一样,可以不爱,请勿伤害。如果非得揪着只言片语,就打着担当道义的幌子跟他割袍断义,死磕到底,这种文学神经质,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2]。

审视文学神经质这种现象,泛指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接受者以及信息的反馈者、批评者等受众群体对于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化交流活动的非正常、非主观、非理性的认识和感官。在文学活动的范围内,作者,读者,世界,文本这四个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是凭借个人喜好,单纯从一个环节或者某个方面表达自己的见解,都存在文学神经质的嫌疑。就算言论自由,也是需要我们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是呆板的针对某一种现象不依不饶,这样的神经质,害人害己。

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谁停滞不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文学创作者本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責任,不能总是习惯性地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扎根,发芽,成长。所有的作家,并不是天生就承担着某种教化的责任抑或拯救的使命,读者有选择的自由,没有义务装出被教化者的姿态,配合着某种作家的言论。现实需要直接面对,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喜欢了,就读一会儿;不喜欢,索性扔一边。作者是作者,读者是读者,谁也不用迁就谁,谁也不用词好谁。

三、王朔现象的出路

很多人读王朔的作品,刚开始只是觉得痞言痞语比较酸爽过瘾,往往读到最后,竟然一头雾水:老王同志说了这么多,究竟想表达些什么意思?笔者反复研读了王朔的多部作品,个人觉得,王朔本人,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他有自己独到的社会认知,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批判,更敢舍得一身剐,也得把不和谐的现象拉下马。这种洞悉江湖游戏规则见解,在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升华。

王朔的文笔辛辣,最善于运用各种荤素语言对某种特定的现象进行调侃和讽刺。嬉笑怒骂的时候,已经写好了文章。这种诙谐可爱的语言特色,更多地折射出他的一种人生态度:“我自横刀向天笑,任由你们瞎胡闹。”当然,既然做勇士,就要面对质疑,面对攻击,面对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一批严肃崇高的斗士。他没有退缩,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蹴而就显神通。这就是王朔,一个优雅的坏蛋[3]。

在《我是你爸爸》这部小说里面,马林生给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傻就傻在不懂这条做人的基本原则:当权威仍然是权威时,不管他犯的错误有多么的确凿,你尽可以肆意腹谤,但一定不要当面指出。权威出错,犹如重载列车出轨除了眼睁睁看着他一头栽下悬崖,却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挽回,当你发现所有努力都将是螳臂当车,结果只能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就是王朔的态度。看似在苦口婆心的教育儿子,其实是向大家表现自己的一种态度。具体如何思考,那是读者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阅读王朔的作品,很多都是对现实的有意义的思考。看似荒诞不经的腔调,其实从底层重新审视这个江湖圈子。无论是作品里的“三T公司”(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还是“三好协会”,都是王朔本人對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真正想要替人解忧,解除最终的烦恼,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现实身上,需要自己做出改变,不等不靠,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所谓的命运。这一点,在小说里的,经常可以看到。[4]

四、对于王朔现象的反思

阅读是一种习惯,理性更是一种美德。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总是纠结于“文学是什么”与

“文学应该是什么”这个伪命题。个别传统的文学理念,更应该把老黄历改一改,秉承开诚布公的态度,对当前的文学现象进行审读。汲取精华,为我所用。至于那些陈旧的理念,可以安心到博物馆里回味激情燃烧的岁月,换个更清澈的说法,就是哪里凉快,就到哪里歇着。

对于王朔本人的创作姿态,著名作家王蒙在《躲避崇高》中这样评价:“王朔的语言鲜活上口,绝对的正)L八经的大白话,绝对的没有洋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王朔的思想感情相当的平民化,既不杨子荣,也不坐山雕,王朔与自己的读者完全拉平,不但不在读者面前升华,毋宁说他见了读者有意识地弯下腰或屈膝下蹲,一副与‘下里巴人’贴得很近的样子。读他的作品你觉得轻松,犹如吸一口香烟或者玩一圈麻将牌……”[5]

王蒙的评价,公正客观,让人信服。平心而论,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王朔打破了传统文学理念上的固有模式和坚固盔甲,甚至有时候的言论和做法正好与之相克,正是由于树大招风,难免有人提出反面批评,摆出一副相当难受,而且不能接受的姿态。可是王朔的走红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文学是包容的,从开发的文学理念出发,很多时候,我们应该重新审读王朔,并给予足够的宽容与支持。

很多读者,习惯了波澜不惊,最不能容忍是不按套路出牌。对于文学作品过于苛责,总觉得如果一部作品里面没有的大人物、大背景、大手笔、大情怀,只是絮絮叨叨记载一些市井风情或者鸡毛蒜皮的琐事,总觉得不过瘾,拿不出手,甚至觉得作者本人有些小家子气,鼠目寸光的猜忌,往往让很多贴近生活的经典如同沙漏,在不经意间的惊鸿一瞥,与好作品失之交臂,然后喋喋不休的埋怨:文坛如同死水,鲜有惊艳的作品问世。

五、结语

还记得,在《过把瘾就死》这部小说里,王朔了悟了市井风情,描写了一对青年夫妻之间的家庭琐事。夫妻之间那种爱与被爱所引起的身心愉悦或是精神压抑,或者由一些小事莫名其妙就发生的“战争”,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真谛。在小说里,很多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甚至会不由自主想起一些人,一些事,而这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正是我们在生活中所经历过的。用一句很老套的来说,为了懂得什么是生活,有些人读万卷书,有些人行万里路,而王朔都做到以后,还增加了阅人无数。

不可否认,当年王朔的走红,并非偶然;如今王朔的沉寂,也非必然。江湖本来就是推陈出新,更新换代。文学也是一样的境遇,在文化快餐时代,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去看一本书,去想一些事情,而很少有人去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去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文化是轻松愉悦的,文化也是庄严神圣的,至于我们用什么态度去感受,用什么眼光去看待,更多的时候,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事情。[5]

公道自在人心,无论以后王朔现象会不会重现当年之勇,我们只需做最真实的自己。也许,这才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本质。

参考文献

[1]王朔.王朔文集[MI.华艺出版社,1995.

[2]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费勇.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J].文学评论,2003(5):40-46.

[4]陈东林.冷眼看王朔一从王朔攻金庸骂鲁迅谈起[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

[5]刘智峰.痞子英雄王朔再批评[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开放与短缺: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转型中的高层住宅——以重庆白象居为例
住区(2023年5期)2023-12-01 08:12:08
后疫情时期日本数字化社会转型的课题与展望
日本研究(2023年2期)2023-11-29 12:17:56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5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思考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